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19072400000009

第9章 盛唐四位诗人的河陇行及其诗作探析(1)

刘洁

唐人所谓的“河陇”,约为今甘肃省所辖地域。“河西”是指兰州黄河以西的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之地,约略相当于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三市的辖境。“陇右”一词由陕、甘交界的陇山而来,唐代曾设陇右道,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和青海湖以东地区。河陇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古代它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唐代诗人出于各种原因和目的,有不少人曾来过陇右到过河西,如被贬边庭而途经玉门关的初唐诗人来济,有为讨伐吐蕃而出河西的骆宾王,有武则天朝充任吐蕃宣慰使的员半千,有长期驻守边疆开发河西的郭震,有随乔治之平乱而到过张掖一带的陈子昂,有西游河陇大地的王之涣、王昌龄,有奉使出塞、作过凉州河西节度幕府判官的王维,有天宝年间入河西节度使幕府的高适,有安史之乱后期,因躲避战乱饥荒而入秦州的杜甫,有奔赴安西、北庭都护府而途经河陇大地的岑参,以及晚唐时期翻越陇阪而走向塞外的高僧贯休等,这些诗人虽然入陇的时间有先有后,但他们都曾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那些记录他们在河陇地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诗歌,便是真实而有力的证据。今天通过这些入陇诗人的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大唐边疆的风云变幻,入陇诗人的情感心态,河陇历史与文化的演变轨迹,以及西北边关的风俗民情,塞上高原的山川地貌、气候特征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下面主要论析四位盛唐的入陇诗人及其相关诗作。

一、奉使凉州的王维

王维虽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但是受盛唐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时代风气的影响,王维也作过不少边塞诗,特别是他出使凉州以后,其边塞诗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王维出使凉州是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秋天,因为这年三月,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与吐蕃交战获胜,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到边城凉州去劳军。出使途中,当他乍见长空雁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与中原景物迥异的塞上风光,心中充满了惊奇与喜悦,便写下《使至塞上》一诗,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抓住了塞外景色的特点。诗歌中壮阔的背景,奇特的风光,苍凉的格调,雄健的笔触,都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入陇赴边的豪迈气概。不仅如此,王维笔下还有不少反映边境紧张战争气氛的诗作,例如:“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陇西行》)诗歌选取军使飞马告急的特殊角度,以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渲染边城紧张的战争气氛。王维的诗歌善于以跳跃式的剪裁来表达诗歌的主题,他的《从军行》就是如此:“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诗歌主要写战前的出征和战斗的胜利,以行军途中笳声悲鸣、战马嘶叫、人群竞渡的场面,突出士兵旺盛的斗志,以俘获蕃王的胜利,突出战斗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感。王维的《出塞》诗也是如此:“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诗歌的前四句以吐蕃打猎的声势,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气氛,以吐蕃人的沙漠驰骋和平原射雕,暗示边情的紧急;后四句则写唐军将士朝登塞堡、夜渡辽河的严密防御和急速进军,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和雷厉风行的作风,预示着他们终将夺取战争的胜利,整首诗歌充满了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

王维到凉州劳军后,并没有马上回长安,而是留在崔希逸幕下任节度判官,在边城凉州生活了一年多,这使他对边郡的风土人情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在《凉州郊外游望》中记述了当地居民祭祀社神的情景:“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边城凉州人口不多,但当地百姓迎神祈福的活动却十分隆重热闹。凉州作为当时的边防重镇,也经常遭受外族的侵扰,王维的《凉州赛神》,便反映出处于战争阴影下人们的生活:“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诗歌的前两句写凉州笼罩着战争的气氛,但后两句却笔锋一转,以边区健儿鼓乐喧天的赛神活动,反衬出驻边战士临敌不慌的乐观精神。王维这些有关凉州的诗作虽然仅是片段的记录,但它们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凉州军民的生活,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边疆形势和边城凉州的民风民俗。

二、入幕河西的高适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他早年曾游边蓟北,后来在出塞生活基础上所创作的《燕歌行》,堪称是盛唐边塞诗的杰作。但高适大量创作边塞诗,还是在天宝十二年(753年)来到西北边疆以后。

天宝十二年,高适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充任掌书记,这是高适一生的转折点。因为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间,高适虽有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终因仕途坎坷而无法施展,现在能够入幕河西,得到哥舒翰的任用,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所以,他在《登陇》诗中曾兴奋地唱道:“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高适在入陇后,写下一首首记录他入陇经历、见闻和感想的诗篇,他在《金城北楼》中盛赞金城兰州的美景:“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在《入昌松东界山行》中描写古浪峡山路之难行,“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在《登百丈峰》中则借古伤今,对边塞战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叹息自古以来边疆苦战的徒劳无益:“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在《金城北楼》还中抒发了诗人的仕途感慨和对边疆战争不能平息的忧虑:“垂竿已谢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但无论入陇的路途怎样艰难,塞上的生活如何艰苦,高适始终能以“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登百丈峰》),即以王事为重,不得顾及私家之事的精神来激励自己。

另外,高适的《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一诗,还反映出他入幕生活的另一种情景:“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初登。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诗中杨七山人的热情好客,反映出武威当地淳朴的民风,同时也流露出作者为了功名不得不远赴边塞的无奈情绪,暗示出他的仕途曲折。高适的《无题》诗,则描写出河西初夏时节的自然风貌,独具特色:“一队风来一队沙,有人行处没人家。阴山入夏仍残雪,溪树经春不见花。”以上这些诗作,当是高适入陇的特殊收获,甚至可以说入幕河西成就了诗人高适,确立了他在盛唐边塞诗坛的牢固地位。

三、避乱秦州的杜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携家眷翻越陇坂,来到陇右。他先住在秦州,十月去同谷,十二月离开陇右去四川成都,在陇右生活了大约半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杜甫一生中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但在诗歌创作上,却是他一生最为旺盛的时期,留下117首诗作。为此,有学者认为:“在诗人的一生中,这一年是很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期间他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朱东润先生也说过:“乾元二年是一座大关,在这以前杜甫的诗还没有超过唐代其他的诗人,在这年以后,唐代的诗人便很少有超过杜甫的了。”换言之,乾元二年,杜甫的诗歌创作发生了质的飞跃,达到了他一生创作中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