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38

第38章 海原的回族文化(9)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名宰牲节、忠孝节,本地回族称之为“小尔德”节。与开斋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规模仅次于“大尔德”节,据传易卜拉欣圣人每年宰牲奉献真主极为虔诚,并言:“我若有子,当奉献安拉。”后来,他得一子取名伊斯玛仪,长到9岁,十分可爱,可他连续梦见安拉要他兑现许诺。经过商量征得伊斯玛仪同意,到“米纳”山上为真主献子。他举刀宰子,连宰3次,刀卷刃。正纳闷,安拉命天使牵黑头公羊一只,让以羊代子。自此以后,阿拉伯人及世界穆斯林每年便以宰羊、牛、骆驼来奉献安拉,相延成俗,并定于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即“大尔德”节后70天为“小尔德”节,这也是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节日中,所宰的羊以选用无缺陷、口齿轻、体态俊美壮实的公羊为贵。

“小尔德”聚礼礼仪基本与“大尔德”节相同。不同的是“小尔德”聚礼前需封斋半日,宰牲在聚礼后的3天内进行。有经济能力的人家宰羊、牛、骆驼均可。但不能宰未成年的羊羔、小牛、小驼,有残疾的羊牛驼也不能宰。所宰之肉要分3份,1份留为自用,1份馈赠亲友、邻里,1份施散穷困者。宰牲的骨头不能给狗啃,要用洁净的黄土覆盖。所宰牛羊驼的皮要施散给最需要的人,自己使用也可以,但绝对不能买卖。海原回族人一般将其施散给贫穷者、本坊的阿訇或宰牲的满拉。

这一天全区回族职工也放假两天,欢庆程度基本与“大尔德”节相似。

圣纪节

在海原回族人的心中,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因为此日既是伊斯兰教的始传人穆罕默德圣人的诞辰日,又是穆圣的归真日。所以,这一天纪念穆圣就包含圣诞与圣忌的双重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演化成了世界各地穆斯林纪念穆圣的盛大节日。

在每年的伊历三月十二日到来之前,海原各寺坊都要提前募捐集资(广大教众依自家的经济条件,亦主动向寺中散牛羊、“乜贴”、粮油等),准备过“尔麦里”的宰牲及其他用品。

到了这一天各寺坊都宰牲过“尔麦里”。教长带领前来聚礼的教众礼拜,并在礼拜后向教众及儿童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寺中将所宰牛羊肉煮熟与油香一起分份,施散给贫困者与前来寺中过圣纪的所有人。宗教人员以诵经、赞圣等方式纪念穆圣。有的寺坊还做烩菜、熬肉米粥,邀请其他寺坊的阿訇长老、同到寺中过圣纪节的教众及贫困者一同品尝,欢度圣纪节。

登霄节

“登霄”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或“上升”。登霄节主要是由一些信教笃诚的回族穆斯林参加的节日。时间是伊斯兰教历七月二十七日的夜晚。传说在穆罕默德圣人52岁(621年)时,在七月二十七日的晚上,由天使哲卜利勒陪同,乘仙飞马由麦加至耶路撒冷,又从那里的一块石头上“登霄”遨游了七重天。凭借安拉的特赐,他亲眼看到了安拉的一切迹象和奥秘、看见了许多古代先知,并通过天使哲卜利勒告知穆圣,安拉规定穆斯林一日礼5次拜的教规,还参观了“天堂”和“地狱”,黎明时重返麦加。此后,世界穆斯林将耶路撒冷视为圣地。渐渐,中国回族穆斯林每年在这个夜晚举行聚礼,过登霄节已相沿成俗。

海原回族人在登霄节,除了教众聚集到本坊寺中做礼拜、祈祷外,教长还要着重宣讲穆罕默德“登霄”的情景及意义,讲真主对穆圣的特别恩赐等“乌尔孜”。回族家家都要炸油香相互馈赠以示对穆圣的纪念。

阿舒拉节

“阿舒拉”为阿拉伯文“第十日”的音译。阿舒拉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一月十日。

相传,在远古洪水漫世时期,奴海圣人制造了诺亚方舟救了许多人与动物,到了第十日人与动物都饿得奄奄一息了,圣人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一些杂豆煮了一大锅粥,救了船上所有人与动物。

又传在很久以前,穆圣女婿阿里带兵作战,他的妻子法图麦和两个孩子在家已断粮,孩子们饥饿难耐。将士们战后归来,也已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了,形势十分严峻。为安抚人心,法图麦到河中取了些沙砾及小石子洗净煮在了锅里,派去借粮的士兵也将他们借到的锯末洗净倒入锅中一同煮。过了一段时间,锅中竟飘出了奇异的香味,揭开锅盖一看,沙砾石头变成了香喷喷的各色豆子粥,正是这锅神奇的豆粥(即“阿舒拉”饭),使将士和孩子们解除了饥饿。

海原回族习惯,在“大尔德”(开斋)节后100天、“小尔德”(古尔邦)节后30天,过阿舒拉节。届时,一般以寺坊为单位,在清真寺里过“尔麦里”,并讲究用十样囫囵粮食(有纪念十位圣人,在远古时代不同年代的这一日,一一遭遇危难并逢凶化吉之意)煮“阿舒拉”豆粥施散众人,以示不忘圣祖当年的艰辛。回族人家则宰鸡宰羊,用肉汤与各色杂豆共煮一锅“阿舒拉”饭,请亲戚朋友品尝,分送邻里,施散贫困者,欢庆阿舒拉节。

另外,穆圣将这一天规定为自愿斋戒日,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的逊尼派老年人,自愿在这一日封斋一天。

还有,因这一天是穆罕默德的外孙、法图麦之子侯赛因(685年)在伊拉克与敌人战斗而殉教的日子。所以什叶派穆斯林为哀悼殉教圣徒侯赛因,届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将这一日定为伊斯兰教圣日。

女圣亡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十二日,即斋月农历十四为女圣纪节,这是世界穆斯林妇女的节日。“法图麦”是穆圣之女,又称“法蒂玛·宰赫拉”,意为“佳丽的法蒂玛”。她成年后在麦加与阿里结婚。她聪颖贤慧,富有主见,且善言善诗。在《圣训实录》中收有她传述的圣训十八段。她仅有的两个儿子均献身于伊斯兰教。相传法图麦所做的“阿舒拉”饭使穆斯林军队免于饥饿,功勋卓著。穆圣归真后6个月法图麦因悲伤过度而归真。后受伊斯兰世界普遍尊崇,不少国家每年都为“法图麦”举行纪念活动。10世纪初,什叶派在北非建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法蒂玛王朝。

在海原回族人的心中,法图麦是至美至善至尊的妇女形象。节日时,所有成年的穆斯林妇女都心怀欣喜,本着对法图麦的无限尊崇之心,主动地给寺里散“乜贴”,添加为怀念法图麦过“尔麦里”的所用款项。海原所有寺坊都要过“尔麦里”,以油香、牛羊肉及肉汤米粥广泛施散教众及生活困窘的人家,并有众多的家庭为法图麦“倒油”。海原回族人常把这一天亲切地称为“法图麦太太”的日子。

思考题

1.回族人视为“三宝”的生活器具指什么?

2.九彩坪拱北的砖雕是海原砖雕工艺的杰出代表,它有哪些艺术特点?

3.伊斯兰教有哪些盛大的节日?

第四节海原的回族花儿艺术

史料中的海原花儿

花儿是流传于中国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歌唱内容多以男女爱情为主,故老百姓俗称“骚花儿”,而知识分子则贬称其为“淫曲”,与《诗经》中的“郑卫风”相提并论。花儿源远流长,其产生年代无确切史料佐证。但一般认为其与盛唐时所流行的伊凉曲调有关。所谓“来源远矣伊凉调,淫曲居然郑卫诗”,“听歌犹是伊凉调,问俗谁移郑卫风”,说的都是这种观点。

据现有资料考证,“花儿”一词最早见于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游宦西北的山西诗人高洪的《古鄯行吟之二》:“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清朝乾隆年间诗人吴镇也在《我忆临洮好》诗中写道:“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

在海原县的两本清代旧县志中,也能找到花儿的端倪。成书于1752年的《盐茶厅志备遗》中,就有当时的盐茶厅同知朱亨衍的《题爱山堂》诗,其中写道:“官赀连屋书千卷,花事成功酒数杯。”有学者研究认为“花事成功”的“花事”,很可能就是当时的花儿歌会之事。因为在海原县风景优美的南华山灵光寺,旧时每年到了农历的六月六日,都有庙会,四乡的青年男女在庙会之日都有上山采摘野草莓(俗称瓢儿),对唱山歌的习俗。父母官出面参与花儿歌会之事,真是十分难得。如果这种解释尚有点牵强的话,那么收录于清朝光绪《海城县志》中的几首诗就不会有异议了。海城县成立后的第二任知县朱美燮,于1878年至1880年在海城县就职。朱美燮写了大量诗歌,成了今日研究清朝同治年间海原县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他在《海城春日杂咏》诗中描述道:“等是承平今有象,行歌到处唱伊凉。”“伊凉”,正是文人对花儿的称呼。又有《海城下车书感二十四韵》道:“所期风草恰,四境皆弦歌。”“弦歌”,指的正是当地的回族口弦和回族花儿。在《海城八景·双涧分甘》中朱美燮赞叹道:“膏腴滋稼穑,到处起田歌”,描写的也是当地的农民在田间劳作时漫花儿的景象。由此可见当时花儿在海原流行之盛。

海原是花儿故乡

花儿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一般被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个大的流派。洮泯花儿流行于甘肃南部的临洮、岷县一带。河湟花儿即所谓“伊凉调”,流传范围比较广泛,是西北花儿的主流。其流行范围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河州花儿(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青海花儿(青海湟水流域)、宁夏花儿(宁夏西海固一带)、新疆花儿(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宁夏花儿因主要流传于以海原、西吉、固原为主的六盘山区,又被称为六盘山花儿,又因主要在回族中传唱,也被称为回族花儿。

宁夏“花儿”是具有代表性的宁夏文学艺术,区内诸多专家作者对宁夏“花儿”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理论研究。曾出版发行了《宁夏花儿三百首》《六盘山花儿两千首》《红牡丹》等花儿专辑。在搜集整理中,专家学者们惊叹地发现,宁夏的“花儿”多出自于海原。海原的回族都会唱“花儿”,也有汉族唱“花儿”的,而且是现编现唱,即兴发挥。从事国家民间音乐研究的老专家刘同生惊呼:“海原是花儿的故乡!”

20世纪80年代成书的《海原民间歌谣》,精选收录了海原代表性的花儿400首,占所录歌谣的五分之四,数量远远大于其他歌谣。这说明,作为宁夏花儿的主要传承地,海原被称做是“花儿故乡”是名副其实的。甘肃临夏被誉为“花儿之乡”,青海被誉为“花儿家乡”,而宁夏海原独称“花儿故乡”。

花儿曲调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情感真切、乡土气息浓郁。花儿曲调十分丰富,据粗略统计有一百多个。花儿的曲调也叫“令”,一般以歌唱时所加衬语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河湟花儿常见的令有“白牡丹令”“河州大令”“水红花令”“莲花令”“大眼睛令”“脚户令”“阿哥的肉令”“仓啷啷令”等。其中海原县代表性的花儿《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菜》曲调,因广泛流行于海原,被外界花儿歌手们称为“海原令”,而《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菜》也成了宁夏花儿的代表作之一。

海原花儿的调式较为丰富,除五声微调外,五声羽、角调较多,窝、商调次之。多采用级进与跳进混合迂回进行,曲式节奏较为规整,旋律优美流畅,结尾的主音喜向上作纯四度或小六度滑进。主要是以清唱为主,有时也用“口弦”伴奏。在现当代,尤其是近年来“花儿”的演唱多以民乐伴奏,以增强其艺术感和渲染力。

海原花儿多以四句式为主,伴以三、五句式,六、七句式,折断腰式直到冗长的叙事体裁式。

海原花儿内容广泛,体裁繁多,具有粗犷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和朴实鲜明的民族民俗特点,时代感十分强烈。从艺术表现手法上讲,情趣幽默、借喻讽世,大胆活泼地应用突破了民间传统的口头创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形象贴切,生动感人。如《大清江山人头填》《马匪抓兵》《长工苦》等花儿以不同的层面反映、鞭笞了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军阀马鸿逵等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情景。

海原花儿中情歌在歌谣中数量很大,如《马五哥》《吆骡子》等传统情歌在广大回汉群众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赛买姐》《尕豆妹》等各从不同角度倾诉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和悲惨遭遇,听之泣然,思之悲切。

海原花儿的唱词基本定型、大家传唱的有数千首,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更是不计其数。“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子拿上头割下,不死嘛就这个唱法。”海原是个多灾多难之地,贫苦的回汉儿女在这块地广人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饱受了苦难。花儿就成了最能表达和抒发他们情感和心声的艺术形式。

重塑花儿故乡

花儿作为民间艺术,过去一直在羊把式放牧、农民田间劳作、从事长途贩运的脚户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20世纪50年代,海原花儿一度十分繁荣,涌现出一大批花儿歌手。其中有名的有张廷荣、杨占福、罗发保、马生林、马占宝、马林全、罗明仁、李海川、罗永祥、张殿元、杨志海、铁文义、马风仁、杨万忠等。“文化大革命”时期,花儿这一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被禁止传唱,花儿传承一度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海原县花儿歌手多因已过古稀之年,面临传承断代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