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武威通志·古浪卷
19072100000031

第31章 社会(3)

20世纪60年代开始宣传提倡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为37.38‰。1972年以后,贯彻执行“晚(晚婚、晚育)稀(生育胎次间隔4年以上)少(生育子女最多两,最好一个)”的政策,开始控制多台生育,使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2年的32.26‰,下降为1979年有9.82‰;人口出生率由1972年的37.58‰,下降为1979年有14.78‰。80年代执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政策,开始树立“一对夫妇终生只生一个孩子”的观念,使计生工作进入了新阶段,1980年至1989年10年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99‰。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5.9‰。人口出生率由1972年的39.5‰下降为1990年的16.12‰;死亡率由7.32‰下降为4.37‰;自然增长率由32.26‰下降为11.75‰。200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0.90‰,人口死亡率为4.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1‰,总人口达到38.50万人。200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降到8.95‰,比“九五”末下降1.95‰,人口死亡率为3.74‰,比“九五”末下降0.65‰,总人口达到39.87万人。

1990年前,全县计划生育没有设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也无专职计划生育技术人员,计划生育四项节育技术(结扎、放环、人流、引产)主要靠乡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来完成。

1990年后,按照省上要求,开始成立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到2000年,全县24个乡镇全部设立计划生育服务所,并配备小型B超等简单医疗设备,只有大乡镇等少数乡镇能开展节育手术,大多数乡镇只能开展环孕情服务和其它服务。

2005年古浪县“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面推动优质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为全县19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配备了技术服务人员和B超、显微镜、妇科治疗仪、乳腺诊断仪、手术床、无影灯等医疗设备,技术力量不断提升,但大多数乡镇的节育手术仍靠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技术人员完成。

第三节宗教

一、道教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形式,植根于中华民族古老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约在两晋时期,道教传入古浪、明、清时期广为流传,形成县内昌灵山、双塔爷爷山、黄羊川龙洞沟、大靖、土门庙宇群,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庙宇全部被毁,所剩无几,进入20世纪90年代,逐步落实了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98年11月10日成立了古浪县道教协会,会议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会长1人,副会长9人,常务理事15人,理事26人,正一派道士杨发仕当选为会长,会议通过了《古浪县道教协会章程》、《古浪县道教协会散居正一派道士管理试行办法》,2004年6月21日县道协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正一派道士杨发仕连选为会长,选出副会长6人,常务理事21人,理事33人,并通过了有关决议。

道教有两大派系即正一派和全真派。道教正一派是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三山符派合流形成的道派,又称“三山滴血派”,是道教传统教派。今传承有40字法派,内容是“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玄韫、高宏鼎大罗、三山杨妙法、四海涌洪波”。

在家道士也叫正一教,也叫阴阳。阴阳家皆习符咒,讲经谶,与妻同居,群众有事相请,他们便到施主家作道场。主要是发丧,打醮,谢土、净宅、安神等。阴阳做较大一点的道场,常须五至七人,念经时鼓乐伴奏,吹唢呐。唢呐白事情吹经调外多哀调如吊孝、哭五更、将军令、透碧霄、水龙王、鬼推磨,也吹十八杂腔;红事情吹喜调如朝音、朝天子、大开门、小开门、八谱、柳青等。

阴阳道士要经过奏职才能算道士,道士的职分四级,分别是延升职、都功职、盟威职、上清职。古浪只有前三种,没有上清职。道士奏职时要有高一级道士三至五人考核,合格者进行奏职仪式。经过奏职仪式,便获得相应的职称。阴阳道士的宗教仪式,基本上与其它派别大同小异,主要是祈祷、上表、礼忏、斋醮、忏禳、安宅、超度、踏罡拜斗等。

道士穿法衣也有讲究,一般道徒只能穿玄色道袍,带唐巾。奏过职的才能穿法衣戴冠子,一般的穿蓝、黑色的法衣,高功才穿红、黄色法衣。阴阳道士也坐静,但其他的道家修炼方法,阴阳道士多不修炼。阴阳道士平时在家务农,与农民没有区别。

全真教道士也叫出家道士。旧时在县城,大靖、土门、昌灵山、显化山、石门山、定宁寨,双塔爷爷山等处的道观里都有道人坐庙,这些道人师徒相承代代下传。有许多道观里都有庙产,可供道人生活之用,也有个别道人靠化缘度日。全真教只在庙会上做道场,也做一些降魔镇妖,打醮求雨等法事,但不送葬发丧。也很少到个人家念经。除烧香供神修炼之外,也有的掐八字,算卦、抽签、测字、看风水。女子入道教出家的叫“道姑”。道姑不削发,不和男道士同坐一个庙。全真派道士修持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方式是不娶妻、不茹荤、不饮酒、清修炼养、苦志磨砺,出家离俗,功德济世;力求达到返本皈真、得道成仙的境界。入道者必训以读《孝经》、《道德经》、《清静经》等经籍,主张道儒释三家合一。全真派道士主要在昌灵山宫观、县城龙泉宫观活动。

1998年3月对全县正一派道士进行了登记,按照师承法派县道协对125名道士进行核查,颁发了由中国道教协会统一制定的《正一派道士证》、县道协还制定了《学习制度》、《活动制度》、《管理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统一、规范了对正一派道士的管理。全县有正一派道士班子25个,125人,主要居住在定宁、泗水、土门、大靖、裴家营、黄羊川、横梁等乡镇,其组成特点以家族为单位,班子成员6人左右、道士的位按经师、乐师都功、盟威等程序晋升。

二、佛教

佛教在古浪历史上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1927年大地震前境内有僧寺八九十座,地震之后寺院存者很少,和尚或投他处,或还俗,除南山一些藏族佛寺之外,汉传佛教近乎绝迹。从1990年4月佛教在古浪逐渐传播开来,先后有龙泉寺、清凉寺、青山寺、香林寺等7个寺院经政府批准开放开展宗教活动。1997年7月4日古浪县佛教协会在大靖青山寺成立。会议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会长1人,副会长2人,常务理事9人,理事15人。会议还通过了《古浪县佛教协会章程》。2006年末,住寺僧人21人,信教群众6000多人。

古浪佛教为汉传佛教,敬仰的最高尊神是释加牟尼,即阿弥陀佛,也称如来佛。寺内主殿称大雄宝殿,中间塑如来佛像,两边罗列十八罗汉,气象森严,气氛宁静,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有的寺内还建有罗汉堂或罗汉楼。

佛家分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僧人剃光头、穿僧服、吃素食、住寺院、念早、晚功课经,居士在家修练,居士中没有受“五戒”可以吃荤,受“五戒”后必须吃素。佛教佛事活动除每天早、晚功课外,每月农历初一、十五这两天僧人、信教群众聚集到寺院必须拜佛、念经,条件允许的寺院还要以每年举办7天一次的打“佛七”活动,在佛教重大节日和佛教建筑落成和佛像开光时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僧人应事主(信教群众)请求可以到家中进行追思、度亡、祈福禳灾等活动。居家和尚也称居士,除了虔诚礼佛之外与俗人无异,他们有时也出门化缘,但很少见。

女子信佛出家的称尼姑,过去有专门的尼姑庵,僧尼不在同一个寺修持。

三、伊斯兰教

古浪伊斯兰教有信教群众136户,500多人,批准开放的清真寺1处(古浪县城清真寺),1995年12月登记,该寺1928年建成,有阿訇1人,有寺管会民主管理组织。

古浪伊斯兰教有新教、老教两派,长期以来,互相团结、求大同、存小异,在经典上、礼仪上没有发生过矛盾纠纷,同在一个清真寺诵经,共听一个阿訇讲经。伊斯兰教教徒必须进行五项功课,即念、礼、斋、课、朝。每天5次礼拜,不定时念清真言,每星期五为“主麻日”,信众前来聚礼,听阿訇讲经,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封斋1月,在斋月除年老体弱者和小孩及以其他人都要封斋,必须天亮之前吃喝;太阳落空后才能吃喝,封斋的意义是“当思食物来之不易”,是对真主的敬畏。伊斯兰教在重大节日期间举行宗教活动。

伊斯兰教小孩出生后要请阿訇取“圣名”,一般男子取“穆罕默德”、“尤努斯”、“尤斯福”等,女儿取“法土麦”、“阿依沙”、“则乃白”等。伊斯兰教新人举行婚礼也请阿訇念经,为新人祝福,信教群众自家吃肉,请会诵经者诵主名宰杀方可食用。

四、天主教

清道光年间由法国莫神甫,从西安教区来古浪土门,沿土沟传教,至今约有200年的历史。

天主教建立天主堂,堂内建有经堂、钟楼、厢房等建筑。堂内有驻堂神甫一人,修女多少不等。旧时神甫多为德国、法国和比利时人。教堂开办学校,西医诊所,培养神甫、修女等神职人员,进行西洋化教育,并最先把西医传入古浪。解放初期古浪医院的几名西医医生都是天主教堂送外地培养出来的。

民国十八年大饥荒,天主教会给每个新入教者给二斗小麦,一时入教的很多。但过了荒年又有不少退了教。因为汉族人有自己固有的神统,所以,天主教虽在古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入教者却很少。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6年8月批准开放了沿土沟、土门、永丰滩三个教堂。随着宗教活动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正规化等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土门、永丰滩、沿土沟三个教堂于1998年12月成立了教堂民主管理组织,2004年12月协商成立了“古浪县天主教爱国会”。

全县现有天主教信教群众464户,2460人,分布在11个乡(镇),22个村,43个组,比较集中的有土门、永丰滩、黄花滩3个乡镇。除政府批准开放的3个教堂外,在土门镇清平村、永丰滩乡东台村、黄花滩乡新西村、裴家营镇裴家营村、直滩乡建丰村、海子滩镇西湾村设有6个活动点。1990年后,先后有来自凉州、山丹、张掖等外县区籍和古浪籍的8名神甫、20多名修女先后在古浪三个教堂居住,常住神甫保持在2名,修女6名。天主教古浪籍神甫12人,修女11人,修道生5人,均派往外地。从1997年开始原定宁镇、黄花滩乡的山区(以沿土沟村为中心)有天主教信教群众1000多人,在全县扶贫政策和移民政策的号召下,由政府组织和个人联系,这些信教群众现已搬迁到黄花滩乡、永丰滩乡和直滩乡的井灌区和黄灌区,部分群众迁往安西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宁县。

第四节民政

一、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政府设一科,管理民政。1952年5月改一科为民政科。1958年12月,古浪县建置撤销与天祝藏族自治县合并,民政科随之合并于天祝县民政科。1961年12月古浪县建置恢复。设立民政局。1968年古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民政工作由生产指挥部民政组管理。1974年2月恢复民政局。1983年12月民政局与人事科合并为民政人事局。2002年,根据市、县机构改革方案,保留古浪县民政局。为县政府主管全县社会行政事务的组成部门。对民政局工作职能也做了相应调整。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划归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同时增加了三项职能:1、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职能;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组织实施职能;3、社区建设的规划组织、综合协调、监督指导等职能。至2006年,全局现有干部职工15人(其中:行政编制12人,事业编制3人)。设局长1名,副局长2名。内设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地名边界办公室、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三个科级单位。

全县19个乡镇均设有民政办公室,并配备民政助理员。

二、优抚

(一)、褒扬

民国前,在县城北街西侧(今城关小学院内)建有忠烈祠,对历代阵亡的古浪籍将士进行褒扬。有明代伏羌侯毛忠及其孙毛铠;千户五经、张威、严玺;百户徐敏、王朝、陈泰、赵祥;有清嘉庆武举刘克勤;同治初民团团总朱文学、洪卓然、毛荣川、孙耀文、杨云、王肇元、刘兆才和勇士梁得年等。

民国25年(1936)11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9军与马步芳部在古浪城血战4昼夜,毙敌2000余人,九军也伤亡2400余人,葬于城西“万人坑”。1991年县委、县政府投资1.2万元,应用土石2000余方,建成直径10米,周长31米,高3米的“中国工农红军九军烈士墓”一座,并立碑,以缅怀先烈,昭示后代。2002年,县委、县政府对九军烈士墓进行修缮扩建,新建烈士陵园大门、陈列馆,修筑了水泥台阶,种植风景树。

抗日战争中,古浪籍将士阵亡23人,政府照章对其父母进行抚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古浪籍战士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新疆、西藏、甘南、云南等地的战役和战斗中。共牺牲26人,政府对其父母进行抚恤。中国人民解放军8142部队,于1966年在县城西巴家湖公园建有烈士陵园,占地1亩,葬有李中央、苗春山等10多名烈士;在十八里铺香家石山麓建有石俊文烈士墓,占地1亩,竖有高3米的棱形墓碑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