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问题新闻的媒介传播技巧
19071000000070

第70章 网络问题新闻传播的(2)

其他的网络视频采访,已经很接近"面对面"的采访,只要注意网络礼仪、备好采访提纲,根据对方的及时反应调整采访策略就可以了。当然,要注意做好采访录音、录像的保存,及时整理,否则很容易失去采访的现场感,不利于后期的写作。

第二节网络问题新闻的写作与印刷媒体之区别

历史地来看,传统印刷媒体是继口头文化之后,伴随着读写文化的时代而来的。口头文化时代,人们只要有强大的记忆和伶俐的口齿,就可以将文化和传统一代代传递下来。所以,中世纪的人们保留了口试的传统。直至今天,硕士、博士入学考试也保留了这一传统。读写文化时代到来之后,文字成为记录历史的重要工具,信息的容量是空间。信息可以存储在印刷物中,使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可重复性是印刷物的重要特征,但它也因之丢失了大千世界千姿万态的形象的丰富性。电子时代的到来强化了声音和图像,文字退而求其次,信息的容量是时间;信息时代的网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信息既在时间里存储,又在空间中展开。

媒介的特质往往影响到信息的表达方式与传播方式。印刷媒体是自上而下的,反映了人类理性、线性思维的特点。以报纸为例,编辑决定报道内容,记者去收集材料,然后组织成一条新闻,发布给广大受众。与之相反,网络是自下而上的,如新闻组(newsgroup),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报道任何事情。尽管很多报道可能是虚假的、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当这些"民间记者"们涉及他们专长的领域时,其提供的信息常常比报纸更贴近事实。

在排版上,印刷媒体面对的是平面空间,在有限的版面空间里,将文字、图片、线条和颜色等版面构成要素,根据内容进行组合排列,使之具有形式的美感。从某种意义上,印刷媒体处理的对象就是空间。

在写作形式上,印刷媒体形成了自己的写作模式,比如报纸的消息,按惯例由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组成,导语表述最重要的内容,主题部分对导语部分进行描述、刻画,背景进行解释或者补充。在写作方式上,可以用叙述式的导语概括主要内容;也可以用描绘性的导语再现形象,国外的记者很习惯此种方式,如对"9·11"现场的描绘;还可以用叙述和议论结合的导语。倒金字塔结构、并列式结构、时间顺序结构、逻辑顺序结构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从阅读习惯来讲,人眼一般有阅读的优先顺序,左边的优于右边的;上方的优于下方的;中间的优于两边的。所以,对印刷媒体来说,左上位置的新闻比右下位置的新闻重要,中间位置的新闻比同水平两边的新闻重要。

从编辑思想实现的角度来看,使用稿件集成,突出强势。交待背景资料、进行深度报道,是印刷媒体的优势。文字的颜色、字号,线条、边框的粗细,图片在文章中的使用等,应与文章内容相契合。

突出重大的问题新闻时,印刷媒体所能做的,就是综合运用空间位置、字体字号、颜色、线条、背景资料、稿件集成、图片等集中突出。报纸的时效性不如广播、电视和网络,不能及时滚动更新,只能一方面将有联系的信息安排到同一版面,在深度和广度上突出优势;另一方面进行系列化、连续报道。杂志的时效性比报纸更差,但是可以对上述媒体不擅长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慢慢地做细做透。

网络问题新闻写作坚守了印刷媒体新闻写作的新闻价值标准。比如众所周知的时效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显著性、有社会文化价值等。网络受众阅读网络问题新闻一般是快速扫描式的,在标题中就要体现与突出新闻的这些价值要素。"网络写作应该是一个处于广播与印刷品之间的交叉口——比印刷品更紧凑和有力,但比广播写作文字性更强而且更细致。"网络问题新闻的写作继承了印刷媒体的写作方式,保留了文字报道的形式。印刷媒体版面的构成元素在网络问题新闻写作中也起作用,重要的内容用大字号突出,比如网易的主页就利用字号的差异,清楚地突出重要的信息。写作的结构等也得以继承,如继承了"倒金字塔结构",重要的内容放到标题或者内容提要里,尽快抓住受众注意力。受网络屏幕尺寸的限制,网络问题新闻的篇幅最好在一屏内结束,继承消息简明扼要的文风。重要问题新闻的组稿要采用稿件集成的方法,即将内容有关的稿子组合到一起,发挥整体集合的优势。但是网络的技术和传播特点,也使网络打破了印刷媒体组织和阅读材料的线性思维,而呈现跳跃的发散思维,形成了新的模式。

首先是超链接、层级化的写作方式。问题新闻不同于普通的新闻报道,问题新闻必然要体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又是怎样得到解决的。问题新闻必定不能在一条简短的消息内说明全部的内容。它必定需要一个暴露、解决的过程。一般说来,问题新闻更倾向于形成一个系统,应该有背景资料介绍、连续报道和后续报道、相关类型问题的链接。网页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报道问题新闻,很容易失去平衡性。而超链接、分层次的方式分清了主次,和某一问题新闻相关的材料、人物、事件等按照一定的逻辑层级,借助超链接,组合在一起。受众阅读时,只要激活超链接,系统就会自动跳转到下一链接页,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信息。这与印刷媒体相比,省去了翻页的麻烦,但是获得的信息却更详尽、更全面。

其次是多媒体报道。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集成性。它集报纸的文字报道、广播的声音报道、电视的视频报道为一体,集合了文字报道理性和严谨的特点,也吸收了音频、视频即时播报的好处。网络的多媒体报道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动画等手段,把多个不同媒介的优势手段整合起来,时刻注意不同媒介之间如何互补,文字与音频、影像和其他互动性手段如何搭配使用,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文字是我们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迄今为止网络使用最多的形式。它适合表述抽象、深奥的内容。文字信息易于采集、输入、存储、处理、保存与传输。更重要的是,文字已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受众习惯阅读文字,习惯用文字表述问题,就连最基本的说话,也是活生生的语言文字。问题新闻的复杂性,只有用文字才可能经济、有效的表述。结合网络实时传播的特点,文字直播应运而生。文字直播是指用文字直接发布现场新闻,要求简洁、明确、清晰,与现场同步。文字直播到网上,直接和网络受众互动,受众即时反馈信息,受众与受众之间也展开互动,整个文字直播过程可以调动网络动起来,这样的传播效果优于传统上单向的、大众点对多的传播。

图片与图表也是网络多媒体报道的有效手段。受众在网络的海量信息里,选择权和主动权史无前例地充分,受众养成快速浏览和抓关键兴奋点的习惯。图片和图表比文字直观,进入的门槛更低一些。图片和图表省去了文字表述的过程,直接把意义呈现给受众,短时间内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尤其是图表,能够把繁琐的数据和复杂的文字表述简洁化,比如用统计图展示数量的增长情况、展示部分与整体的比例关系、展示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图片和图表可以成为网页的注意中心,调节整个网页的布局和情绪,也可起到直观导航的作用。

Flash动画是网络新闻报道中独特的一种手段,它生动、活泼的卡通图像总是那么轻易地俘获人们的目光。在静态的画面中,运动的东西毫无疑问就是视觉的中心。这种形式诙谐搞笑,用它来反映问题无伤大雅。有一个大学生,苦于校风不正,恋爱之风扰民,又无处宣泄,制成一则Flash动画,画面表现一个男孩夹着书本,从自习室到图书馆,到处找不到学习之处。小情侣们亲密之状可掬,此男孩苦楚之状可怜。作者配上"Rock and Roll"快节奏的解说,趣味横生。此Flash动画2005年风靡网络,发人深思。

Flash幻灯。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网上的一篇题为《网络媒体该如何进行多媒体报道?——从Flash幻灯谈起》的文章,把Flash幻灯定义为:"由Flash影片(用Flash技术制作的类似于电影的短片)、互动式图形和图表以及菜单等组成的一个可以连续播放的网络信息单元。"她举了美国MSNBC网站关于"9·11"事件的一个幻灯:the Darkest Day。这个幻灯分成6个片断,片断之间利用菜单组织,各个片断可以独立点播,也可以连续播放。据她的陈述,笔者把幻灯片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张:三个神态悠闲的游客。

第二张:"华尔街站。"地铁站牌后行色匆匆的人们。行人腿部作了虚化处理。

第三张:世贸大厦遭袭击之前的图片。

第四张:一声刺耳的轰鸣后,着火的大楼局部的照片划入。

第五张:划入一个妇女的脸部特写,她右手擦着眼泪,左手拿着电话。

第六张:划入大楼冒大火球的局部镜头。

第七张:切换到另一个爆炸的画面,推成全景。

第八张:叠画为一个手持步话机惊恐男子的特写。

第九张:划入人们四散而逃的画面。

这些运动的镜头都是由静止的照片组成,作者用电影化的思维去表现摄影机的运动。Flash技术支持"推、拉、摇、移"的效果,声音、文字、图片、动画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模拟再现那个恐怖袭击事件,富有现场感,以生动的形象引发人们对恐怖主义问题的关注。

音频与视频是网络从广播和电视那里吸收的特长,这两种即时发布的手段在网络世界里如鱼得水。视频更是得天独厚,使受众如亲临现场。热点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很适合使用音、视频报道。"照片在拍得或取得窄时看起来更好,流体录像在背景素朴、最小聚焦的情况下更容易观看。"但是音频和视频对网络技术的要求很高,如果技术不符合条件,画质和音质受影响,或者传输缓冲延时太长,很容易流失受众。

第三,网络问题新闻实时写作。遇到重大的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比如战争、灾难、恐怖袭击、政局动荡、疾病等,网络要滚动播出新闻。国际上通常有"叠加"滚动和"分段"滚动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发出第一条完整的消息,继续发第二条完整的消息,依次递推,直到报道结束。第二种是写一部分,发一部分。先发导语,再发主体。无论使用哪种方式,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一定要放到导语部分,尤其是突发性事件,受众最先关注的是发生什么事情了,感知之后才会想知道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第四,开辟受众互动空间。编辑、记者时刻要记住网络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网络受众不只是被动地浏览信息,还要求对新闻进行控制,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报道问题新闻,同时要开辟网友评论、网友调查或网上论坛等服务,就某一主题,受众发表自己的意见。记者适时地把这些意见集中起来,会看出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对一些热点和突发事件持怎样的态度,有助于作为深度报道的参考,甚至能从受众的反馈中得到的更多的报道线索。比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每天这里有大量的帖子出现,网络受众就各种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一个在校博士生的一封信: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招来跟帖无数。从回复内容来看,一类谈对读博的态度:"一流学生读硕,二流学生硕博连读,三流学生考博(包含官员)。"另一类谈读博后的出路:"去建设新农村,博士为什么不能当农民?"第三类谈造成目前博士没有出路的教育和社会的原因:"拜金主义,金钱万能论,对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影响确实太大了。"网友的态度各异、观点不同,从各个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有些意见根本无助问题的解决,甚至有恶搞之嫌,但毕竟这是一扇看民情、观民意的好窗口。对新闻敏感的记者,很容易从中找到新闻的由头与兴奋点。如果循着线索做下去,也容易写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