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的陇右诗中,有50余首直接描写了陇右的山川草木、名胜古迹和风物习俗。例如,“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山寺》)这首诗吟咏的是秦州名胜古迹麦积山。麦积山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闻名遐迩,杜甫是最早对它进行描写的诗人。“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秦州杂诗》其十二)这首诗歌吟咏的是南郭寺,诗人写寺先写泉,赞美泉水的旺盛,说它流遍了秦州的全城,可以看出诗人对南郭寺的喜爱之情和对泉水的赞美之意。初到陇右,杜甫对饱经战乱的秦州十分关注:“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寓目》)诗歌从物产、环境和人情三个方面,反映出秦州的独特风貌。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秦州杂诗》其十八)秦州地处西北少数民族伺机窥探中原、争夺疆土的前沿,时常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这使杜甫十分担忧,他在诗中多次反映这种危急的形势:“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诗歌表面上写秦州的地理位置、民族风情和边城景象,但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唐王朝西部边境的隐忧。边城紧张的战争气氛,也促使诗人深入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价值:“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遣兴三首》其三)很显然,杜甫反对天子的恣意开边和穷兵黩武。他主张“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留花门》),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平等往来。他对归附的夷民被征调去迎击安史叛军所造成的“健壮尽不留”、“死人积为丘”(《遣兴三首》其三)的结果则深感不安,所以大声疾呼“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遣兴三首》其二),这种同情心和怜爱心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因为它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心理,体现了一种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所以,“‘忧虑边烽’的集中出现是此前不曾有的,这给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史又增添了新的一页。”杜甫在陇右还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其中从秦州到成都的两组纪行诗标志着杜甫山水诗的最高成就”。两组诗共有24首,其中写陇右的就有16首,除第一首外,其他均以行程地名为题,这些具有实录性的纪行诗,完全是实地、实景、实情的抒写,突出了时空的连续性,写出了山水的“个性”。例如写铁堂峡“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写寒峡“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写石龛“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等等,这些特有的景致和独特的描写方式,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观察力、雄健的创造力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后人很难仿效。
四、途经河陇的岑参
与高适一样,岑参也是个积极进取、有着强烈入世精神的诗人,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岑参首次出塞是在天宝八载(749年),他奔赴龟兹,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到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再度出塞,奔赴庭州,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大约3年。在盛唐诗人中,岑参留存边塞诗的数量最多,他前后两次出塞创造的边塞诗多达70余首,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高适。
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形象反映出他初次出塞的艰难情景和复杂心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这首诗高度浓缩了诗人赴边的艰苦历程,同时也概括出盛唐像岑参一样,走向西北边陲的有志者的共同经历和相似心理,从中或许还可看出岑参几度赴边出塞的精神支柱吧。
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中轻松、诙谐的戏问,极富生活气息的风趣场面,反映出当时河西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岑参第二次出塞途经凉州时,曾作过《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这是一首将边塞生活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诗作:“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诗歌鲜明地透露出凉州的阔大格局与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景象。诗人在与诸多老友欢聚夜宴时,虽不免有时光流逝、伤老嗟卑之叹,但那源于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大笑,又表现出诗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豪迈乐观的精神状态。
沿陇右大地而行,陇上的自然风光和边关重镇尽收诗人的眼底。岑参在途经金城时,曾作《题金城临河驿楼》一诗,这是继高适之后,又一首吟咏金城兰州的名作:“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诗歌不仅描绘金城的山川形势、景色和物产,而且由衷地表达出诗人对金城的赞美之情,然而岑参一路西行,写于出酒泉过玉门关之后的诗作,却不免满目荒凉,读之令人叹息:“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过燕支寄杜位》),“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碛皆白草”(《赠酒泉韩太守》),“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玉门关盖将军歌》)这些诗句所描写的黄沙、白草、狂风、古道、孤城,突出了塞上大漠的艰苦环境和恶劣的气候,在如此的处境中,诗人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这是岑参身处边境时的一种心理写照。在岑参的笔下有不少的思乡之作,例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歌以极本色的语言,写出了真挚的别情。像这样感人的诗句还有很多,“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过酒泉,忆杜陵别业》),“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河西春暮忆秦中》),等等。
综上所述,王维、高适、杜甫、岑参作为盛唐时期的入陇诗人,虽然他们入陇的原因和目的各不相同,在陇地生活的时间长短不一,但他们笔下的河陇之作早已成为我们了解盛唐陇右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那些反映其陇上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诗作,能够折射出盛唐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其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征,使其成为陇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9
2.王秉钧。历代咏陇诗选。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3.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
5.薛宗正。历代西陲边塞诗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
6.高天佑。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7.聂大受、霍志军。陇右文学概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8.朱瑜章。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9.聂大受。诗圣与陇右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10.汪聚应。唐代文学与陇右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11.韩文奇。河陇文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