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40

第40章 海原的回族文化(11)

随着回族花儿的声名日盛,海原县以此为基础,结合回族舞蹈、戏曲等表演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合、创新,全力开创独具一格的宁夏特色舞台剧种——回族花儿剧。2000年,海原县文化局创作编排了海原县第一部大型花儿歌舞剧《花儿故乡》,在全区巡演中大获成功,连续3年被确定为自治区迎接福建省党政代表团的“保留节目”。该剧还被改编为《海风吹绿黄土地》,受福建省邀请,赴闽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自2000年以来,海原县先后创作推出大大小小的花儿剧作品20余部,先后通过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音乐频道等媒体与全国观众见面。

“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回族花儿剧打造成宁夏人自己的地方戏!”海原回族花儿剧的主要写手、《大山的女儿》的剧作者张明公自豪地透露。另一部表现海原回族婚俗的大型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被打造为自治区对外交流剧目,也在多地演出,获得好评。海原由初创到大力发展回族花儿歌舞剧,就是要争取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唱响“宁夏旋律”!

海原花儿精选十九首

1.清水河畔的庙山

清水河畔的庙山,

有声没气的万年。

旧社会里没人管,

穷百姓实在可怜。

2.你没老子我没娘

三间房子没柱子,

中间担空着呢。

你没有老子我没有娘,

咱俩个谁心疼着呢。

3.维人不说穷富的话

骑马不管啥色的马,

单看个走手儿好呢。

维人不说穷富的话,

单看个心肠儿好呢。

4.背篼放下上学堂

风吹榆树叶叶儿响,

麻雀子展开了翅膀。

背篼放下上学堂。

鸡窝里要孵出个凤凰。

5.维朋友不如挑苦苦菜

骑马不如骑骡子快,

维朋友不如挑苦苦菜。

维下的朋友背名声,

挑下的苦苦菜度年成。

6.白杨树树谁栽了

白杨树树儿咋栽了,

叶叶儿咋这么嫩了。

娘老子把你咋生了,

模样儿咋这么俊了。

7.拔了麦子拔胡麻

拔了麦子拔胡麻,

手疼着咋拔得下。

有心给尕妹妹接两把,

又怕旁人笑话。

8.麦子出穗豆开花

麦子出穗豆开花,

大燕麦玲玲儿吊下。

我不知心病着难说话,

害怕了尕妹妹臊下。

9.青石头根里的清泉水

青石头根里的清泉水,

风吹是水动弹呢。

这一个尕妹妹好乖嘴,

说话是心动弹呢。

10.高高山上的白石头

高高山上的白石头,

我当了压山的宝了。

尕妹妹弹的是口弦子,

我当了说话的雀了。

11.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菜

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菜,

不要割,

你叫它绿绿的长着。

哥是阳沟妹是水,

不要断,

你叫它慢慢地淌着。

12.想你着心成冰块了

羊羔羔儿吃草回来了,

鹿羔羔儿喝了清泉的水了。

想你着心成了冰块了,

见你时化成了水了。

13.黑猫卧在了锅台上

黑猫娃卧在了锅台上,

尕尾巴搭在了碗上。

哥哥的胳膊妹子的头枕上,

你把巧嘴嘴儿挨在我脸上。

14.高高山上的月水泉

高高山上的月水泉,

柏木的勺勺舀干。

若要我俩的婚姻散,

青冰上开个牡丹。

15.出了大门往树上看

出了大门往树上看,

尕喜雀盘窝着呢。

我撩起个门帘往炕上看,

我的白牡丹睡觉着呢。

16.心里头如刀子绞呢

一对白马儿犁地呢,

地头上鞭梢子绕呢。

喊一声尕妹妹我走呢,

心里头如刀子绞呢。

17.大山根里的清泉水

大山根里的清泉水,

堵着堵着淌呢。

一口白牙的小姨妹,

说着说着想呢。

18.上去个高山望平川

上了么高山着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对儿牡丹。

下了么高山着折牡丹,

手颤着折了朵马莲。

19.麦子拔了草留下

麦子拔了草留下,

地麻雀还抱一窝蛋呢。

朋友走了情留下,

往后还见你的面呢。

思考题

1.你是怎样理解花儿的?为什么说海原是花儿故乡?

2.至少背诵五首你喜欢的海原花儿。

相关链接

“花儿”研究

花儿是流行在中国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五省区回族、汉族、东乡、撒拉、土族、保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居住区用汉语方言演唱的一种特殊的山歌。学术界习惯上按照演唱风格将其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两个类型。近来年又出现河湟花儿、洮州花儿、泾渭花儿、陇中花儿、莲花山花儿以及六盘山花儿等新的提法。

花儿的流传地区,学者已发现除西北五省区之外,内蒙古、山西、四川、西藏也有部分地区流传,国外如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流传。花儿的源流、族属,学术界见解分歧,意见不一。多数学者倾向于花儿源于甘、川交界处的藏族及其先民吐蕃、羌族的民歌。但在宁夏和新疆,花儿被冠以了“回族花儿”的称谓。宁夏学者认为,花儿是回回民族的先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其他民族不过是花儿的传唱者。

中国花儿的学术研究,最早从1925年3月15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发表袁复礼教授的介绍文章开始。沈兼士教授、朱自清教授就把花儿定位在国学门类。从那时起花儿已走出西北,走向全国。而今已有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学者在内的中外学者进行花儿研究。中国学者魏泉鸣、柯杨、卜锡文早在1981年就提出了花儿学这样的新概念。西北民族大学的民俗学家、花儿研究专家郗慧民教授,从1986年起就在本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花儿概论》课程。近年来,花儿学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而且国内外的花儿学术研究成果极为丰富,论文不计其数,专著就有百种之多。宁夏学者屈文焜、武宇林等在花儿学术界也享有盛誉。

花儿曲调丰富,有近二百种之多,花儿格律特殊,演唱形式别致,朱仲禄、苏平被誉为花儿王和花儿皇后。花儿会更是饮誉中外。据悉中国西北各省区将联手向联合国申请把花儿列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的花儿研究高潮必将到来。

青海的花儿会

青海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盛况空前的花儿会,自每年的农历四月后就相继开始。届时,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峰青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手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的确令人神往。

西宁凤凰山花儿会,多于农历四月八日举行。届时艳阳高照,满目青山,歌手们携

情侣,带酒食,三五成群,边饮美酒边赛歌,歌声传遍四野,气氛热烈至极。民和县峡门花儿会历史悠久。每年五月端阳节在满山遍布眼眼清泉的乱泉滩举行。人们头戴杨柳帽,手提节日饭,畅饮清泉水,放声唱花儿,别是一番情趣。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办,十五日是高峰。歌手们一边领略瞿昙寺胜景,一边引吭高歌,心情格外激动,歌声格外动听。五峰山花儿会,于农历六月六日在素有“风景胜地”之称的五峰山澄花泉边举行。大通县六月六日的老爷山花儿会则又以演唱源于藏族的“长寿令儿”的花儿见长,这里峰回路转,林木葱笼,悠悠白云上飘荡着声声花儿,一片诗情画意。此外,还有丹麻花儿会在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五日举行。

十分有趣的是,各地的花儿会,不仅风情各异,而且都和特别美丽而动听的传说、独特的习俗连在一起。欲知花儿事,想观花儿情,还是亲临其境中采撷吧。

“花儿”是什么

李恩春

花儿是什么,

花儿是大眼睛、乖嘴儿,

花儿是大身材、憨墩墩……

少年是什么,

少年是庄稼汉、放牛(羊)娃,

少年是脚户哥、筏子客……

花儿生长在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的土地上,

少年撩拨着回、汉、藏、土、撒拉、

保安、东乡、裕固人的心弦;

花儿盛开在青藏高原,

向黄土高原过渡的中间带,

少年上高山、下四川、

渡黄河、走口外……

花儿把少年叫阿哥,

少年把花儿叫尕妹;

尕妹是阿哥的护心油,

阿哥是尕妹的心肝花。

花儿是什么,

少年是什么,

花儿就是少年,

少年就是花儿。

花儿歌舞剧《花儿故乡》

2000年8月,海原县文化中心编排完成大型花儿歌舞剧《花儿故乡》,并进行舞台演出。该剧包括序曲、第一至三幕和尾声5个篇章,反映了在西部大开发中闽宁合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西海固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生的变化及脱贫致富的信念和追求。2003年,《花儿故乡》荣获宁夏第五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此后,《花儿故乡》经自治区专家评审和编排,改名为《海风吹绿黄土地》,并连续三年为自治区迎接福建省党政代表团的保留节目。2004年10月,花儿歌舞剧《海风吹绿黄土地》应邀到福建省福州大戏院进行演出,赢得观众的好评。

花儿歌舞剧《大山的女儿》

2007年,海原县文化旅游局创作编排完成花儿歌舞剧《大山的女儿》,并进行舞台演出。这部剧以回族“花儿”音乐为主旋律,花儿歌词为基调,并结合回族舞蹈、戏曲等表演形式,把花儿、舞蹈、戏曲融为一体。《大山的女儿》以本县荣获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回族妇女马志英为原型,以她帮助女童上学的事迹为题材,歌颂了回族妇女勤劳、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反映了贫困山区人民“负重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2008年2月18日,回族花儿歌舞剧《大山的女儿》在宁夏人民会堂演出,得到自治区有关领导的较高评价。此后,该剧在区内各市县进行巡回演出。

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

2008年年底,海原县文广局创作完成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这部剧又名《尤素福的尼卡哈》,由“花儿会上亮声嗓”“媒婆舞”“定亲”“离娘水”“婚礼”五部分组成。《回乡婚礼》为回族婚俗花儿风情剧,以回族婚姻过程为背景、花儿音乐为主旋律、花儿歌词为主调、花儿歌舞为表演形式,展现了回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和花儿的魅力。该剧被列为自治区和中卫、固原两市重点打造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