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08

第8章 海原的丝路文化(3)

秋苇飘荡临羌寨

临羌寨位于贾塘乡马营村南。原为丝绸之路要地,后为西夏的牧马军寨,元符元年被宋军攻取。据《宋史·地理志》载:“临羌砦(同“寨”),元符二年,秋苇平新砦赐名临羌。东至通远砦六十五里,西至天都砦二十里,南至定戎砦(定戎寨在天都山之西,此处所指不详)八十里,北至绥戎砦七十里。”城为长方形,城墙为黄土夯筑,残高4~6米,板筑层10~12厘米。城南北长约235米,东西宽约110米,四角为正,东北、西南有二门,有瓮城、马面、护城壕。城外东南有烧窑遗址。该城占地百余亩,现为耕地。

城东南紧靠沙沟河,部分城墙被洪水冲毁。西南为田拐村,正西为李家沟,直通史店。城内曾出土牛马骨数千斤,有水井、灰坑遗迹,地面千疮百孔,地下文物被挖掘殆尽,只剩方砖、琉璃缸、瓷砖、陶盆及石磨等残片。附近村民挖掘收集有香炉、佛像、铁钱、狮子头等文物。

建县设置海喇都

海喇都城即今海原县城所在地。“海喇都”为蒙古语,新编《海原县志》释其义为“美丽的高原”。西北民族大学蒙古文化历史专家乔日普吉教授认为,“海喇都”的意思是“前哨、前锋、哨位”。其地古称洒水坪,明天顺三年(1459年)其地始由“营人自筑小城”,小城“高丈余,周二里”,是海喇都城的最早雏形。成化四年(1468年)都御史马文升重修其城。成化七年(1471年),兵备佥事杨勉增筑海喇都城。“高阔皆三丈,周四里三分,东西南三门,东曰和远,南曰南薰,池深阔各一丈五尺。”管辖周边堡寨17座,墩塘36座。这次增筑,才算真正为海喇都城定型。直到清代至中华民国,此城的规模和格局基本未变。

海喇都城从始筑到明末,前后180多年间,都没有遭受过大的破坏。并且,明末清初,海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由西安州转到了海喇都城。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朝廷将原设在原州的盐茶厅移至海喇都,朱亨衍任盐茶同知。第二年四月,朱亨衍拨出库银,建厅署,补城墙,修东、西、南三门,设东西二关,并在西门外挖了一个涝坝(八景中的“清池朗月”即指此地)。工程历时五个月而告成,海喇都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民国九年十一月初七(1920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历经450年的海喇都城一夜之间化为废墟。民国23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拨款进行修复。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民国政府对海喇都城进行过多次补修、增修。

新中国成立后,海喇都城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古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革”期间,古城遗址被连挖带拆,几乎破坏殆尽,仅剩部分东城墙和一段北城墙了。

海喇都城依地形而筑,西北高而东南低,为一山城。曾出土过玉琮、玉璧、陶罐等明清文物。

守卫南山天都寨

在南华山与海原县城之间的耙子洼有一座古城,当地人称它柳州城,据传为杨文广镇守时所筑。柳州城扼守海原南去通道五桥沟口,五桥沟的流水从城边流过,战略位置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该城呈南北长方形,周长1公里有余,设南、北二门。城墙黄土夯筑,残高4~8米,板层厚15~18厘米,并绕以瓮城,城四面有马面,四角有墩台。城内有数量很多的宋代砖、瓦、陶瓷碎片,说明它是一座宋代堡寨的遗址,也是海原县城附近仅有的一座古城。

据清《乾隆盐茶厅志》记载:“天都旧城在华山(指南华山)北里许……今犹存。”文献的记载正好与柳州城的实际方位相符,所以柳州城无疑是天都寨的遗址。《盐茶厅志备遗》又说:“元符二年(1099年)陷于夏人,更名东牟会。”由此可见,柳州城就是宋朝的天都寨、西夏的东牟会。

瞭望军情哨马营

哨马营城位于西华山(天都山)北麓营盘山顶,建筑年代不详。城呈圆形,占地10余亩,黄土夯筑,板筑层厚约10厘米,壕宽约10米,东向开门。城墙残高4~6米,基宽5~6米。城内外遗留残物较多,主要有砖、瓦、罐、碗等碎片,罐、碗碎片多为陶质,似为宋代物件。今城内全为耕地,当地农民在耕种时曾捡到一些宋代铜钱。

据清《乾隆盐茶厅志》和《光绪海城县志》记载,“哨马营在西安州西北二十里,为探哨夏人之处”。登上哨马营城,则西北方向鸡窝山、甘盐池(宋代定戎寨)至西安乡薛套一带尽收眼底,东向居高临下,俯瞰西安州古城。哨马营城介于定戎堡与西安州之间,是古西安州的西北前沿阵地的一个堡寨,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作为瞭探西夏人入侵的哨口,对西安州的安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盐茶重镇甘盐池

沿海靖公路到了甘盐池管委会所在地,就可看见公路南边有两座古城堡,它们是东堡子古城和甘盐池城。

东堡子古城位于盐池老城村东侧,城呈正方形,开北门,现四周城墙轮廓清晰,残垣高5米左右,底宽约4米。城占地约20亩,现全为耕地,城内只有一户人家居住;城内南高北低,依地势而建。出土物有圆底石杵、瓷碗瓷罐等,其中有一扁壶,残缺一耳,状似西夏扁壶而小,但有底座,两面有古寿字之图案,呈棕色釉。据当地人讲,城内出土古钱币较多,有汉五铢钱,唐开元钱以及宋、清等朝代通宝。该城四面环山,山上有墩7座,南边有著名的碧波潭,泉水清冽,灌溉城中田园。

甘盐池城位于东堡子西1里处,城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800米,南北长450米,黄土夯筑,残垣高4~6米,开东、西二门。城内现有十几户人家居住。大多数人家依墙而居,基本集中在城东。城内绝大部分地方荒芜废弃。城内有庙一座。据明嘉靖《固原州志·甘盐池碑记》,此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由宋定戎堡旧城遗址“增益故垣”改建而成,“隍阔池深,气象巍严,独胜边方诸城”。

当年的甘盐池,处在丝绸之路的贸易要道上,而且有一处面积达950亩的盐湖,有盐田晒场630处,一直生产硝和盐,春夏季节产盐,秋季产硝。每年产量约75万斤,最高年份可达180万斤,成为唐代十八盐湖之一。所产之盐向东南远销到原州、长安、河南等地;向西销至兰州、西宁和周边各地,是汉唐盐茶马古道贸易的主要物资之一。因此过去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非常繁华。汉、唐、宋夏至明各朝统治者都在此筑有城池并设立管理机构,到了清代,朝廷又在此设立了一个叫盐茶厅的机构。民国时设盐场,属兰州盐务局管辖。新中国成立初由甘盐池羊场兼管,1969年独立设场,正式设立甘盐池盐场,归海原县政府管理。现专设甘盐池管委会。由此足见历代政府对此地的重视程度了。

第四节丝路烟云——海原遗迹

西安胡湾汉代古墓

胡人是中国古代汉人对其他部族的称呼,一般指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民族。

海原县西安镇有个胡湾村,在村后500米处的山坡上,有21座墓葬,这些墓葬坐北朝南,形似小山堆,依大小次序呈三角形顺坡势排列,共有5排,每排均为单数。其中山头上的一座最大,土堆高15米,底直径约为28米,其他的古墓土堆体积稍小一点。这几十座古墓集中排在一起,气势相当宏伟。

这样奇特排列的墓葬,与青铜峡一百零八塔的排列惊人的相似。1984年,处在下面第五排的一个古墓,被当地村民建宅时挖开了,发现是大型的砖室墓。经考证,该墓群是东汉时期的墓葬,比青铜峡一百零八塔要早1200多年。

像胡湾村这样大的墓葬肯定是胡人头领的,可是查《二十五史》,汉代海原没有什么胡人大头领的记载。据西北师范大学的米寿祺教授在《海原历史概貌考述》一文中记载,海原地区在秦长城塞外,汉代属安定郡,海原居住着东羌族。难道这些是羌族首领零昌的墓葬?还是羌族首领狼莫的墓葬?现尚无定论。

元龙山上千年茶树

大家都知道,茶叶产于温暖多雨的南方,而海原处在干燥少雨的北方,因此海原不产茶,但海原确有一块地方产茶,这个地方就是杨明张元村的元龙山。

相传古时候张元村附近村庄瘟疫流行,患者连续服药不见好转。

竹叶诗碑

元龙山上的千年茶树

有一老者夜梦神仙点化:“采山上茶树叶泡饮,可治瘟疫。”次日早晨,老者依梦采茶叶一筐,分发给瘟疫病人,没过几天,其病痊愈。从此,前山后岭群众每年6月6日前后几天都登元龙山采茶。其间,每日有三五十人,有时候达三百人之多。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提茶篮欢歌笑语,有唱花儿的,还有对花儿的。据当地人讲,茶叶晒干或蒸干后煎泡均可,饮之清凉、爽口,颜色淡红,清热消暑,与市场上卖的茶叶无差异。当地群众奉其为山珍,常用来馈赠亲友。山脚下渗出一股清泉,可直接饮用,用此泉水来泡山茶,其味道尤为纯正。元龙山毗邻的山,也生长着同样的树木,叶子却味苦不能泡茶饮用。

杨明河谷曾经是丝绸之路在海原境内的南线,也是古盐茶马的通道。据传唐朝时有一位和尚,见贩盐茶人长途跋涉十分艰辛,就遍访云浙等地,在元龙山上引种云茶和龙井茶,但都没有成功,为此他非常悲伤。忽然有一天,山上自然长出了一种貌似茶树的树,摘叶泡饮,与龙井、云茶味道完全一致,和尚惊叹:“这是云龙茶的味道,神了!”“云龙山”也由此而得名。后因当地方言的缘故,“云龙山”变成“元龙山”了。

当年传说的那棵茶树历经沧桑,依旧枝叶茂盛地生长在山上。树不高,但很粗,三个人才能围起来。据考证,此树树龄已有1000多年了。

宁夏奇石“竹叶诗碑”

海原西安乡老城村有一座马王庙,庙里有一块“竹叶诗碑”,此石碑刻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是上郡陈守义所立并撰文。

该碑正面刻画有两枝劲竹,一丰一瘦。猛看上去是一幅竹叶图,竹叶倾斜飘逸,似有轻风拂过,但仔细一看才发现竹叶全都是汉字的笔画,右边的丰竹叶子由三句诗(15个字)组成,左边的瘦竹叶子只有一句诗(5个字)。合起来是一首五言绝句:“天生忠孝竹,节义傲风霜。桥梓垂青史,乾坤许并芬。”石碑的左上方有本诗的行书刻文。石碑正下方刻有一块秀石,那枝丰竹就是从此石的一个石孔中长出,在秀石的两边还有兰草、梅枝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竹石梅兰图。整个碑的正面布局精美,图文并茂,金石书画集于一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石碑背面的刻文严重剥落,碑文的上半部分是一篇记,从残缺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记录的是当时的一些时间和事件。碑文下半部分记载着十六位指挥、参将、游击将军的名字和简历,文字大多已不可辨认。据残文推断,此碑是为那些守边阵亡的将士们所立的。

竹叶诗碑因其独特的艺术构思被誉为碑林一绝。据《人民日报》1990年8月18日版的《奇花异草的“竹叶碑”》一文介绍,我国共有四块竹叶碑,分别收藏在四川白帝城、上海淞江县、河北定州市和涿州市,且四块竹叶碑的图案完全一样,两丛劲竹左为“风竹”、右为“雨竹”,五言诗是三国时关公的“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谢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其构图立意比西安老城的这块碑则逊色了许多。

西安老城的这块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第五块竹叶诗碑,如果说前面那四块已经很奇异珍贵,那么这块竹叶诗碑则更是奇中有奇。因其与众不同,独具特色而独占鳌头,成为我国竹叶诗碑中的稀世珍品。

萧关古道千年清真寺

丝绸之路在海原境内的萧关古道上留下了一座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坐落在李旺镇的北堡子村,西临银平公路,东靠清水河。清真寺没有围墙,大殿用青砖青瓦建成,屋脊中央竖立着月牙标志。大殿的正面有两个圆圆的窗户,中间凸出一个不到3平米的“伊玛目”小房子。大殿门前门厅很宽,被几根陈旧的圆木柱子撑着,给人以久远、沧桑的感觉。最吸引人的是点缀在屋脊、檐头、墙体、窗沿、门楼的青色砖雕。这些砖雕的内容并不复杂,或一枝梅花一枝牡丹,或一串葡萄几片荷叶,线条柔和,古朴雅致。墙体上有很多用铁叶子做成的花朵,有规律地装饰着墙体,格外和谐。这些砖雕和铁花使这座清真寺显得与众不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