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39

第39章 海原的回族文化(10)

20世纪80年代,本县为丰富民族文化,抽调人力,在全县范围内,将民间传播的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歌谣进行抢救性的采集挖掘,编写完成了《海原民间歌谣》,对流传在海原的传统花儿进行精选整理,并对代表性的花儿曲调记了谱,使珍贵的原生态海原花儿得以保存,也对海原花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涌现出了马汉东、妥燕等优秀的青年花儿歌手。老歌手马生林因在首届中国沙湖杯花儿歌手大奖赛上一举夺得特别奖,而被当时的宁夏媒体冠以“西北花儿王”之美誉。年轻的马汉东被媒体誉为“花儿王子”,曾多次参加各类大赛并获奖。

2000年,海原县文化局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组织创作、编排了海原县首部大型花儿歌舞剧《花儿故乡》,在区内外一举成名,使海原花儿引起了外界的高度重视。2002年9月15日,为发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海原县举办了“首届宁夏(海原)花儿文化艺术节”。县内百余名花儿歌手参加了选拔赛,最终有15名佼佼者与来自全区各市县及甘肃、青海的著名花儿歌手同台漫花儿,在海原掀起了花儿热。2007年5月29日,县教育体育局和文化旅游局联合举办海原县“花儿”进校园启动仪式,标志着海原花儿正式走入了海原校园。全县各中小学开设了“花儿”演唱课,并邀请花儿歌手进行演唱和讲解,普及花儿。2008年,老花儿歌手马生林被文化部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马汉东被自治区入选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

随着花儿的传承和发展,本县喜好花儿演唱的青年人逐渐增多,李海军、撒丽娜、马君、王红蕊、罗发俊、罗建华、宋建绒等一批优秀青年花儿歌手脱颖而出,多次在区内外举行的花儿歌手赛中获奖。他们的优异表现,赢得了花儿界的尊重,再创了“花儿故乡”的辉煌。

西北“花儿王”马生林

1950年出生的马生林,是海原县的一位东乡族花儿歌手。

马生林祖籍甘肃临夏。新中国成立前夕,父母因逃荒,辗转流落到宁夏固原三营杨家沟村。这个回族村庄流行以花儿为基调的口弦曲,出生在这里的马生林打记事起,就迷上了口弦,马生林在学会了弹口弦的同时,也学会了各种花儿曲调。五岁时,马生林随家迁居海原县城西的庙儿沟村。这里也是回民聚居区,巧的是邻近的村庄有许多回族老花儿歌手,其中马进财、马有财、马占林等都是远近有名的“花儿把式”,各自都有一套漫花儿的绝活。马生林天生有一副唱花儿的好嗓子,由于喜爱花儿,就跟着学唱花儿。由于会弹口弦,本身会的花儿调就多,学花儿非常快。到了十一二岁时候,唱花儿已经唱出了名。马生林能睹物填词,所唱花儿自然、婉转动听,极富感染力。闲暇之余,马生林细心揣摩和吸取那些老花儿歌手不同的演唱风格,而后相约四五个善唱花儿的青年到野外围在一起对唱、独唱、合唱,从而奠定和形成了他独特的演唱风格。

马生林的音质淳朴,音色洪亮,音域宽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他擅长演唱各种不同风格的花儿曲调,曾多次参加区内外各种民歌演出。1981年赴北京参加“花儿”演唱。1986年,参加延安“黄河歌会”,并荣获“优秀民歌手奖”。1987年,他荣获宁夏第二届民间文学金凤凰奖、西北五省区黄河歌会优秀民歌手奖、九省区黄河流域优秀歌手奖。他先后在电影《驴嘎》,电视连续剧《苦泉纪事》《花儿四季》《法官李金瑞》中演唱花儿。

花儿进课堂

1998年,他荣获宁夏第二届民族团结杯歌手大奖赛一等奖。同年,他还一举捧得了在宁夏举办的中国沙湖杯花儿歌手大奖赛特别奖的奖杯,从而被宁夏媒体冠以了“西北花儿王”的美誉。人们评价马生林演唱花儿,让听者“心尖儿颤颤,眼泪儿汪汪”,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008年,马生林被文化部定为宁夏唯一的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马生林因病去世,享年59岁。

“花儿王子”马汉东

被誉为“花儿王子”的回族花儿歌手马汉东,是个土生土长的海原人。

马汉东出生于海原县蒿川乡(现划归沙坡头区管辖)韩套村。大沟深、偏僻闭塞的韩套村,是个纯回民村,这里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过去人们多半靠牧羊为生。艰苦的环境,却成了孕育花儿的沃土。这里的羊把式各个都是唱花儿的好手。马汉东小时候上山放羊,经常听羊把式们漫花儿,常常被那语调婉转、抑扬顿挫的优美曲调深深吸引。1978年,16岁的马汉东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产生了学唱花儿的念头。他闲来无事就追着花儿把式学花儿,别人唱,他就在旁边学。马汉东嗓子好,有文化,学唱花儿非常快。就在这一年,他被推荐参加了在海原县城举行的花儿调演,初出茅庐便一举夺得银奖。从此,马汉东学习花儿的劲头更足了。1980年后,他拜访民间艺人石平秀为师学唱花儿。通过刻苦学习,他将花儿演唱的形式、韵律、类别熟记于心,并通过不断的揣摩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马汉东唱花儿,声音高亢悠扬,顿挫有致,音唱到高处,为他伴奏的乐器都无能为力。因此,在外出表演时,马汉东常常撇开伴奏的束缚,撒开嗓子清唱花儿,将花儿的精髓表演得淋漓尽致,让花儿迷们一饱海原“干花儿”的耳福。

1986年9月,革命圣地延安举办九省区“黄河歌会”,年仅24岁的马汉东在高手云集的歌会上发挥出色,首次参加大赛就获得了三等奖,并参加了九省区巡回演出。这次获奖使得马汉东在西北知名花儿歌手的名单里有了自己的位置。1987年,文化部组织西北五省民歌花儿巡回演出,马汉东再次被选入列,并获最佳演员奖。在巡回演出中,“花儿王子”马汉东马汉东以优美的歌声和青春俊朗的外表,被喜爱他的歌迷亲切地称为来自宁夏的“花儿王子”,从此他这“花儿王子”的称号就在花儿艺术界被叫出了名。1990年,“全国农民歌手邀请赛”在山东举行。宁夏选派了两名选手参加,马汉东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次,他捧回了一个全国二等奖的奖杯。1993年5月,被西吉县文工团招聘为演员的马汉东随团赴北京参加演出。同年10月,马汉东作为一名花儿歌手,随自治区政府访问团赴日本进行访问演出。他演唱的原生态的回族“干花儿”,在日本受到极大的欢迎。

马汉东从此成了宁夏的歌星,在此后宁夏举行的重大文化活动的舞台上,总能看到马汉东身影。马汉东悠长高昂的花儿声,已成了区内花儿迷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1998年,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宁夏大型民族歌舞《塞上春潮》晋京献礼演出,马汉东随团演出干花儿,在北京引起轰动。中央三台专门为他拍摄了《“花儿王子”在北京》的专题片,宁夏、青海等地的多家新闻媒体也竞相报道。2000年,马汉东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的录制。他由此而成为了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的第一名宁夏演员。2001年,马汉东在22集电视连续剧《黄河渡》中担任角色并演唱花儿,在宁夏举办的第四届《群星杯》比赛中荣获声乐类银奖,并再次随宁夏《塞上春潮》剧组赴北京演出。2002年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的“清逸雪佳”杯民歌大赛,获最佳音色奖。2003年,马汉东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并获最佳音质奖。

突出的成就,使马汉东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他最看重的奖项,是文化部颁发的“农民艺术家”和“中国原生态民歌优秀传承奖”的奖项。近年来,年纪渐大的马汉东,深感花儿文化传承的迫切性。自2007年起,他承担起了海原县“花儿进校园”的重担,致力于培养合格的花儿传承人的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他的熏陶下,县文工团的舞蹈演员们都学唱花儿,撒丽娜、王红蕊、宋建戎等都成了优秀的花儿歌手。其中佼佼者撒丽娜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00年荣幸地被选中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并于2011年参加了在兰州举行的“西北花儿王”选拔赛总决赛,并一举摘得“西北花儿王”的桂冠。马汉东的女儿马君也是他的学生之一。从小学唱花儿的马君从15岁起就走上舞台表演花儿,如今也已经小有名气了。

2008年,马汉东被光荣地选为“宁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

唱响全国的海原回族花儿歌舞剧

“天都山上的云淡了,

灵光寺的美景见了,

开心的钥匙拧转了,

脸上的愁云散了……”

在海原县文化旅游局编创的回族花儿剧《大山的女儿》排练现场,著名回族花儿歌手马汉东婉转悠扬的唱段,将剧中主人公马素贞帮助贫困女童上学的四幕催人泪下的剧情联为一体。《大山的女儿》是海原县在开创回族花儿剧这一新型剧种的探索中,精心编排的又一部经典之作。这部新作以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和“感动宁夏十大人物”马志英为原型,已进行多次试演,观众反响非常好。

回族文化是宁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花儿文化又是回族文化体系中最大的亮点。截至目前,已有4名海原回族花儿歌手在中央电视台星光拍摄基地录制节目。去年9月,著名回族花儿歌唱家马汉东、妥燕参加了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主办的“和谐中华”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首《心中的花儿火辣辣》,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宁夏独具特色的回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