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32

第32章 海原的回族文化(3)

唐玄宗时,安禄山、史思明造反,搅得社稷不安。唐肃宗派人到回纥国去求援救驾。回纥可汗当即答应派三千铁骑前往支援。不到半年工夫,便帮助唐肃宗平息了叛乱。唐肃宗对回纥大加赞赏,亲自拿出银两赏赐他们,并为他们修建了一座大清真寺。还令工匠,依照阿拉伯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银、铜壶分赐将士,供他们盛水洗漱礼拜之用,因这是唐肃宗所赐的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壶”,后来人们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

直到今天,汤瓶在回族聚集地使用率也仍不减当年。虔诚的穆斯林由于礼拜每天至少要用汤瓶5次以上。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口中常常告诫自己的儿孙:“没有三把水,不算好回回。”强调用汤瓶洗手、洗物需3次以上才算干净。行动中一日5次礼拜要用汤瓶,清洗水果、物品要用汤瓶,干完活洗手洗脸也要用汤瓶,就连出远门都要带上汤瓶。正如有一首回族花儿所唱的:“紫铜、青铜、高丽铜,黄铜打下的汤瓶。吃喝不成都能行,没把汤瓶是不行。”这道出了回族人视汤瓶为生活之宝的心意。

吊罐,作为回族人洗“乌苏里”(阿语音译,即洗大净专用)的器具,大概同汤瓶的历史一样久远。吊罐的材质一般有银、铜、铁、陶瓷、塑料等。除铁制的为桶状外,银、铜、陶瓷和塑料制品均为坛形,坛口两侧有穿绳悬挂的耳环,坛为平底,中间打有小眼为漏水孔,并配有特制的木塞。为防遗失,木塞常用一金属链拴于罐耳之上。罐中盛温水(回族讲究用壶烧热洗大净的水,因用锅热水常有异味),用前塞上木塞,沐浴时拔除塞子,水从漏孔流出,可冲洗全身。回族人一般每周必须洗1次大净,在生活中又由于各种原因还需要重新洗大、小净,在参加宗教活动、送“埋体”等活动前又特别重视洗大、小净。因而,吊罐在穆斯林生活中使用率也是相当高的,因过去社会公用生活设施极其简陋甚至没有,又常常缺乏水资源,家庭用水极不方便,用吊罐洗大净既经济又方便还节水,所以在穆斯林生活中吊罐还真是不可或缺的一宝。近年来由于电热水器、太阳能淋浴的普及,吊罐除一些偏远山区的穆斯林还在使用外,已渐渐淡出了民族生活器具的行列。

回族人传统生活中的另一宝是茶具盖碗。此物上有盖子,下有托盘,中间是盛水的碗,所以又称三炮台。生活中的盖碗除少数金、银、红木、紫砂材质外,民间多用瓷器。

在炎热的夏季,盖碗茶是回族人最佳的消渴饮料。到了寒冷的冬天,农闲的回族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品几盅盖碗茶,吃几片烤馍、一把馓子,是他们别致的早餐方式。

回族人不但自己喜欢喝盖碗茶,还把它作为待客的佳品。每逢家中有客人来时,热情好客的回族人就会当着客人的面,将洁净的盖碗打开,放入考究的茶料,冲上滚烫的开水,然后加盖并递送在客人面前。主客双方相对而坐边饮边聊,其乐融融。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家里来客人时,回族人也会给每人递上一盅热腾腾的盖碗茶,并端上馓子、干果等,请客人边饮边吃。

回族人喝盖碗茶很有讲究,一般用左手从托盘之处端起茶碗,用右手拿起碗盖,在茶汤表面轻轻刮动几次,此所谓: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这样反复地刮动促使冰糖融解、茶汤上下均匀,还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待茶香气四溢时,开始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使盖与碗之间有一弯月似的空隙,恰好具有流出茶水留住茶料的功能,再一口一口地缓啜慢饮、仔细品评,乐在其中。

他们也讲究沏茶用的水,住在山村的人,平时最喜欢挑山泉水沏茶,到了冬季又喜欢取落在磨盘、石桌上融化的雪水来沏茶。

回族人的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冰糖、茶叶)等。现在八宝盖碗茶成为回族人孝敬老人、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已名扬四海了。

在长期的民族生活中,吊罐虽少见于城镇回族人的水房之中,但盖碗已成为最具回族特色的饮茶器具,汤瓶也早已演绎成了清真的象征。回族人的三宝在海原也早已人尽皆知了。

海原回族的炕坛

走进海原偏远山区的回族人家,你就会发现在家家那宽大的火炕上都有一个奇特的装置,那就是在火炕上墁着一个提供热水的“水坛子”,俗称“炕坛”。它的材质一般为瓦罐或瓷罐。存水量一般在28升左右。它的特点是,只要炕热,水总是热的,温度适当,不冷不烫,老年人在家作“乃玛孜”(礼拜)前,常取此坛中的热水灌入汤瓶中进行小净,非常方便实用。这种使用年代久远的古老“炕坛”,在现代城市中虽很难找到,但至今不但深受偏远乡村穆斯林的喜爱,而且十分吸引文人墨客的眼球,深受一些探古寻宝者的宠爱。看着这相貌平平的古老热水器,使人不禁浮想联翩,似乎听到了它无言地叙说着艰苦环境中,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的非凡智慧与创造力。

海原回族的艺术

海原回族民间艺术中,最有特色的是刺绣、剪纸、砖雕和阿拉伯书法字画。

刺绣是回族妇女擅长的手工工艺,传统回族姑娘的嫁妆曾经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在过去回族姑娘的嫁妆至少要做一两年,无论新娘婚礼的盖头还是马夹、衣服,都有姑娘们千针万线所绣的美丽装饰。在上衣袖口、下衣裤口、膝盖、围裙及鞋子等突出部位还常常绣上牡丹、莲花之类的彩色花卉,将结婚礼服装扮得格外美丽。鉴于民族习惯,回族刺绣更注重刺绣内容的选择,她们不喜欢绣人物也不多绣汉字,常以花鸟虫草、鱼兔鸳鸯、凤凰孔雀等为表现对象,且花卉与动物造形有的生动优美,有的夸张变形,使人耳目一新。她们以各种彩线搭配刺绣出或浓或淡、或质朴或美艳、或精雕细琢或清新自然的彩色图案,富有民族艺术魅力。近年来,回族妇女做嫁妆的已不多见了,但农闲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绣用于遮盖叠起的被子的“苫被布”、鞋垫、用于插针的针扎还是非常普遍的。最独具风格的是她们还可用小小的绣花针绣出阿拉伯文的书法作品。回族刺绣的手法也很多,有十字绣、挑线绣、掺线绣、堆绣、割绣等。

回族剪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衣服、鞋垫、布鞋上刺绣时才拿出来用的素纸稿,即底样;一种是用来张贴悬挂的红色剪纸作品。回族剪纸不是逢年过节用的,而是为日常欣赏和婚嫁喜庆活动而剪的。如喜事中剪鸳鸯、双鱼等置于新人的衣物上有祝福之意,剪一朵牡丹花贴在新娘面前的墙角上以示喜庆。其剪纸内容多以花卉、虫鸟鱼及花草为多。其构图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寓意深远,情趣横生。

回族砖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砖雕工艺。如闻名遐迩的九彩坪拱北砖雕是海原砖雕的杰出代表。其重要标志是不雕刻人物,砖雕图案常选择阿拉伯经文、龙凤鹿羊、花卉虫鸟等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其构图新颖生动,刻工精细,技法多样。还有的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内外呼应,浑然一体,宛如一刀刻成,展现极其清晰的立体感。尤其是多层次的雕刻如浅浮雕、高浮雕、阳浮雕等如同绘画中的近中远景一般,有很强的艺术感。透雕是回族砖雕的艺术精华所在,工匠们以复杂的工艺流程,多变的雕刻手法,雕刻出的艺术品常常令观赏的人赞叹不已。

回族书画作品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当属阿拉伯文字画。在海原回族的民居、商店、旅馆、饭庄,或清真寺及一些出版的图书中,都能看见阿拉伯文字画。回族人常用它来美化居住环境、美化生活,这已经成为了回族人表达情调的典型方式。

海原回族的喜事

海原回族的民间喜事(婚礼)与汉族相比有以下独特的几个环节:

说“色俩目”

在女方家,双方家长及至亲互道“色俩目”,以相约端开口茶的日子,为占媳妇。

端开口茶(插花)

男方带着聘金、1只整羊或4只羊(俗称三站一爬,3只活羊,1只宰好的羊)、100斤大米、100斤白糖、50斤清油、若干茶叶、干果等俗称五大百等聘礼,到女方家请阿訇念经、讲“瓦尔滋”(讲攀亲的贵重意义,并祈求真主保佑亲事平安顺利)后,双方商定娶亲的日子,即定亲。

重视聘礼

回族喜事中,男方必须给女方纳合理的“麦哈尔”,即聘金。因回族古老的教规规定,男方给女方的聘礼不得少于一两纯银。这种教规海原回族人非常认可,即使是在五六十年代生活十分困难时期,男方也要想方设法给女方送上一对银耳环、一副银手镯等作为聘礼。现在的惯例是,聘金依双方家庭条件互相协商而定,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人民币。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如果男方无理提出退婚,所赠的聘金和东西不能索回。

念“尼卡哈”

回族人结婚除需要有政府颁发的结婚证外,还需要念“尼卡哈”(阿訇依伊斯兰教义念一段《古兰经》后,询问当事人对这桩婚姻的态度,如无异议,就对新人进行成人后所应担负的责任及孝敬老人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一环节,才算一对新人合理合法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一般“尼卡哈”念完,家中主事者还要给在场的人一一施散“乜贴”,以求婚姻美满幸福。

挂门帘

喜客将新媳妇送入男方家布置的新房时,新媳妇的弟弟就将娘家准备的崭新门帘挂在新房门上,意为女儿虽已嫁人但娘家的关爱永远相随。

独特的嫁妆

但凡回族姑娘出嫁,嫁妆中必定有一把崭新的汤瓶,这个穆斯林独特的嫁妆,是让姑娘牢记清洁是穆斯林的本分。如有汉族姑娘嫁给回族小伙,则需在出嫁前由男方女亲属教给待嫁新娘洗大净与小净的方法与顺序,再送给她一把汤瓶,以便她婚后随时使用。

海原回族办喜事的环节一般还有“开脸”“添箱”“下马洋”“迎亲”“入席宴”“吃茶”“摆针线”“吃启脚”“新娘进厨房认婆婆”“吃长面”“婚后浴”“认门”“回门”等生动、有趣、热闹的环节。

另外,回族人在喜事上较重视对新人与群众的教育工作,如在“端开口茶”、念“尼卡哈”和“摆针线”这几个环节中,都有男女双方家长所请德高望众的阿訇讲“瓦尔滋”,宣讲结亲的贵重、孝敬父母、尊重及善待妇女等一些教义内容,这已成为海原回族人的一种习俗。

海原回族的葬礼

回族人与所有穆斯林一样,对自己“无常”(离世)的态度是坦然的,听到他人“口唤”(亡故)的消息后就会主动前往送葬。因他们认为自己的降生是来自于真主的造化,离世是回归于真主。故常将人的离世说成“归真”,并讲究厚养薄葬。海原回族人办“白事”各教派大同小异,以苏菲派为例主要有以下环节。

守候归真

病人病重期间一般要先“讨口唤”(讨遗嘱并进一步主动增进亲属与其之间的亲近感)。在病情危重期间,须请阿訇念“讨白”,病危时由家人、至亲在耳旁提念“清真言”,并跪在病人旁念“雅细尼”苏勒。病人归真后,将亡者头北脚南面西仰卧于木板之上,在身上覆盖洁净的白色布单,脸部覆盖洁白的新纱巾。并点燃穆斯林风格的香支,摘除四面墙壁的字、画及壁挂(除克尔拜图及伊斯兰经文壁挂),布置简洁肃穆的停放“埋体”室。

最后的探望俗称“送埋体”

亡人既已归真,家人便及时告知远方亲友及乡邻,并请阿訇带领众“满拉”探望“埋体”——所有探望亡人、抬埋“埋体”的人必须事先洗过大小净,然后安静、有序地排成一行进入“埋体”室,最后探望一次亡人后在室外守候。女性等到“埋体”被抬走即止步,男性要送“埋体”至坟上。家属需事先烙打坟干粮馍(供打坟人食用)请乡邻为“埋体”打坟。等坟打成后,亡人亲子要下入坟中亲身试验墓坑的大小,检查是否合格。

穆斯林视送亡人为圣行,自愿“探望埋体”送葬的人一贯很多,少则几百、几千,多则几万。

归真后穿着的“卡凡”

因伊斯兰教法规定,亡人衣着(即“卡凡”)的用量是三丈六尺白棉布,所以海原回族人归真后的穿着与世界穆斯林基本相同,男亡人有“皮拉罕”(波斯语音译,指无袖无领衬衫)、小“卧单”、大“卧单”三件。还可另加常用新白帽或新缝制的形状似长筒、上有三角的白布帽。

女亡人一般有盖头、“遮胸衣”(一种特殊的连体胸罩、裤头)、皮拉罕、小“卧单”、大“卧单”五件,还可另加用白布缝制的高筒袜子。另外无论亡人是男是女都要另用白布缝制一双“着水”人戴的手套,还有一件“着水”时为亡人“遮羞”的“遮布”。无论贫富,人人相同。

传香、着水、穿“卡凡”、站“者那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