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武威通志·古浪卷
19072100000035

第35章 社会(7)

二、服装

清代,家境好一点的穿长袍马褂,戴无顶子的红缨大帽,或红顶瓜皮小帽。秀才以上功名者穿蓝衫,戴加顶子的红缨大帽。男子一律双脸鞋、白布袜。妇女大襟长袄绣花边,衣服花色无定,一般随年龄而定。青年女子喜好彩色,年长者多服素色。妇女裹小脚,穿高底金莲鞋,后面带曳把。凡从事体力劳动者,无论男女均着短装,一律右开大襟,忌左襟衣服。

民国时,富人多穿长袍戴礼帽,或红顶缎壳帽。体力劳动者穿短衣,或大襟或对襟,男女一律穿大腰裤,衣服一律钉七个钮扣,不能钉四个或六个扣子,有“四六不上身”的讲究。男子夏天戴瓜皮小帽,冬戴三大扇帽子,或毡帽。人们要求衣帽整齐,冬夏必须戴帽子。贫家多穿粗土布,或褐子,或光面皮褂子,富人或绸缎或细布不等。穷人冬穿挖泥皮鞋,羊毛袜子,夏天圆口布鞋,多不穿袜子。富人冬穿“毛窝窝”,夏天穿布鞋布袜。

旧时古浪的妇女衣着朴素,除姑娘和新妇穿彩色衣服外,二十多岁的妇女便多穿素衣了,有“三十不挂红,四十不挂绿”的说法。古浪民俗俭朴,妇女很少着意打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服装不断更新变化。70年代以前,男子大体穿对襟短便衣,干部穿中山服和军便服。妇女对襟或大襟短衣或春秋衫。后来,无论干部农民多穿军便服。80年代男女都穿西装,90年代以后,服装的款式质料、色彩均多种多样。

解放前,无分男女都有扎裤口的习惯,解放后,年轻人不扎裤口了,现在农村的老年妇女仍然扎裤口,但越来越少。

三、居住

旧时一般中等家庭习惯住四合院。以黄土筑围墙叫院子,也叫庄子。一般都是长方形,以丈为计算单位,有5×6,6×7,7×8,8×9,9×10等规格不等,视贫富而定。墙高一丈零五寸到一丈五尺,富人的院墙可更高。清时规定个人的院墙,高不得超过县城的城墙。墙厚三尺到一丈五尺不等,视墙高和院子规格来定。富人家的墙上加拦墙类似城墙,但不开垛口。

同时筑有门墩,有的还有角墩和后墩,这些墩都是用来防土匪的高堡式建筑。穷人多半无完整的院子,只盖几间土平房。还有住窑洞的。

富人家多修拔廊房子,廊檐下刻绘各种花纹图案。或明八仙,或暗八仙,或松鹤鹿,或梅兰竹菊,或牡丹石榴等。图案多种多样,没有定制,图案边上多饰拐子花纹。柱口里镶圈口,上面或刻“丹凤朝阳”,或刻“二龙戏珠”,或刻其它花草鸟兽图案。柱碇石或刻成鼓形,或刻盘龙不等。前门墙用木板装成,安六大扇高格子门,平时只开两扇。窗户一律用木格大吊窗,式样很讲究,木格样式多种多样。有“雁落平沙”、有“怀抱月”、有“灯篓景”、有“梅花显瑞”等等。土平房上则安“牛肋巴”窗或“腰三慢二”等图案简单的窗户。屋架结构,富家一律双齓双檩。齓和檩子、柱子的长度都有定制。齓长或丈一五寸;或丈二五寸;或丈三五寸,或丈五五寸;最短的也要一丈零五寸;最长大约不超过丈五五寸。檩条一般最短八尺五寸,最长一丈零五寸。柱子高或八尺四寸,或九尺一寸。门也有尺度,低格门高五尺一寸;高格门高七尺二寸。书房堂屋门宽二尺八寸八分。小房门宽二尺一寸六分。这些尺度都是木匠按木经规定的尺度来制做的。数字分红黑,制做时占红不占黑。用木头也讲大头小尾,分倒顺,不能乱用。古浪人即使富人家也只盖平顶房子,上面抹泥,不起脊,不上瓦。地下有铺砖的,但很少见。院落可只有一院,也可二进,三进。大院内也可有角院,还有九宫八卦式建筑的院落群体结构。旧时古浪的房屋多是单层式平房,也有盖二层木楼的,民用住宅没有三层以上结构的。

一个院内的房子,也各有名称,各有用途。正对大门的房子叫堂屋,一般只供神像和先人牌位,不住人。如果要住人,也只能由最长辈的人住。两边的厢房叫书房,一般由长辈住。堂屋对面的房子叫倒座,一般由晚辈住。厢房隔出的独间房叫小房子,一般由年轻人住。四角的房子叫“旯旮”,或做厨房、仓库或圈牲畜,或雇工住宿。有的人家在大门外还盖几间对庭。二进两院者还有过庭。大户人家在大门外还有外院叫车院。车院里可有牲畜棚圈、车棚,羊圈,长工住屋等。车院的门要能进出车辆。

古浪人建房都让风水先生择地、定向,决定主房、厨房、下水道等。最重要的是要定好大门的位置、院落的座向。

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提出统一规划居民点,但无统一建房标准,多为宽5丈、长6丈的土垒墙小四合院,一般农户盖三间卧室,一间半伙房兼储藏室,仍为土木结构平房。1963年后,随着人民公社核算单位下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建房积极性高涨,社队统一规划,连排划院,居民点开始形成。一些村庄抛弃旧址还耕,选新址建房。房屋均属土木结构,多为翻新旧屋,门窗由原来的单双扇栓式、木格小窗向折页新式门、玻璃大窗过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建房积极性空前高涨,川区多以居民点为主,仍为五、六丈和六、七丈四合院。房舍的样式、质地开始向坚固、新颖、美观、大方等方面转化,出现了砖混结构的新式脊房,四檐八柱的旧式廊房,多数则为砖砌门面,大门楹,双层窗,每户有房在5间以上。1990年后,城镇居民楼建设速度较快,至2006年,许多城镇居民都入居楼房。

古浪地处寒凉,无论贫富人家一律睡土炕,冬天用草末,畜粪煨到炕洞里取暖。随着取暖条件改善,已有许多家庭睡床,城镇的楼房则一定要用床。

农村的厨房都修有烟洞的锅台,用一口大铁锅固定的安在锅台上,下面留灶门并配木制风匣。现在农村已多用燃煤炉,冬天做饭兼取暖,也有用上液化气炉灶的。

旧时一般之家,书房里摆有琴桌、酒桌或帐桌。客人来了都要让到炕上坐,所以,都有正方形炕桌。衣服都放到箱子里,不用立柜。富有者可有各种椅子、乌木、红木家具;贫穷者家具简陋,甚至一无所有。古浪人睡炕不睡床,炕上多铺麦草其上铺席、铺毡,用布或褐被子。富者可有绸缎被子;贫者只盖薄毡当被子。现在则大不相同了,家具式样繁多。农村主要用写字台,立柜、沙发、电视柜、电视机、方地桌等,房子打各种式样顶棚。一般农家有炕也有床。

四、婚嫁

旧时成婚最初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说媒,也有女方请媒人的,但极为少见。经媒人说媒,女方同意后,双方都要写好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互换庚贴,然后找阴阳先生合婚。

旧时合婚至关重要。

定婚时男到女家,互相相看,并互赠礼物,叫“对相”。定婚时一般都择吉日,或者找一个双日。男方由媒人陪同到女方家,有时还有其它亲友陪同,但去的人数必须是双数。去时要带上二十个红心黄馒头,馒头要点上双点花;带一块猪肉“方子”,还要带礼金、衣料、衣服、首饰、手饰、烟酒等。回去时,女方则回以米面,取为男方“添米添面”之意;还要回二个发面团,取“发家致富”之意,还要包一个红包,包上青线、新针、艾草、黄泥,取“和睦相亲,真正爱你之意”;还要放两个很小的耙齿取“霸家”(过日子勤快,善于理家叫“霸家”)之意。

结婚之前要送彩礼。在一般情况下,彩礼是分两次送清的,也有送三、四次的。那么从第二次以后的送礼就叫补礼。彩礼补完之后双方便选择吉日做出嫁、迎娶的准备。

出嫁是闺女的出阁仪式,女子出嫁时,要贴红对联,宴请亲朋邻居。亲朋则具礼赴宴,带来的礼物旧时叫“添箱礼”,或衣料,或脸盆、镜子、饭碗、现金等。女儿出嫁要摆宴席招待亲朋。姑娘出阁还要由女方的亲戚陪送到男方家,这些陪送的客人叫“西客”。“西客”多少无定,古浪地区最多两席,也就是十六个人,当西客的全是女方的至亲。土门、大靖的西客可多到几十人。古浪地区的西客要晚上留宿,第二天招待后才送客。大靖、土门的西客则当日送回。

娶亲是男方操办婚事的过程。娶亲人人数用双不用单。男的娶亲人负责请西客,回来时要向女方的长辈行礼,并请西客上车马。女的娶亲人负责新娘的梳妆打扮。新娘要换全套衣服,佩带首饰等。娶亲使用的交通工具,旧时一般新娘骑马,富人家则用有蓬的车子。

新娘到男方门口时,男方要举行迎接仪式,要摆礼桌,上面放米面升子各一,米上插花,面上插银器,还要摆上清水碗,酒具等。新娘进门后,便迎西客。迎西客也要摆酒案,请西客喝“迎风酒”,西客喝“迎风酒”各随其便。西客里面如果有姑娘,新婚男女,或已婚未育的女子,东家要送给红包。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压轿”,东家也要送给红包。

旧时的婚礼主要是拜天地,叫“敬神”。敬神之前,先要摆好香案。上面供米、面、花、酒、净水;供二十个黄馒头;还有宝斗、宝瓶。香案方向面向卜定的喜神所在方位。香案前的地上要铺上红毡(毯)。然后由司礼人唱礼,鸣炮。新郎、新娘拜堂时要拜天、拜地、拜东、西、南、北、中各路神圣。拜完之后便入洞房,新郎抱宝斗,新娘抱宝瓶,由姐夫或姑舅们用两条毡互相倒换引导新郎、新娘入洞房。

接下去便是“铺床”、喝“交杯酒”等仪式。之后,亲友们便开始闹房。闹房的人,以同辈的男人为主。长辈如爷爷辈、姑父、姨夫也可以闹房,有新房三日无大小的说法。但公公辈不管亲疏都不能闹房;大伯子即丈夫的哥哥不闹房;西客不闹房。闹房时还要做各种游戏,如拔花儿、壶里拔筷子等多种取闹游戏;说各种顺口流及绕口令等。这些游戏、顺口流及绕口令隐含“性”启蒙意味。

第二天早晨,小叔子或姑舅弟弟“踩门”。过后,新娘要出门。这时姐夫、姑舅们在门口放一条凳子,搭上鞍子,要新娘跨过。如果新娘机灵,则乘人不备跨过去;如果新娘老实,便被按到鞍子上,抬起来满院戏闹。

“磕头”时也要摆香案,点红烛、上香。并由司仪人唱礼,要拜列祖列宗,然后按辈份大小及年龄长幼逐一拜见,平辈亲属也要拜见。拜见时新郎新娘要向长辈行跪拜礼,还要向长辈们升酒敬烟。礼后,还要赠送苫单、枕套、鞋袜等礼品,对方也要回赠礼物或礼币。

当新娘拜见长辈时,新房门便由小叔子、侄儿辈锁上,向新娘索要一定礼物后才肯开门放入。还要在门里边放一只放倒的油瓶,新娘进门后,要先扶起瓶子。

婚后第三日,新娘入厨房动手给公婆做饭,这顿饭便叫“试刀面”。第三天早饭后,新娘偕同新郎回娘家,叫“回门”。婚后八日,新娘要回娘家一趟,叫“坐对月”。

第八节风情习俗

一、节庆

(一)、春节

过春节也叫过年。除夕下午贴完春联、贴门神,便开始吃晚饭,谓之“装仓”。除夕晚上打扫所有屋子,打火把和“焦毛醋碳”。打过醋碳之后,便献盘祭祀,上香化表,随后放爆竹烟火。除夕夜自家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一律行跪拜礼。长辈要给小辈给压岁钱。压岁钱一般只给孩子。除夕夜,所有的人“熬岁”,睡得很晚。

大年初一凌晨,要早起“接老爷”(接灶神)。早晨,多数人家吃饺子,也有少数人家吃长面。早饭之后,男人们领上小孩,牵上骡马去出行。接着同族的人凑到一起轮流着到各家拜年。

初一日不做任何事情,初二日开始看望亲戚,互相拜年。逢长辈磕头,遇平辈作揖。正月初五凌晨,焚香化表,收盘供,献茶放炮送神,年大体过完。

每年正月,都闹社火。社火每年初几或十几开始。闹社火家家出动,扮演各种角色,敲锣打鼓,走庄串户,为每家送去吉利。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天官圣诞,也称上元节,又称元宵节。这天晚上,家家挂灯笼,大一点的集镇摆灯;小一点的村庄,放火堆,男女老幼奔跑着在火堆上跳过,据说这样能燎百病,消百灾。并不吃元宵,这一天只是吃得好一点。

(三)、正月二十相

传正月二十日是女娲补天补地的日子。这一天家家都要烙油饼,打煎饼祭献给女娲,这大约是油饼成张、成块,面积大,可用来补天之意。

(四)、二月二

二月初二,相传是土地正神圣诞,又是龙抬头的日子。民谣说“二月二,炒一炒”,家家都要炒豆子、麦子等。

(五)、清明节

清明是上坟扫墓的时候,家家上坟烧钱挂纸,修坟培土,坟上立碑,筑围墙等也多在这时进行。还有迁坟、搬坟、招坟的也在这时进行。

(六)、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相传是释加牟尼圣诞,或称“浴佛节”。但古浪的民间,这一天却是“娘娘会”,似乎与佛无关。这一天凡有娘娘庙的地方都过庙会。

(七)、端阳节

端阳节也叫“端午”,这天人们在门框上插杨柳条,吃米糕、韭菜角子。小孩子手脚上都拴上花绳子,胸前戴上里面装了香草香料的荷包。

(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相传为中元地官圣诞,也叫中元节。这天家家吃葫芦包子和胡萝卜包子,上坟祭祖,也有些地方过庙会,祭奠牛王、马祖。

(九)、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叫仲秋节,或团圆节。这天晚上月亮升起时,家家要在院子里设香案,献上月饼、花馍馍、西瓜、水果。然后全家人一起拜月、赏月,共食西瓜月饼。是夜还献“孙猴猴”,那是在一张面饼上做一个仰卧的面人,两边做一些面制的猪狗鸡羊及花卉状的“花馍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