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09

第9章 海原的丝路文化(4)

据当地一位老人讲,这座清真寺始建于唐代,以后各朝代都遭到过破坏,明朝中期和清朝初年又都进行了修复。从大殿的建筑风格和砖雕风格上、从山墙和墀头等位置可以看出,清真寺的建筑年代、修复年代和老人说的完全吻合。由此可知,这座清真寺已经在此经历了千年风雨仍屹立如初。更令人惊奇的是,1920年,海原发生特大地震,村庄在一片起伏松软的土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唯独这座清真寺没有倒塌,只裂了几道缝隙。1958年破“四旧”时,多少寺庙厄运难逃、毁于一旦,但因听说朱德总司令西征时在北堡清真寺开过会才让其免遭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又成了夜校,直到1980年才被恢复为清真寺。

就这样风风雨雨、阴差阳错,这座千年的清真寺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吧!

“海原”地名的由来

在海原县城的南门,有一个集休闲、娱乐、集会于一体的大型广场,它就是海喇都广场。据《光绪海城县志》第一卷建置志“城池”条记载:“县城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明初以地赐楚王,又名海城。”

海喇都广场

历史上海原曾经“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畜牧为天下饶”,到了元代,海喇都更是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地方。当成吉思汗征西夏到达此地时,看到这里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将亡之国可以寨之,太平之国可以营之;饥饿之鹿可以果腹,耄耋之人可以息止。”“海喇都”被誉为“最美丽的高原”。

明末清初,西安州城因面积太大,难以经营管理,而海喇都城则显得小而精,基础设施齐全,所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由西安州转移至海喇都。

清顺治至乾隆年间,清政府在海喇都城设置盐茶厅。同治十三年十月十二日(1874年11月29日),清政府撤销盐茶厅,改立海城县。海城是海喇都城的简称,早在明末清初时当地的老百姓就有这一称呼。

民国三年一月三十日(1914年2月24日),北京政府内务部统一改定全国各省重复县名时,因本县名与辽宁海城县重名,遂改为海原县。

关于海原这个地名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海原叫海源。相传那时候,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湖,湖水清澈甘甜,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悠闲自得;水面上水鸟成群结队捕食嬉戏、自由自在。湖四周树木茂盛,树林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人们居住在湖边,用清清的湖水浇灌田园,种植庄稼,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一天,东海龙王的三太子经过这里,被秀美的湖光山色所吸引,不禁惊叹道:“真是个好地方啊!”他想在清水里好好洗个澡,就一头扎进湖里。湖水深处黑洞洞的,深不见底。他继续往深处游,突然,看见一个石碑在发光,游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石碑上刻有“海源”二字,石碑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泉眼,一直通到很远的海里。甘甜的泉水“突突”地从泉眼往出冒着,难怪这个湖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惊喜万分,决心永远镇守海源,为这里的百姓造福。

但好景不长,这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被一条法力高强的蛇妖发现了,它想要霸占这个地方做自己的窝,让人们做它的奴仆,供它吃喝玩乐。于是,它施展妖术,和三太子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一刹那,岸上飞沙走石,水中狂澜万丈,腥风血雨,遮天蔽日。它们从水中打到岸上,又从岸上打到水中,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全都被水冲毁,动物和人无一幸免。

三太子和蛇妖大战了三天三夜,虽然三太子没有蛇妖的道行深、法术强,但它死死咬住蛇妖的脖子不放,最后和蛇妖同归于尽了。它们死后,巨大的身躯落入湖中,塞住了泉眼,血把整个湖水都染红了。

许多年过去了,湖水因没有水源补充慢慢地干涸了。这里变成了干山秃岭,寸草不生,一片荒凉的景象。挖开地下的土还带有红色,传说那是三太子和蛇妖的血染红的。“海源”这个地名一直没有变,后因为无水才变成“海原”了。

海原人的母亲山

南华山为六盘余脉,位于海原县城南7.5公里处,南靠西吉县的月亮山,西北与西华山相邻,东南接寺口子,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35公里,宽25公里,总面积42万亩,平均高度2600米,主峰马万山海拔2955米,仅次于贺兰山,名列全区第二。海原人亲切地称之为“母亲山”。

南华山地表土质肥沃,年平均降雨量达600毫米,气候凉爽,牧草丰茂,山南是海原县南华山牧场。近1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分布于山之西北,有育林地27万亩,森林覆盖1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2.9%。宋夏时期,南华山与西华山、月亮山等合称天都山,名震边塞。因山形似莲花,又名“莲花山”,又因山高气寒,春秋落雨成雪而称“雪山”。清代有“海城八景”,此山独占其三,山之西北端有新石器“菜园文化遗址”,东南有水冲寺遗址,山的中间有灵光寺遗址。

远眺南华山,青翠碧绿,郁郁葱葱,近看绿荫环绕,野花遍地,翠色千层。每到春夏之季,山秀鸟语,碧水溪鸣,花香浓郁,色泽宜人,是一座巨大的绿色迷宫,秋季万紫千红,冬季银装素裹,四季景色引人入胜。优越的自然资源,既为飞禽走兽生存提供了丰足的食物,又为各种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南华山景区不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且人文史迹也非常多,山中有西夏王李元昊的避暑行宫,有灵光寺、二王子避难洞、御池等八处遗址。原始森林为这里造就了宜人的避暑气候,西夏遗址为这里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境内五峰叠峙,形状如桥形,又称“五桥山”,又有五泉竞冽,缓缓从山门流出,清澈、甘甜,矿物质含量丰富,是天然的矿泉水。灵光寺被列为海原县天然森林保护区,先后投入千余万元,在山上栽种落叶松、桦树、沙棘等树种,绿化面积达10万亩。先后开辟了县城至南华山二级柏油路15公里,又开辟了灵光寺、水冲寺沙石路面各15公里。目前灵光寺景区草木茂盛、雾凇盈林、景色别致,已成为现代人走进大自然,领略和感受生态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油门不用踩车子照上坡。”从海原县城到南华山涵养林总场五桥沟林管站的路上有一段怪坡,车下坡需要踩油门,上坡挂空档即可,而且车辆越重上坡速度越快。在这里,车往“高处”滑,水向“高处”流。“太神奇了!太有趣了!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有趣的事!”一位外地朋友情不自禁地感叹。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渐渐成为主要出口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主要是香料,也把它称做“海上香料之路”。

海原五桥沟

五桥沟是海原县南华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西(西吉)公路出城十几里,就到了五桥沟。过去五桥沟有叫“五桥山”的说法。据清《光绪海城县志》疆域志“山川”条记载:“五桥山,在县南十四里,自华山来脉,互起互伏,石土杂间,五峰耸峙如桥形;高二里许,长三十里,横亘五十余里;山下五泉环列,如五星然,泉水北流,城市皆仰给之;山北里许即山门口。”文中用“五峰耸峙如桥形”之句,来形容五桥沟附近的山型,很形象,是最恰当不过的。

五桥沟沟内土质优良,是营养成分最肥沃的黑垆土。县城里养花所用之土,全都来自于此。

五桥沟泉眼较多,出水量大,泉水甘甜,水质优良,有“天然矿泉水”之美称。众泉汇流,出山门后分为两股,一股流入南沙河,一股经李庄流向县城,是县城几万人生活的最主要的水源。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过度放牧及滥挖乱垦等原因,南华山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历史上著名的海城八景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这对海原县城的存亡及今后的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县城几万居民生活用水日趋困难,每日缺水量高达2000吨。

1993年海原县确定南华山为水源涵养林项目区,成立了南华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指挥部,采取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封造结合等有力措施。组织人力营造以油松、落叶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同时,还自育栽种适合当地生长的桦树、山杏、柠条、沙棘、山毛桃等苗木。

十几年来,南华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封育管护30万亩。原本荒山秃岭、青石裸露的南华山,又重现昔日风采。曾一度将要枯竭的五桥沟泉日出水量由1993年的近2000立方米增加到如今的3000多立方米,“五泉竞冽”“双涧争甘”的景观业已恢复。山上的野生药材比比皆是,有柴胡、百里香、大黄等50余种,山间不时还有飞鸟和小动物出没。

如今走进五桥沟,只见树林茂密,花草遍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走在山间,耳听泉水叮咚,脚踩如茵绿草,只觉得风景如画,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海原城隍庙

海原城隍庙位于海原县南环城路的路边,与海原县敬老院隔路而居。

城隍庙占地约7亩,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庙堂正院、文娱中心、大众戏楼三部分组成。是集宗教活动、文化娱乐、群众聚会于一体的活动场所,也是海原县古典建筑中的亮丽景观。

庙堂正院居整个城隍庙建筑群正中,门楼雄伟壮丽,有大理石镶嵌的对联:“盛世开明偕天时地利人和,道法弘扬堪兴国睦邻德民。”大门两边各有一只威风凛凛的护门铁狮,高约3米。雄东雌西,雄狮右前爪踩着一个绣球;雌狮右膝上爬着一只小铁狮,左前爪下压着一只仰卧着的小铜狮。进了大门,两边各蹲着一只汉白玉小狮子,面向正北大殿。院心石雕的八卦台上竖立着一个四层塔式挂龙宝鼎,造型美观,铸艺精湛。过了宝鼎,在大殿前有一个双层塔顶香炉。过了香炉拾阶而上,就到了正中的城隍殿,殿内正中为城隍爷的高大塑像,东为白爷、判官,西为黑爷、小鬼。东大殿为三星殿,正中为福禄寿三星坐像,两边是八仙塑像;东侧殿为灵官殿,内有八大灵官塑像。西大殿为子孙宫,上有三霄娘娘塑像;西侧殿为方神殿,供奉有九天圣母、青水龙王、法王爷、青马将军、杨四将军的神像和龙轿。正北大殿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钟楼、碑楼,都是两层结构。底层为六边形,砖混结构。通往上层的楼梯、天桥皆为石雕,有小狮子,还有十二生肖和花草鸟兽图,对联刻在楼梯的石柱上,钟楼对联是:“塔影悬霄汉,钟声渡白云。”碑楼对联是:“碑志千年威,天桥渡群黎。”上层是六角形塔亭,六柱擎顶,飞檐翘角,钢混构架,透花铸板装饰,琉璃基兽瓦顶。塔亭用来挂钟座碑。钟楼挂一口大钟,名叫“振海龙钟”,高2米,重2吨多,口径1.5米。钟上铭刻着集资个人和庙会人员的姓名。铸此钟的同时也铸了一口小钟,名叫“千禧龙钟”,挂在东大殿北廊之上。碑楼中间座着一个双龙碑,高2.5米,宽0.99米,厚0.25米,重4吨。正面刻有庙史及发启募化人姓名,北面刻着捐资人的“功德芳名”。

庙堂正院的五殿三楼,俱为隆脊瓦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明柱深廊、刻花门窗、彩绘壁墙。殿内神像皆为金身彩塑,栩栩如生。整个建筑高大雄伟,蔚为壮观!

在正院的西侧,有一座四合院落,就是海城群众文化娱乐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游艺室、娱乐室、治安室、灶房、宿舍等。

正院东侧前方建有一座高大的城隍庙大众剧场。戏台正面有石刻的对联:“演古论今贬恶扬善申道义,惩前毖后除邪匡正理仁风。”为全国著名书法家海原县人黄自修先生所题。

海原老城隍庙始建于1100年(宋元符三年,夏永安二年)。历经宋夏、元、明、清,直到现在,三建三毁。1957年被拆建为电影院,1978年改建为县人民政府礼堂。现在的城隍庙是1982年重新选址兴建的,历经20余年,增建扩修,才成为今天这样宏伟壮丽的城隍庙。

城隍庙每年开两次庙会,农历三月初三为子孙娘娘庙会,会期一般为3天,规模较小。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城隍庙会,规模很大,会期一般为七八天,有时甚至达十天。会上有各乡镇来的舞狮队、社火队表演助兴,同时有外地著名的秦腔剧团来唱戏。八月十五的晚上燃放烟花时,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