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33

第33章 海原的回族文化(4)

在亡人入土前,送葬的阿訇首先要为亡人传香(一般7~9人进行)同时念经,然后由德高望众的宗教人士或亲属3人以上为亡人洗大净(俗称着水,意为清清白白地来于人世,干干净净地归于真主)。亡人至亲在此时给前来送埋体的人,循环往复地施散“乜贴”,直到着水完毕。着完水迅速给埋体穿好“卡凡”,洒上香料,置于崭新羊毛毡上卷起,由满拉迅速抬入“讨白匣子”(海原回族清真寺为抬送穆斯林亡人制作的专用用具),众人争先抬起“讨白匣子”,迅速进入场院或清真寺,站好队形。此时,亡者长子或亲属须主动出面向众人“讨口唤”,即问清楚亡者生前所欠债务,并当场清债或事后清债,再由阿訇带领诵经为亡人站“者那则”(即活人对亡人的最后一种祈祷礼仪)。

所有参加站“者那则”的人全为洗过大小净、穿着洁净的男性,站“者那则”的处所亦要干净,忌在日出、正午、落日三个时间站“者那则”。

抬埋“埋体”及“倒油”

海原穆斯林亦实行土葬,城区人均埋葬于西门老坟院。乡下也有集中采墓地的,也有单个家族埋在一个坟院的。

站“者那则”后,亡人的至亲后辈男童手捧燃香香炉快步走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藏有《古兰经》的经楼由四人抬行,经楼后是大队的阿訇、满拉(有的教派高声“赞圣”,动人心魄,有的教派无声跟随,肃穆庄严),埋体抬行其后,还有众多男性送葬者如亲属、同事、乡邻,他们或积极轮换抬送埋体或跟在埋体后面快步送行。

路上亡人脚在前头在后,将到坟院时,改为头在前脚在后。亡人在送入穆斯林风格的坟墓之时(女亡人要在坟坑上方临时遮一个大布单以防烈日晒烤),阿訇跪在坟的上方诵念《古兰经》,亡人亲属在下方跪听,为亡人祈祷。送葬亲族数人将亡人小心缓慢地送入墓坑,并按要求停放埋体后便砌穿堂、填实坟坑、堆土隆起坟堆(下面如椭圆形上面似马脊状),参加的人都随阿訇作“都哇”为亡人求恕饶,亡者亲属散“乜贴”。送亡人后,需将亡人的衣物散给本族中的贫孤之人。当晚消夜,三日黑斋(默默祈祷),连续游坟40天。并在亲人亡故之后的头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年等日子中宰牲干“尔麦里”、走坟(亦称“游坟”),以期搭救亡人。

海原回族的节日

开斋节

开斋节又名“大尔德”节,“尔德”意为“返回”或“集合”,即让人们定期返回,参加穆斯林大众的集会。此节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二年,伊历九月(即莱麦丹月)为斋戒月,穆斯林凡达到一定年龄的健康人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至日落禁止饮食等不宜之事。入斋开斋,即见新月而封,见新月而开,最好封斋30天。斋月的最后一天寻看新月,看见新月,第二天须开斋,这一天称为“开斋节”。每逢此节,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人人欢欣鼓舞,以虔敬而欢快的心情,热烈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海原回族的斋月根据伊斯兰教历与中国农历推算,每三年向前滚动一个月。如这三年在农历九月封斋,下三年则在农历八月封斋,依次类推,36年为一个轮回。开斋节是回族最尊贵的节日。此节为本县回族群众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节日。

开斋节前,清真寺被打扫得焕然一新。各家做馓子、油香、麻花、凉粉等回族风味食品。节日早晨四五点钟,回族家家户户便开始起床打扫卫生,成年男女重新淋浴净身,居室院内燃薰香料。人人身着洁净的节日盛装,有的清真寺还张灯结彩,贴宣传标语。上午,回族老少男子聚集清真寺或出荒郊参加会礼(礼拜、祈祷),听取阿訇讲“乌尔孜”(劝诫),向清真寺交“菲图尔乜贴”。回族群众认为出散“菲图尔乜贴”是对进行了一个月的斋戒的承领,故各家都非常重视和愿意履行这种义务。海原回族习惯将这个“乜贴”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放置于窗台之上,只待来日即开斋节交于所属寺中,意为提早尽了穆斯林的义务。而后,男子还要游坟为逝者祈祷,女子在家准备美食接待客人。

开斋节一般要过三天,期间回族群众均以邻里互赠食品、走亲访友、见面互道“色俩目”问候的形式欢度佳节,新婚与未婚女婿都要备礼去岳父母家祝贺节日。穆斯林家中大多都宰羊宰鸡以回族特有的油香、烩菜及牛羊肉待客,也有用各种油炸食品、甜点、凉拌菜、稀饭、水果等素食待客的。

每逢开斋节,海原汉族职工也同全区穆斯林一样享受两天的假日。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日氛围更显浓厚。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名宰牲节、忠孝节,本地回族称之为“小尔德”节。与开斋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规模仅次于“大尔德”节,据传易卜拉欣圣人每年宰牲奉献真主极为虔诚,并言:“我若有子,当奉献安拉。”后来,他得一子取名伊斯玛仪,长到9岁,十分可爱,可他连续梦见安拉要他兑现许诺。经过商量征得伊斯玛仪同意,到“米纳”山上为真主献子。他举刀宰子,连宰3次,刀卷刃。正纳闷,安拉命天使牵黑头公羊一只,让以羊代子。自此以后,阿拉伯人及世界穆斯林每年便以宰羊、牛、骆驼来奉献安拉,相延成俗,并定于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即“大尔德”节后70天为“小尔德”节,这也是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节日中,所宰的羊以选用无缺陷、口齿轻、体态俊美壮实的公羊为贵。

“小尔德”聚礼礼仪基本与“大尔德”节相同。不同的是“小尔德”聚礼前需封斋半日,宰牲在聚礼后的3天内进行。有经济能力的人家宰羊、牛、骆驼均可。但不能宰未成年的羊羔、小牛、小驼,有残疾的羊牛驼也不能宰。所宰之肉要分3份,1份留为自用,1份馈赠亲友、邻里,1份施散穷困者。宰牲的骨头不能给狗啃,要用洁净的黄土覆盖。所宰牛羊驼的皮要施散给最需要的人,自己使用也可以,但绝对不能买卖。海原回族人一般将其施散给贫穷者、本坊的阿訇或宰牲的满拉。

这一天全区回族职工也放假两天,欢庆程度基本与“大尔德”节相似。

圣纪节

在海原回族人的心中,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因为此日既是伊斯兰教的始传人穆罕默德圣人的诞辰日,又是穆圣的归真日。所以,这一天纪念穆圣就包含圣诞与圣忌的双重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演化成了世界各地穆斯林纪念穆圣的盛大节日。

在每年的伊历三月十二日到来之前,海原各寺坊都要提前募捐集资(广大教众依自家的经济条件,亦主动向寺中散牛羊、“乜贴”、粮油等),准备过“尔麦里”的宰牲及其他用品。

到了这一天各寺坊都宰牲过“尔麦里”。教长带领前来聚礼的教众礼拜,并在礼拜后向教众及儿童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寺中将所宰牛羊肉煮熟与油香一起分份,施散给贫困者与前来寺中过圣纪的所有人。宗教人员以诵经、赞圣等方式纪念穆圣。有的寺坊还做烩菜、熬肉米粥,邀请其他寺坊的阿訇长老、同到寺中过圣纪节的教众及贫困者一同品尝,欢度圣纪节。

登霄节

“登霄”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或“上升”。登霄节主要是由一些信教笃诚的回族穆斯林参加的节日。时间是伊斯兰教历七月二十七日的夜晚。传说在穆罕默德圣人52岁(621年)时,在七月二十七日的晚上,由天使哲卜利勒陪同,乘仙飞马由麦加至耶路撒冷,又从那里的一块石头上“登霄”遨游了七重天。凭借安拉的特赐,他亲眼看到了安拉的一切迹象和奥秘、看见了许多古代先知,并通过天使哲卜利勒告知穆圣,安拉规定穆斯林一日礼5次拜的教规,还参观了“天堂”和“地狱”,黎明时重返麦加。此后,世界穆斯林将耶路撒冷视为圣地。渐渐,中国回族穆斯林每年在这个夜晚举行聚礼,过登霄节已相沿成俗。

海原回族人在登霄节,除了教众聚集到本坊寺中做礼拜、祈祷外,教长还要着重宣讲穆罕默德“登霄”的情景及意义,讲真主对穆圣的特别恩赐等“乌尔孜”。回族家家都要炸油香相互馈赠以示对穆圣的纪念。

阿舒拉节

“阿舒拉”为阿拉伯文“第十日”的音译。阿舒拉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一月十日。

相传,在远古洪水漫世时期,奴海圣人制造了诺亚方舟救了许多人与动物,到了第十日人与动物都饿得奄奄一息了,圣人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一些杂豆煮了一大锅粥,救了船上所有人与动物。

又传在很久以前,穆圣女婿阿里带兵作战,他的妻子法图麦和两个孩子在家已断粮,孩子们饥饿难耐。将士们战后归来,也已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了,形势十分严峻。为安抚人心,法图麦到河中取了些沙砾及小石子洗净煮在了锅里,派去借粮的士兵也将他们借到的锯末洗净倒入锅中一同煮。过了一段时间,锅中竟飘出了奇异的香味,揭开锅盖一看,沙砾石头变成了香喷喷的各色豆子粥,正是这锅神奇的豆粥(即“阿舒拉”饭),使将士和孩子们解除了饥饿。

海原回族习惯,在“大尔德”(开斋)节后100天、“小尔德”(古尔邦)节后30天,过阿舒拉节。届时,一般以寺坊为单位,在清真寺里过“尔麦里”,并讲究用十样囫囵粮食(有纪念十位圣人,在远古时代不同年代的这一日,一一遭遇危难并逢凶化吉之意)煮“阿舒拉”豆粥施散众人,以示不忘圣祖当年的艰辛。回族人家则宰鸡宰羊,用肉汤与各色杂豆共煮一锅“阿舒拉”饭,请亲戚朋友品尝,分送邻里,施散贫困者,欢庆阿舒拉节。

另外,穆圣将这一天规定为自愿斋戒日,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的逊尼派老年人,自愿在这一日封斋一天。

还有,因这一天是穆罕默德的外孙、法图麦之子侯赛因(685年)在伊拉克与敌人战斗而殉教的日子。所以什叶派穆斯林为哀悼殉教圣徒侯赛因,届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将这一日定为伊斯兰教圣日。

女圣亡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十二日,即斋月农历十四为女圣纪节,这是世界穆斯林妇女的节日。“法图麦”是穆圣之女,又称“法蒂玛·宰赫拉”,意为“佳丽的法蒂玛”。她成年后在麦加与阿里结婚。她聪颖贤慧,富有主见,且善言善诗。在《圣训实录》中收有她传述的圣训十八段。她仅有的两个儿子均献身于伊斯兰教。相传法图麦所做的“阿舒拉”饭使穆斯林军队免于饥饿,功勋卓著。穆圣归真后6个月法图麦因悲伤过度而归真。后受伊斯兰世界普遍尊崇,不少国家每年都为“法图麦”举行纪念活动。10世纪初,什叶派在北非建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法蒂玛王朝。

在海原回族人的心中,法图麦是至美至善至尊的妇女形象。节日时,所有成年的穆斯林妇女都心怀欣喜,本着对法图麦的无限尊崇之心,主动地给寺里散“乜贴”,添加为怀念法图麦过“尔麦里”的所用款项。海原所有寺坊都要过“尔麦里”,以油香、牛羊肉及肉汤米粥广泛施散教众及生活困窘的人家,并有众多的家庭为法图麦“倒油”。海原回族人常把这一天亲切地称为“法图麦太太”的日子。

思考题

1.回族人视为“三宝”的生活器具指什么?

2.九彩坪拱北的砖雕是海原砖雕工艺的杰出代表,它有哪些艺术特点?

3.伊斯兰教有哪些盛大的节日?

明朝时逐步发展

明朝对居住在海原东部和中部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达人(明代对住在本地和从其他各地归附的蒙古人,统称土达)就地安插。到明代中后期,形成不少回族村落。

明朝成化年间,为加强边防,曾先后组织了规模较大的移民,同时将一些“刑犯”、游民遣配边哨地区。成化五至十二年(1469~1476年),在西安州及李旺(镇戎)成立两个千户所,20个百户点,百户又管辖堡、墩、台等,以兵建制,使士兵与其携带的家属组建固定的村落,并身兼农牧与守卫疆土的双重任务。

在明朝,海原回族人口得以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回汉通婚。在海原的封建特权阶层——藩府,利用婚姻大量招诱和笼络青壮年男子,回男娶汉女或回女嫁汉男,基本上都改信伊斯兰教。以沐英为代表的回族封建官宦、藩府势力对本县回族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沐府的存在使当地回回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生存权;另一方面,沐府为拓展自己藩府内的经济实力,大量招诱、收留无业的回回人、游民和逃兵。满四起义失败后,原为蒙古人拥有的田地、草场多为沐府据有。还有,当时红古城、镇戎所(今李旺)、海喇都(今海城)这一带又是宁夏兵丁逃逋的主要地区,有很多宁夏人一听招募便离开军队,携带户丁,到海原各堡当差役。

天都赋

刘梦凡

天都山又称西华山,横亘海原西境,为宁夏第四高峰。北望黄河,南眺六盘,后顾屈吴,前瞻萧关。经亿万年生成,拔地而起,卓傲不群。气盖五原,势夺三山。奇峰耸壮美,怪石立雄伟。古以险峻名震边陲,今因窟寺灵气蔚然。

深谷大川,高山峻岭,无限风光人杰地灵。千秋烟云,一方胜景,圣地佳境物华天宝。相传金牛引路,此山得以开创。坐禅于悬壁,悟道于幽洞。花香袭来经声醉,山风过后梦不醒。黄蒿蓝菊,妆点峭崖作妙景;白雪红果,掩映丛林绘仙境。药王泉、观音湫、龙王池,神水甘淳,皆可洗去游子尘垢;祖师洞、如来洞、孔子庙,圣贤英明,都能化导凡夫愚昧。黄金洞中,掘金人犹叹命苦;白狗塔下,朝山者临塔凭吊。看碑刻历史,鉴古察今;读道长遗著,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