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34

第34章 海原的回族文化(5)

遥想当年,天都水草丰美,林木茂盛,地理位置优越。羌氐戎胡,居牧无常;王侯将相,占山称雄。大夏元昊,三分天下,横刀立马直逼中原;摩宠妃,独领风骚,宴乐歌舞天都离宫。大王战旗,漫卷长空。干戈化作玉帛,霸业已成往事。寰球大震又起天灾人祸,警钟长鸣理应忏悔罪孽。狼烟散去,凡尘落定。野风闲云岂无归宿之处,曲径通幽自有仙人指路。

青牛西去,驻足天都大道;紫气东来,弘扬西华佛光。千百年间,岁月沧桑。天都山寺庙历经荣辱,几度兴衰。今逢盛世,百废俱兴;重塑金碧,再造辉煌;香火不灭,信仰永在;人神和睦,心心相印。寺成三教,道佛儒各得其用;人生一心,前今后与世共存。青灯黄卷,老道细数成败得失;昏天黑地,小民认定佛光神明。磬声灵婉,化去人世烦恼;钟韵宏悠,传来天国福音。神道通达三界,佛光照耀千古。

山不厌高,有寺则名;寺不厌多,有神则灵。善缘随心,心诚则灵;因果报应,应验在即。期望游人香客,善男信女,心系天都,鼎立囊助,保护石窟寺庙遗址,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借东风大展宏图,共创天都美好而光明之未来。

相关链接

菜园文化遗址发掘过程中的苦乐悲

菜园村离海原县城并不远,但交通不便,只有一条越沟爬坡的羊肠小道通往外界,一遇到大雨大雪就得封山。考古队在这里建立了工作站,他们要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们又感受到了野外考古工作的乐趣。

火烧眉发

有条成语叫“燃眉之急”,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在考古队中也常常发生“燃眉之趣”。考古队员们进驻菜园村的时候,村子里连电都没有通,家家户户用煤油灯照明。为了查阅资料,考古队员买了大量蜡烛,为了保证亮度,经常得一次点三四根,村民们看到了心疼不已,认为他们这是在作践东西。李进增回忆起那时觉得很有意思,晚上有人查资料,看不清楚就凑近蜡烛,结果头发眉毛都被烛火给燎了。

“驴粪蛋的洗澡水”

菜园村没有自来水,人畜共饮山沟里的水,水质差不说,还经常有驴、牛、羊的粪便漂在水上,人们戏称这是“驴粪蛋的洗澡水”。考古队员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喝水。待在山里,吃菜成了最大的问题,买多了无法贮藏,几天就烂了;买少了则上顿不接下顿。赶上下大雨无法进出山,大家只能嚼几根腌韭菜。由于营养跟不上,水土不服,一次发掘下来很多人都得了肠胃病,一个个面黄肌瘦如灾民。李进增清楚地记得有3个同伴曾经病倒在工地上,被大家抬上汽车送回城里治疗。

“长毛考古队”

海原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较强烈,这种连续不停的“日光浴”令考古队员们备受煎熬。由于工地多在山坡上,根本没有躲避的地方,刚挖开的地层遇到太阳,一小会儿就烤干了,地层和遗址很难分辨,他们只好一遍又一遍地挑水喷洒。来了雨也怕,考古人员最怕辛辛苦苦挖好的探方、清理好的墓葬被雨水冲塌。菜园村山梁上的风四季都很厉害,工地附近时常尘土蔽日,一天下来,每个人都像一尊泥塑。由于田野工作不能中途停顿,大伙忙得无法去城里理发,男同志的头发披散在肩上,村民们便给他们起了个绰号,叫“长毛考古队”。后来,大家实在受不了又热又脏的长发的折磨,就买来推子、剪刀自行“美发”。一段时间过去了,考古队员自己理得居然有型有款,连村里的娃娃都来找长毛叔叔们理发。

悲惨的场景

在发掘菜园林子梁三号房址时,一个残酷的场景伴随着发掘展现在大家眼前,令李进增至今难忘。在房址居室东北角,有一具年龄在40~50岁的男性尸骸,西南角有

Ⅰ式骨针

《说西夏》杜建录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蒙元文化与海原》中共海原县委、海原县人民政府、西北民族大学编著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

《海原史话》海原县县志办

《三遇集》王漫曦著内蒙古出版社(2005年9月)

《在山走动的地方》牛中奇主编,田海波、高武副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

《宁夏的两次大震灾》杨明志著(宁夏地震局)

《宁夏回族历史与文化》《宁夏回族建筑艺术》刘伟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宁夏南部山区田野调查日志》马平、王伏平、刘伟著西北人文资源基础数据库

《民族政策常识》宁夏《民族政策常识》编写组(宁夏回族自治区初级中学课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

《宁夏回族风情》《九彩坪砖雕文化艺术的宝库》《回族婚礼》《回族风情》田智鹏、李进兴等著县志办内部交流资料

《宁夏穆斯林》宁夏伊斯兰协会主办

《宁夏回族雕刻艺术》洪梅香、刘伟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固原文学艺术》刘文英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县志办、地震局、文化旅游局的相关资料

漆黑的夜晚,天空突然光明开朗,好像太阳照着;

碧空万里,突然黑云如缕,蜿如长蛇,久而不散。

时值炎热的酷夏,忽然天气变得冷气袭人,好像冰雪天。

海原大地震创造的五项第一

海原大地震后,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立即决定在我国建立第一个地震台。

中央地质调查所翁文灏带领五名科考人员深入海原大地震灾区进行了考察和调查,开创了我国科学考察地震的先河。

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并向全球发布了海原大地震灾情调查。

绘制了我国第一份震区烈度等震线图。

1922年在比利时首都召开的世界万国地质大会上,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在世界的讲台上宣读了海原大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构造带内容的论文。

悬而未解的海原大地震成因

是谁制造了这次震惊世界的海原寰球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的成因至今悬而未解,有关人员有六种不同的推测。

推测一:青藏高原地壳运动造成地质构造左旋扭动地震。

如果把青藏高原近似地看做一个三角形,底边的两端为帕米尔和阿萨姆两个联结点,顶角恰恰是海原活动断裂带,任何一边的活动加强,都必然传递到顶角上。在海原大地震之前,青藏高原周边频繁发生地震,如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1897年阿萨姆8级、1920年阿什图8.2级、1916年善兰南7.5级……接连发生的地震都集中在两个结点的后面。喜马拉雅弧两端地震活动加强,在青藏高原隆起并向北东推挤过程中,受到鄂尔多斯稳定块体西界和阿拉善稳定块体南界的阻挡,这个条件强化与加剧、孕育并导致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

推测二:天王星惹的祸。

这个推测认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天王星在沿着自身轨道运行时,对于地处地球赤道附近的构造板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如同一台超级“宇宙真空吸尘器”一般,由此引发了一场天翻地覆的海原大地震。

推测三: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

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曾有报纸报道过与海原接壤的中卫、优羌等地火山爆发,

小山破裂带遗迹

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财富”,要“妥善地保护地震文化重要遗迹,把其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中科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丁国瑜说:海原这样一次大的地震事件,一直是地质学界关心的一个大事件。深入开展对它的研究,不仅仅对内陆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动力学背景等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大陆地震预报、危险性评估这方面的应用问题也有重要意义。今后,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缘最主要的断裂带,仍将是研究大陆地震一个重要地段和对象。

随着国家地震遗址的确立,海原大地震博物馆的建成,人们对这举世唯一遗产的认识正在加深,保护的措施正在制定和加强。

科学家考察大地震遗迹

海原大地震是20世纪发生在我国最大的地震,也是人类有记录以来与智利、墨西哥大地震并称的三大地震之一,它留下的资源具有垄断性。

1921年4月15日,受当时内务、教育、农商三部门委派,翁文灏一行六人离京赴灾区考察4个月,向外界发布了地震灾情的详细情况,震中在海原,但并未确定震中更准确的位置。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质研究所郭增建等六位专家经过详细勘察,确定震中在海原县甘盐池至西安州之间,并编写出版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

1979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局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在银川召开了“1920年海原地震学术讨论会”,共同对这次寰球大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80年代后,国家地质所和宁夏地质局专家历时4年,对海原地震活动断裂带进行科考,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出版了《海原断裂带》这一著作。

日《时报》:“昨夜7时40分又地震,损失不小,人民惊恐万分。”

1923年9月4日,发生5.7级地震,地震连续6~7次,官署民房摇倒颇多,城墙被震裂。

1934年9月22日至23日,发生5级地震。

1936年3月6日,发生4.7级地震,房屋树木被震斜。

1959年1月31日6时,杨明发生5级地震,震动强烈,悬挂物被震掉,周围7县有感,幸未成灾。

1962年7月27日零时,盐池、西安、树台等地发生5级地震,声震同止,震动较大,房屋掉土,人惊至户外,持续1~2分钟,未成灾。

1962年10月9日21时,李俊发生4.7级地震,李俊至杨明一带先闻轰隆一声,由西北而来,往东南而去,随即大地波动,声震间隔数秒,室内之人全部惊至屋外;杨明小学教室的横梁折断,土墙裂缝,李俊个别房屋损坏。

1982年4月14日,蒿川乡发生5.7级地震,即蒿川蔡堡—石垴—周套之间,蒿川南10公里处的臭水沟为一个7度异常区。这次地震破坏面广,涉及20个公社、34个生产大队、206个生产小队。全县倒塌及严重破坏的窑洞1293孔,严重裂缝2850孔,房屋裂缝及严重裂缝1923间,倒塌畜圈38处,损坏水窑2399眼,重伤8人,轻伤10人,死羊43只、牛1头。地震造成多处黄土崩落滑坡,平地裂缝。至4月底,共发生余震49次。

清朝时外籍迁入

清朝初期社会安定,有大量回族人口移入海原,到乾隆年间,形成了“回七汉三”的民族结构。清朝末期,回民起义失败后,成千上万的外籍回族迁入本县,其中陕西、甘肃籍的居多,另有少数来自山西、山东、云南等地;同时还有一部分人由官府统一安插。光绪年间,又有一些外籍回族迁入海原县。

民国时期,马鸿逵统治宁夏,大量派款抓兵,当时他采取“三丁抽一”“五丁抽三”的强制政策,同心、中卫等地有相当一部分回族群众不堪其苦,投亲靠友迁入海原县。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壮大

1956~1969年,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一部分回族知识青年响应支援宁夏建设的号召来到海原县,绝大多数与本地妇女成婚,定居下来,使海原回族人口进一步发展壮大。另外,党对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方面的优惠政策,是海原回族人口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回族迁入海原并得到发展,使海原逐渐成为回族聚集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回族群众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思考题

1.回族入居海原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2谈谈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第二节海原回族的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时将伊斯兰教称为“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1956年国务院下发文件,规定今后对伊斯兰教一律不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该称“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顺从”“和平”,即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在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首传。

伊斯兰教最基本的信条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即穆斯林常诵念的“清真言”。

伊斯兰教的教义由3部分组成:

1.基本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

2.宗教义务,指穆斯林必须履行的5项宗教功课,即:念——念“清真言”“作证言”“古兰经”等;礼——每天进行5次礼拜;斋——每年在伊斯兰教历九月全月封斋;课——每年资产除正常消费开支外其余财产按不同的税率缴纳天课,施舍贫困之人;朝——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生应朝觐麦加天房一次,如果条件不允许,则无此义务。

3.善行,指穆斯林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承认和虔信基本信条,身体力行宗教功课和止恶扬善合为一体,构成伊斯兰教的基本教理。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有10个民族。它们是:回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

清真寺

清真寺是回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场所,是穆斯林礼拜、沐浴洁身的地方,是阿訇宣讲教义和宗教知识的讲坛,是培养新一代宗教职业者的经堂,是集体欢度回族节日、过“尔麦里”的聚集地。因此,只要有穆斯林的居集地就必然有清真寺。据近年统计,海原清真寺有780多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