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37

第37章 海原的回族文化(8)

回族人的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冰糖、茶叶)等。现在八宝盖碗茶成为回族人孝敬老人、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已名扬四海了。

在长期的民族生活中,吊罐虽少见于城镇回族人的水房之中,但盖碗已成为最具回族特色的饮茶器具,汤瓶也早已演绎成了清真的象征。回族人的三宝在海原也早已人尽皆知了。

海原回族的炕坛

走进海原偏远山区的回族人家,你就会发现在家家那宽大的火炕上都有一个奇特的装置,那就是在火炕上墁着一个提供热水的“水坛子”,俗称“炕坛”。它的材质一般为瓦罐或瓷罐。存水量一般在28升左右。它的特点是,只要炕热,水总是热的,温度适当,不冷不烫,老年人在家作“乃玛孜”(礼拜)前,常取此坛中的热水灌入汤瓶中进行小净,非常方便实用。这种使用年代久远的古老“炕坛”,在现代城市中虽很难找到,但至今不但深受偏远乡村穆斯林的喜爱,而且十分吸引文人墨客的眼球,深受一些探古寻宝者的宠爱。看着这相貌平平的古老热水器,使人不禁浮想联翩,似乎听到了它无言地叙说着艰苦环境中,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的非凡智慧与创造力。

海原回族的艺术

海原回族民间艺术中,最有特色的是刺绣、剪纸、砖雕和阿拉伯书法字画。

刺绣是回族妇女擅长的手工工艺,传统回族姑娘的嫁妆曾经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在过去回族姑娘的嫁妆至少要做一两年,无论新娘婚礼的盖头还是马夹、衣服,都有姑娘们千针万线所绣的美丽装饰。在上衣袖口、下衣裤口、膝盖、围裙及鞋子等突出部位还常常绣上牡丹、莲花之类的彩色花卉,将结婚礼服装扮得格外美丽。鉴于民族习惯,回族刺绣更注重刺绣内容的选择,她们不喜欢绣人物也不多绣汉字,常以花鸟虫草、鱼兔鸳鸯、凤凰孔雀等为表现对象,且花卉与动物造形有的生动优美,有的夸张变形,使人耳目一新。她们以各种彩线搭配刺绣出或浓或淡、或质朴或美艳、或精雕细琢或清新自然的彩色图案,富有民族艺术魅力。近年来,回族妇女做嫁妆的已不多见了,但农闲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绣用于遮盖叠起的被子的“苫被布”、鞋垫、用于插针的针扎还是非常普遍的。最独具风格的是她们还可用小小的绣花针绣出阿拉伯文的书法作品。回族刺绣的手法也很多,有十字绣、挑线绣、掺线绣、堆绣、割绣等。

回族剪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衣服、鞋垫、布鞋上刺绣时才拿出来用的素纸稿,即底样;一种是用来张贴悬挂的红色剪纸作品。回族剪纸不是逢年过节用的,而是为日常欣赏和婚嫁喜庆活动而剪的。如喜事中剪鸳鸯、双鱼等置于新人的衣物上有祝福之意,剪一朵牡丹花贴在新娘面前的墙角上以示喜庆。其剪纸内容多以花卉、虫鸟鱼及花草为多。其构图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寓意深远,情趣横生。

回族砖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砖雕工艺。如闻名遐迩的九彩坪拱北砖雕是海原砖雕的杰出代表。其重要标志是不雕刻人物,砖雕图案常选择阿拉伯经文、龙凤鹿羊、花卉虫鸟等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其构图新颖生动,刻工精细,技法多样。还有的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内外呼应,浑然一体,宛如一刀刻成,展现极其清晰的立体感。尤其是多层次的雕刻如浅浮雕、高浮雕、阳浮雕等如同绘画中的近中远景一般,有很强的艺术感。透雕是回族砖雕的艺术精华所在,工匠们以复杂的工艺流程,多变的雕刻手法,雕刻出的艺术品常常令观赏的人赞叹不已。

回族书画作品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当属阿拉伯文字画。在海原回族的民居、商店、旅馆、饭庄,或清真寺及一些出版的图书中,都能看见阿拉伯文字画。回族人常用它来美化居住环境、美化生活,这已经成为了回族人表达情调的典型方式。

海原回族的喜事

海原回族的民间喜事(婚礼)与汉族相比有以下独特的几个环节:

说“色俩目”

在女方家,双方家长及至亲互道“色俩目”,以相约端开口茶的日子,为占媳妇。

端开口茶(插花)

男方带着聘金、1只整羊或4只羊(俗称三站一爬,3只活羊,1只宰好的羊)、100斤大米、100斤白糖、50斤清油、若干茶叶、干果等俗称五大百等聘礼,到女方家请阿訇念经、讲“瓦尔滋”(讲攀亲的贵重意义,并祈求真主保佑亲事平安顺利)后,双方商定娶亲的日子,即定亲。

重视聘礼

回族喜事中,男方必须给女方纳合理的“麦哈尔”,即聘金。因回族古老的教规规定,男方给女方的聘礼不得少于一两纯银。这种教规海原回族人非常认可,即使是在五六十年代生活十分困难时期,男方也要想方设法给女方送上一对银耳环、一副银手镯等作为聘礼。现在的惯例是,聘金依双方家庭条件互相协商而定,少则几千,多则几念“尼卡哈”万元人民币。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如果男方无理提出退婚,所赠的聘金和东西不能索回。

念“尼卡哈”

回族人结婚除需要有政府颁发的结婚证外,还需要念“尼卡哈”(阿訇依伊斯兰教义念一段《古兰经》后,询问当事人对这桩婚姻的态度,如无异议,就对新人进行成人后所应担负的责任及孝敬老人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一环节,才算一对新人合理合法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一般“尼卡哈”念完,家中主事者还要给在场的人一一施散“乜贴”,以求婚姻美满幸福。

挂门帘

喜客将新媳妇送入男方家布置的新房时,新媳妇的弟弟就将娘家准备的崭新门帘挂在新房门上,意为女儿虽已嫁人但娘家的关爱永远相随。

独特的嫁妆

但凡回族姑娘出嫁,嫁妆中必定有一把崭新的汤瓶,这个穆斯林独特的嫁妆,是让姑娘牢记清洁是穆斯林的本分。如有汉族姑娘嫁给回族小伙,则需在出嫁前由男方女亲属教给待嫁新娘洗大净与小净的方法与顺序,再送给她一把汤瓶,以便她婚后随时使用。

海原回族办喜事的环节一般还有“开脸”“添箱”“下马洋”“迎亲”“入席宴”“吃茶”“摆针线”“吃启脚”“新娘进厨房认婆婆”“吃长面”“婚后浴”“认门”“回门”等生动、有趣、热闹的环节。

另外,回族人在喜事上较重视对新人与群众的教育工作,如在“端开口茶”、念“尼卡哈”和“摆针线”这几个环节中,都有男女双方家长所请德高望众的阿訇讲“瓦尔滋”,宣讲结亲的贵重、孝敬父母、尊重及善待妇女等一些教义内容,这已成为海原回族人的一种习俗。

海原回族的葬礼

回族人与所有穆斯林一样,对自己“无常”(离世)的态度是坦然的,听到他人“口唤”(亡故)的消息后就会主动前往送葬。因他们认为自己的降生是来自于真主的造化,离世是回归于真主。故常将人的离世说成“归真”,并讲究厚养薄葬。海原回族人办“白事”各教派大同小异,以苏菲派为例主要有以下环节。

守候归真

病人病重期间一般要先“讨口唤”(讨遗嘱并进一步主动增进亲属与其之间的亲近感)。在病情危重期间,须请阿訇念“讨白”,病危时由家人、至亲在耳旁提念“清真言”,并跪在病人旁念“雅细尼”苏勒。病人归真后,将亡者头北脚南面西仰卧于木板之上,在身上覆盖洁净的白色布单,脸部覆盖洁白的新纱巾。并点燃穆斯林风格的香支,摘除四面墙壁的字、画及壁挂(除克尔拜图及伊斯兰经文壁挂),布置简洁肃穆的停放“埋体”室。

最后的探望俗称“送埋体”

亡人既已归真,家人便及时告知远方亲友及乡邻,并请阿訇带领众“满拉”探望“埋体”——所有探望亡人、抬埋“埋体”的人必须事先洗过大小净,然后安静、有序地排成一行进入“埋体”室,最后探望一次亡人后在室外守候。女性等到“埋体”被抬走即止步,男性要送“埋体”至坟上。家属需事先烙打坟干粮馍(供打坟人食用)请乡邻为“埋体”打坟。等坟打成后,亡人亲子要下入坟中亲身试验墓坑的大小,检查是否合格。

穆斯林视送亡人为圣行,自愿“探望埋体”送葬的人一贯很多,少则几百、几千,多则几万。

归真后穿着的“卡凡”

因伊斯兰教法规定,亡人衣着(即“卡凡”)的用量是三丈六尺白棉布,所以海原回族人归真后的穿着与世界穆斯林基本相同,男亡人有“皮拉罕”(波斯语音译,指无袖无领衬衫)、小“卧单”、大“卧单”三件。还可另加常用新白帽或新缝制的形状似长筒、上有三角的白布帽。

送埋体

女亡人一般有盖头、“遮胸衣”(一种特殊的连体胸罩、裤头)、皮拉罕、小“卧单”、大“卧单”五件,还可另加用白布缝制的高筒袜子。另外无论亡人是男是女都要另用白布缝制一双“着水”人戴的手套,还有一件“着水”时为亡人“遮羞”的“遮布”。无论贫富,人人相同。

传香、着水、穿“卡凡”、站“者那则”

在亡人入土前,送葬的阿訇首先要为亡人传香(一般7~9人进行)同时念经,然后由德高望众的宗教人士或亲属3人以上为亡人洗大净(俗称着水,意为清清白白地来于人世,干干净净地归于真主)。亡人至亲在此时给前来送埋体的人,循环往复地施散“乜贴”,直到着水完毕。着完水迅速给埋体穿好“卡凡”,洒上香料,置于崭新羊毛毡上卷起,由满拉迅速抬入“讨白匣子”(海原回族清真寺为抬送穆斯林亡人制作的专用用具),众人争先抬起“讨白匣子”,迅速进入场院或清真寺,站好队形。此时,亡者长子或亲属须主动出面向众人“讨口唤”,即问清楚亡者生前所欠债务,并当场清债或事后清债,再由阿訇带领诵经为亡人站“者那则”(即活人对亡人的最后一种祈祷礼仪)。

所有参加站“者那则”的人全为洗过大小净、穿着洁净的男性,站“者那则”的处所亦要干净,忌在日出、正午、落日三个时间站“者那则”。

抬埋“埋体”及“倒油”

海原穆斯林亦实行土葬,城区人均埋葬于西门老坟院。乡下也有集中采墓地的,也有单个家族埋在一个坟院的。

站“者那则”后,亡人的至亲后辈男童手捧燃香香炉快步走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藏有《古兰经》的经楼由四人抬行,经楼后是大队的阿訇、满拉(有的教派高声“赞圣”,动人心魄,有的教派无声跟随,肃穆庄严),埋体抬行其后,还有众多男性送葬者如亲属、同事、乡邻,他们或积极轮换抬送埋体或跟在埋体后面快步送行。

路上亡人脚在前头在后,将到坟院时,改为头在前脚在后。亡人在送入穆斯林风格的坟墓之时(女亡人要在坟坑上方临时遮一个大布单以防烈日晒烤),阿訇跪在坟的上方诵念《古兰经》,亡人亲属在下方跪听,为亡人祈祷。送葬亲族数人将亡人小心缓慢地送入墓坑,并按要求停放埋体后便砌穿堂、填实坟坑、堆土隆起坟堆(下面如椭圆形上面似马脊状),参加的人都随阿訇作“都哇”为亡人求恕饶,亡者亲属散“乜贴”。送亡人后,需将亡人的衣物散给本族中的贫孤之人。当晚消夜,三日黑斋(默默祈祷),连续游坟40天。并在亲人亡故之后的头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年等日子中宰牲干“尔麦里”、走坟(亦称“游坟”),以期搭救亡人。

海原回族的节日

开斋节

开斋节又名“大尔德”节,“尔德”意为“返回”或“集合”,即让人们定期返回,参加穆斯林大众的集会。此节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二年,伊历九月(即莱麦丹月)为斋戒月,穆斯林凡达到一定年龄的健康人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至日落禁止饮食等不宜之事。入斋开斋,即见新月而封,见新月而开,最好封斋30天。斋月的最后一天寻看新月,看见新月,第二天须开斋,这一天称为“开斋节”。每逢此节,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人人欢欣鼓舞,以虔敬而欢快的心情,热烈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海原回族的斋月根据伊斯兰教历与中国农历推算,每三年向前滚动一个月。如这三年在农历九月封斋,下三年则在农历八月封斋,依次类推,36年为一个轮回。开斋节是回族最尊贵的节日。此节为本县回族群众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节日。

开斋节前,清真寺被打扫得焕然一新。各家做馓子、油香、麻花、凉粉等回族风味食品。节日早晨四五点钟,回族家家户户便开始起床打扫卫生,成年男女重新淋浴净身,居室院内燃薰香料。人人身着洁净的节日盛装,有的清真寺还张灯结彩,贴宣传标语。上午,回族老少男子聚集清真寺或出荒郊参加会礼(礼拜、祈祷),听取阿訇讲“乌尔孜”(劝诫),向清真寺交“菲图尔乜贴”。回族群众认为出散“菲图尔乜贴”是对进行了一个月的斋戒的承领,故各家都非常重视和愿意履行这种义务。海原回族习惯将古尔邦节相聚这个“乜贴”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放置于窗台之上,只待来日即开斋节交于所属寺中,意为提早尽了穆斯林的义务。而后,男子还要游坟为逝者祈祷,女子在家准备美食接待客人。

开斋节一般要过三天,期间回族群众均以邻里互赠食品、走亲访友、见面互道“色俩目”问候的形式欢度佳节,新婚与未婚女婿都要备礼去岳父母家祝贺节日。穆斯林家中大多都宰羊宰鸡以回族特有的油香、烩菜及牛羊肉待客,也有用各种油炸食品、甜点、凉拌菜、稀饭、水果等素食待客的。

每逢开斋节,海原汉族职工也同全区穆斯林一样享受两天的假日。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日氛围更显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