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28

第28章 海原的地震文化(3)

思考题

1.海原大地震后形成了哪些特有的民俗?

2.你知道海原李俊海子是怎么形成的吗?

第五节防震减灾的科普基地

震前异常现象

《固原县志》记载:在大地震发生之前,住在山里的人,有时半夜看见山中闪火,听见山沟内空响;住在平原上的人,家中的井水水位上升。隆德县中南部一地在大地震前数小时,井水曾上涨数尺或一丈不等;靖远县哈思山区三角城银子村有口深约4米的水井,震前几天,井水忽然溢到井口,而且泛着白沫,地震后水位又回到原来位置,白沫也消失了。固原县杨郎镇东面有一湫池,震前池中水突然溢出池外。

《海原县志》记载:震前灾象较明显,以1920年大地震为例,一般有如下前兆和异常现象。

动物:鸡犬不宁,或无故乱啼,或凄惨吠叫,群狼长嗥;牛、马、猪、羊等家畜惊慌不安;飞禽惊鸣,掠空而过。

地下水:井中水位或升或降,水量或枯或溢。

地光:山中闪闪发光,时有红光或白光出现,西北天空火球滚动。

地声:夜间有闻山谷空响或撕布之声,临震前地下有“咯噔噔”或炸雷般巨响。

气象:持续大旱;爆发性增温,或骤然降雪降雨;土雾弥漫,日月昏暗;黑风或黄风伴有尘暴。

星象:陨石如雨降落。

其他:黄土崖边无端掉土。

震时,大地或左右摇摆,或上下颠簸;地面出现裂缝,长宽不一,黑水或绿水与黄沙自裂缝中喷涌而出;山坡拱起土包或凹陷成大坑,崩山和滑坡随处可见,有的形成天然湖堰。

震后,山河变易,房窑倒塌;黄尘蔽天,雨雪失时,大风凛冽,余震迭生,人畜伤亡惨重。

民间传说海原大地震那年,庄稼长得特别好,香水梨树上的果子还没成熟时,梨树上又开花了;牛、羊、猪、狗等动物莫名其妙地扬头嚎叫;黄土崖好好的经常掉土块或垮塌……

《隆德县志》记载大地震前六种异常现象:

井水清澈平静,忽然波动,色如墨汁,泥渣上浮;

池沼里的水,无端起泡沫,向上翻腾,好像沸腾的茶水;

风和日丽,湖水忽然起浪,汹涌异常;

漆黑的夜晚,天空突然光明开朗,好像太阳照着;

碧空万里,突然黑云如缕,蜿如长蛇,久而不散。

时值炎热的酷夏,忽然天气变得冷气袭人,好像冰雪天。

海原大地震创造的五项第一

海原大地震后,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立即决定在我国建立第一个地震台。

中央地质调查所翁文灏带领五名科考人员深入海原大地震灾区进行了考察和调查,开创了我国科学考察地震的先河。

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并向全球发布了海原大地震灾情调查。

绘制了我国第一份震区烈度等震线图。

1922年在比利时首都召开的世界万国地质大会上,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在世界的讲台上宣读了海原大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构造带内容的论文。

悬而未解的海原大地震成因

是谁制造了这次震惊世界的海原寰球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的成因至今悬而未解,有关人员有六种不同的推测。

推测一:青藏高原地壳运动造成地质构造左旋扭动地震。

如果把青藏高原近似地看做一个三角形,底边的两端为帕米尔和阿萨姆两个联结点,顶角恰恰是海原活动断裂带,任何一边的活动加强,都必然传递到顶角上。在海原大地震之前,青藏高原周边频繁发生地震,如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1897年阿萨姆8级、1920年阿什图8.2级、1916年善兰南7.5级……接连发生的地震都集中在两个结点的后面。喜马拉雅弧两端地震活动加强,在青藏高原隆起并向北东推挤过程中,受到鄂尔多斯稳定块体西界和阿拉善稳定块体南界的阻挡,这个条件强化与加剧、孕育并导致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

推测二:天王星惹的祸。

这个推测认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天王星在沿着自身轨道运行时,对于地处地球赤道附近的构造板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如同一台超级“宇宙真空吸尘器”一般,由此引发了一场天翻地覆的海原大地震。

推测三: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

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曾有报纸报道过与海原接壤的中卫、优羌等地火山爆发,形成多处温泉。研究主要根据至今仍存在的温泉推测。

也有传说在震前,曹洼乡附近的南华山一煤矿突然喷出烈火,大火映红了周围的天和地。

推测四:“太阳黑子大爆炸”引发大地震。

有推测认为,太阳黑子表明太阳大气当中有强磁场,是太阳活动的标志和先决条件,黑子多的年份太阳活动多。太阳活动主要是以激波、高能粒子流等方式,冲击地球磁场和电离层,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及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也产生影响。据统计,旱涝、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都与它有关。

推测五:万有引力引发的大地震。

有关学者认为,就像月球等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引发地球潮汐一样。这种引力对地球固体介质同样产生作用,引发“固体潮”,如地震。

推测六:陨石引发了大地震。

这种推测认为,有一块体积不小的陨石撞击到了海原地震活动断裂带上的甘盐池湖心,使成千上万积攒的能量瞬间爆发,形成了海原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一直是一道世界级难题,还需要我们今后去努力破解。

地震遗迹的保护和利用

海原大地震带给前人的是灾难、痛苦,留给后人的却是财富、奇观。有人说走在海原就是走在地震地质公园上,睡在海原就是睡在地震博物馆里。每村有每村的地震传说,每家有每家的地震故事。

在海原大地震形成的震裂带上,有着丰富的地震地质资源。有错断的山脊,错断峡谷等,有震柳、震湖、震崖、震穴、震路、震窑、震房、震基、震桌等,有土林、土桥、滑坡、塌山……这为人类研究地震,认识自然,提供了一座较为全面的“地震博物馆”。

但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远去,寒暑变化,流水侵蚀,风吹雨淋等,这些地震留下的宝贵地貌每天都在改变,再加上我们对它的价值的认识不到位,人为的破坏也更加严重,因此保护地震遗迹已刻不容缓。

在李俊乡的滑坡上,地震将深埋地下的石膏矿抖出,人们只把它当矿石开采,但人们不知那是大地震抖出的地球的“五脏六腑”,它是研究地震的活教材。

甘盐池大地震形成的错断石埂。在六七十年代还可见十几条,现在能看到的仅仅只有几条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庄电一委员建议,“海原大地震遗迹,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财富”,要“妥善地保护地震文化重要遗迹,把其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中科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丁国瑜说:海原这样一次大的地震事件,一直是地质学界关心的一个大事件。深入开展对它的研究,不仅仅对内陆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动力学背景等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大陆地震预报、危险性评估这方面的应用问题也有重要意义。今后,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缘最主要的断裂带,仍将是研究大陆地震一个重要地段和对象。

随着国家地震遗址的确立,海原大地震博物馆的建成,人们对这举世唯一遗产的认识正在加深,保护的措施正在制定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