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英
丁鹤年,元末明初著名色目诗人。丁鹤年一生作诗,其诗歌于元明诗歌发展或明后诗坛而言,都创造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丁鹤年倍受同时代及后较有名文人推崇,戴良、魏骥、全祖望、陈垣等都给予了丁鹤年诗歌很高的评价。全祖望称其为“文苑巨子”,陈垣称“萨都剌而后,回回教诗人首推丁鹤年”。
丁鹤年诗歌文化积淀深厚,借景抒情,以物自况,于诗中之景抒自我之情;丁鹤年诗歌多处用典,信手拈来,融汇自然;发展到其晚年,吸收民谣营养,诗歌清丽自然。除诗之外,丁鹤年留诗评一则,论其诗学观点。主张破除单纯模仿之习,主张诗歌应有自我之创新。
一、丁鹤年诗歌艺术特色
丁鹤年18岁起即远离家乡,后又遭遇亡国的际遇、战乱的苦难,诗人满腹感情一发于诗。诗人一生又辗转各地,这种感情便于各地景色描写中一并发出。喻情于景,借景抒情,便成为丁鹤年诗歌的一显著艺术特色。同时,丁鹤年自小即跟随姐姐丁月娥学习儒学,后又师从名儒周怀孝。戴良《高士传》载“年十七而通《诗》《书》《礼》三经。豫章周怀孝,楚大儒,时寓武昌,执经问难者比肩立,然独器重鹤年,且欲同归豫章,而妻以爱女。鹤年以母老,诸兄皆官千里外,无他兄弟备养,辞不行。”丁鹤年有着深厚的汉文化积淀,折射到其诗歌之中,另一显著艺术手法即化典入诗,且形式各异,信手拈来,自然流畅。到诗人晚年,政局稍定,诗人心境也随之转静,转而于悲愤之外,亦有清新之作问世。
1.借景抒情,以物自况
丁鹤年爱国忧民,满腔感情倾注于诗。综观其留存下来的300多首诗,除赠人酬答之作外,多寓情于景、物之作。丁鹤年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由于生活在改朝易代的动乱时期,使得他空有满腹理想抱负而无处施展,他只能在诗歌中追求自己的理想,而这种感情的抒发往往采取的就是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采莲曲》是丁鹤年状物言志的一组代表性诗歌。
如《采莲曲》第五首:
采莲复采莲,争如采荷好。
花谢叶独存,团圆以终老。
通过莲花谢后莲叶依然独存的傲岸精神,在寄托自己元亡仍然惦念热爱故国的情怀。
又如其七:
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
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
这里诗人也是以莲藕自况,国亡不亡其忠国之志,诗人自喻不会像青萍叶那样随波逐流。
明朝建立之后,丁鹤年心情逐渐平稳,也逐渐接受了元亡的事实,但是他始终对故国还是抱着一份怀念之情的。其后期所作诗歌格调虽渐趋明快,但细读之下,景色之中仍有诗人的那份故国之思。如《武昌南湖度夏》:
南浦幽棲地,当门罨书开。青山入云去,白雨渡湖来。
石润生龙气,川光媚蚌胎。芙蕖三百顷,何处著炎埃。
写南湖景色之美,这美景完全成了诗人抒发自己情感的手段。
丁鹤年借景抒情的另一部分比较特殊的作品是借画中之景之物来自况抒情。李泽厚《美的历程》中说:“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个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互相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丁鹤年有很多题画之作,这些画作多有画景状物之作。丁鹤年通过画中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心情。
《长江万里图(将归武昌自赋二首)》:
长江千万里,何处是侬乡。忽见晴川树,依稀认汉阳。
长啸还江国,迟回别海乡。春潮如有意,相送过浔阳。
通过画中长江之景色,抒发自己离家怀乡之思。读来句句皆情感。又如《画蝉》: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诗人以蝉自喻,面对元末农民起义,战乱四起的境况,诗人四处躲避战乱,犹如小小的蝉无处躲避螳螂一样。诗中满怀诗人离乡背井无处安身之悲愤。此外如《题莺》,并非单单写黄莺,诗中黄莺的今昔变化隐喻着遗民今昔的境况。又如《画竹》:“苍龙雷唤醒,风雨遍湘江。”细品之似乎还有一分希望元朝复兴之意。
2.化典入诗,借典言志
丁鹤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诗歌带有古代文人深深的影子,他自幼生活在元统治者提倡学习汉文化的氛围中,从其姐丁月娥的启蒙教育中,从武昌南湖书院的学习中,受到了完整系统的汉族文化的教育。这一切,使他后来的诗歌从艺术上、语言上相当的汉化。其中之一艺术特色即诗歌大量用典。丁鹤年诗歌中的典故或使用古人之人之事入诗,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化用前代诗人诗句入诗,借用诗句中之用词造句;或引用古籍中之典故,抒发想要抒发之情。典故自然融入诗句,读来自然顺畅,由此也体现了丁鹤年很深的汉文化造诣。
丁鹤年诗歌用典,一方面是借助古代人物入诗,抒发自己壮志难酬之感,抒发自己的情感。一方面是化用汉文古籍典故入诗,再有一部分是化用前人诗句入诗。
首先是以古人自况,或借古人之事抒发自我之感情。如《送四兄往杭后寄》:“太守堤边柳,征君宅畔梅。”其中“征君”指宋代诗人林逋,他一生不肯做官,住在西湖孤山上,一生不婚,与梅花和仙鹤为伴,人称“梅妻鹤子”。《题竹》诗有句云:“奇才仲连箭,雅韵伯牙琴。”这里的仲连是指战国时齐国的鲁仲连。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去的聊城,鲁仲连修书一封,绑在箭上射进城中,劝说燕将撤兵,由此避免了一场战争。这里的仲连箭说竹子可以做箭,关键时刻发挥大作用,建立奇功。也有借古人来警戒自己不可如此而为的。《兵后还武昌二首》其一“白头哀怨知多少,欲赋惭无庾信才。”庾信于南北朝时期由梁入北朝,生活于两个时代。虽非庾信本意,但是毕竟为官两朝。这里丁鹤年并不是羡慕庾信的才能,而是表示自己不能像庾信那样前后在两朝做官。丁鹤年代表作《腐儒》诗中,有句“岂有纵横干七国,又无词赋擬三闾。”这里的“三闾”指的的三闾大夫屈原,这里是诗人哀叹自己没有屈原的才华,只能躲避乱世。这是有志难酬的一种哀怨之情。
丁鹤年诗歌用典,还有一部分是化汉文古籍中的事迹典故入诗,《诗经》《文选》等都有涉及,这说明诗人对汉文书籍涉猎广泛,也是丁鹤年汉文化修养很高的一个侧面反映。《告牒还武昌上明州太守荼子俊》:“劬劳罔报生何益,存殁沾恩死必酬。”“劬劳”是辛勤劳作的意思,这是借用《诗经》里的词。《诗经·小雅·蓼莪》篇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所以后世“劬劳”多指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腐儒》里面也化用了《诗经》中的篇名。“异邦作客歌黄鸟,空谷怀人咏白驹。”“黄鸟”、“白驹”都是《诗经》里的篇名。《黄鸟》是《诗经·小雅》的篇名,表达寄居异乡,遇到冷遇而思归的思想。《诗经·小雅·白驹》的主体是讽刺周宣王不能任用贤人,这里表示思念贤人。丁鹤年诗歌里还有化用《文选》的句子。《寄胡敬文县尹》“湖北衣冠蔼士林,十年兵革尽消沉。”“蔼士林”形容人才济济如林,《文选》中有“其林蔼蔼”之句。此外《奉寄九灵先生四首》其一有诗句“忽从华表闻辽鹤,却抱遗经泣鲁麟。”“辽鹤”、“泣鲁麟”都是典故。《搜神后记》写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回来化为仙鹤飞回辽东,集于城门华表柱上,后来常用辽鹤比喻旧地重游之人。“泣鲁麟”是有关孔子的一个典故。《孔丛子·纪问》曾记载鲁哀公十四年鲁国一樵夫获得一怪兽,后来死掉了。孔子以为此兽为麟,是仁兽,为其哭泣曰“麟出而死,吾道穷矣!”这实则为诗人对元朝的行将灭亡表示惋叹。
丁鹤年诗歌还有一方面使用典故的情况是对前人诗句的化用,这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用典方法。《将归武昌题〈长江万里图〉二首》:
长江千万里,何处是侬乡?
忽见晴川树,依稀认汉阳。
“晴川树”是对崔颢诗句的化用。唐代诗人崔颢题黄鹤楼诗有“晴川历历汉阳树”一句,晴川树即指今湖北汉阳龟山一带风光。《元夕》诗有“五云不奏霓裳曲,空使扬州望眼穿。”这是表达诗人对元朝的怀念之情。唐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是怀念他出镇扬州时出入娼楼的旧情。丁鹤年拿来表达自己对元朝的怀念。
总之,丁鹤年掌握了大量中国古老的传说和典故,化典入诗,信手拈来。但是这其中亦有弊端。即有些诗歌用典过多,且典故生僻,没有一定的积累,有时很难读懂,不免使得诗歌显得生涩难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晚年诗歌清新自然,吸取民谣营养
综观丁鹤年一生之作,或咏故国之思,或抒离别之悲,或写黎民之苦,凄恻辗转,诸多愁绪融入其诗。如此之悲苦,无不与丁鹤年所生活之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丁鹤年晚年定居以前,是一个战乱频仍,战火四起,背井离乡的时代,这一时代注定会造就满目愁苦的诗歌。随着明朝的建立,天下逐渐稳定。丁鹤年晚年定居杭州,心情也随着天下安定,境遇逐安而逐渐明朗。观其晚年之作,亦出现了许多清丽小诗。
丁鹤年晚年所作一些小诗,如《竹枝词二首》《武昌南湖度夏》等,皆清新明快。细读之,不难见民歌之痕迹。丁鹤年晚年诗歌一个显著特色即吸取民间歌谣之营养。
中国的民间歌谣,一般篇幅短小,韵律明快。民间歌谣取材于民间,充满生活气息。有着情真意切、一语双关、于优美意境之中抒情叙事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