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北望
19072600000021

第21章 危仁

笔名零丁,江西临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杂文学会会长,研究员。先后出版各类文集20余本,约450万字。

留下一两座杆塔废墟又何妨

这个题目,是说如何对待历史遗存的。它纯属有感而发,其“感”则来自2月21日收看央视元宵春晚节目颁奖晚会之时。

冰雪消融,春回大地,2008年央视春晚在一片欢快的歌舞声中拉开了大幕。那晚,艺术家们饱含激情,临时赶排了一组诗朗诵,歌颂抗击冰雪灾害的斗争,感动了亿万观众。它获得春晚节目特别奖,是众望所归。元宵举行颁奖晚会,主持人白岩松在串场词中提到这件事时说,如今被冰雪摧毁的电网杆塔重又竖起,没有留下一座废墟。是的,抗灾复电,废墟消失,确实可喜可贺。白岩松诗意般的语言,同样令人动容。此时,我却突然想到一个人们千百回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布新必须除旧,好像人有“洁癖”,总是觉得废墟是对新的亵渎,只有清除废墟,才是告别昨天的唯一选择。废墟难道真的那么一无所是,没有用处吗?如果换一个思路,为了记住这一页沉重的历史,留下一些倒塌杆塔的废墟又何妨?

身处其境的人都感受到,进入2008年不久,这场极端天气从它突而其来的那一刻起,就寒风呼啸,雨雪兼程,低温冰冻浸润着它的步履所覆之处,悲壮的气氛长久地笼罩着我国南方许多地区。这场灾难最大的破坏力出现在电力上。仅据国家电网公司提供的数据,2008年1月l0日以来,在我国南方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中,“公司所属电网共有17.2万基高压杆塔倒塌,1.2万基受损;高压线路断线12.9万处;低压线路倒断杆51.9万基,低压线路受损15.3万公里;各电压等级线路停运15.3万条,变电站停运844座;公司系统通信光缆受损约2860公里……”一时间,风雪年关,断电断水,运输瘫痪,人流阻隔,煤炭告急,工厂停产,千百座城镇和村庄几乎一夜之间被掐断动脉、给养和光明。我国气象专家说:“这场以‘低温、雨雪、冰冻’为特征,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损失之大、影响之深,将使其载入人类重大气候灾害史。”

面对冰雪灾害,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之下,全国军民迅速行动起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顽强奋战,打响了一场保供电、保交通、保民生的人民战争,终于取得了抗灾救灾的决定性胜利,灾后重建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与突而其来的巨大灾害抗争中,又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如此严重的灾害,如此可歌可泣的抗灾壮举,值得人们永久地铭记。当然,记录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废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这场灾难不可复制的遗产,既有着直观的价值,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活证据”,又是灾害研究的宝贵资源,因此保存一些拥有灾难记忆的废墟,比之书面史料不仅鲜活得多,而且这种历史符号不是任何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在世界的一些地方,以自然灾害造成的废墟为主体的灾难纪念碑,不止一处。我想,我们保留一两处被这场冰雪灾害摧毁的杆塔废墟,对记录这次“人类重大气候灾害史”,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过,没有悲剧的民族,可能是浅薄的、不够深沉的民族。让倒塌的杆塔废墟与重又耸立的杆塔一起存在,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又以历史的悲壮和灾后的崛起给人们深沉的思考。有思考才会渴望成熟与美满。在这样的场境下,历史与现实,灾害与重建,将不是一种对峙,而是一种交融。透过它,可以遥看风云变幻,让自强不息精神焕发光芒,在天清气朗之中居安思危,灾难面前讴歌信念与理想;可以唤起世人良知,在危急时刻同舟共济燃起新的希望。断杆残塔深藏着雨雪冰冻的苦涩往事,也留下时代前进的沧桑足迹,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

于是,这样的废墟由此也转换成另一种充满张力的生命,成为抗灾救灾的永恒纪念。人们看到它,就难以忘怀抗灾救灾的日日夜夜,仿佛依然奋战在寒风凛然的旷野,拼搏于冰雪封冻的山巅,感受抗灾救灾的英雄们是怎样用汗水融化坚冰,用生命护送光明,以赤热的爱心将暖流传遍千家万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可被视为是一处活生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课堂。人们通过对它的人文内蕴的感悟,让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冰雪灾害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考验着一个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考验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指出:“要认真总结这场抗灾救灾的经验,更好地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更好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这就为总结经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灾害是坏事,但在反思中得到的经验,却是宝贵的财富。从“突而其来”到“应对自如”,凸显防灾减灾的紧迫性。全球变暖的症状令人心忧,异常气候灾害常常不期而至,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及早应对。面对废墟,痛定思痛,可以摧人更加清醒,从而增长智慧。同时,废墟又是一面自审镜,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大自然的挑战,只能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坚强。

当然,倒塌的杆塔废墟或许也有悲情,也有它的忧伤。废墟会问人们:为什么我们在大自然面前会脆弱得不堪一击?如此庞然大物竟然转瞬化为一堆废铁,成千上万的杆塔倾刻全军覆没?这种诘问,人们理所当然地应该认真倾听。

固然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天气有不可抗拒的因素,但它决不能掩盖电网建没质量和设计标准存在的问题。有专家指出,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同样是下雪,北方是干雪,湿度小,南方是湿雪,湿度大,加之这次雨雪时间长,持续低温,湿雪和冻雨附着在线路的杆塔上快速结冰,越结越厚,越厚越重,如电网建设质量和设计标准不能适应这种恶劣的极端天气,悲剧就会发生。因此,从电网建设质量和设计标准上找薄弱环节至关重要。只有彻底拒绝“短期行为”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提高设计标准,严把质量关,才能确保电网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都能坚不可摧。这个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的惨重教训,应该深刻地记取。

再说,留下一些倒塌的杆塔废墟,撕开伤口,从隐秘又清晰的疼痛中,或许还可看到种种人为造成的伤痕。《北京青年报》2月15日刊登一篇读者文章,说他的老家在这次冰雪灾害中,上世纪五十年代架设的工业线杆昂然挺立,而前几年“农网改造”架设的“新线杆”倒塌折断达90%。那些折断的新线杆里露出的是骨瘦如柴的8号铁丝,而不是相应规定的钢筋,这样的线杆就是豆腐渣。这样脆弱的线杆怎经得起沉重的凝冰,怎不齐根拦腰折断?雪灾中的农民摇头叹气,“这是他们户均出了300元钱架设的线杆啊,怎么就在大雪中成了豆腐渣!”可见,有对比就有鉴别,人们在拷问不幸的原因时,也往往伴随着对造成这种不幸的责任者的责难,忍不住要“问一问这些豆腐渣线杆的来龙去脉?问一问那些制造豆腐渣线杆的人的良心与责任?”如果追根究底,“豆腐渣”的背后或许还隐藏着别的什么东西。《财经》杂志第6期发表文章说,这次雨雪冰冻灾害的重灾区湖南省郴州市,2007年查处了一系列电力腐败窝案,问题最多的恰恰就是农网改造工程。这里电力腐败案件与导致电网崩塌事件先后发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灾难本是一本无字的大书,人们在灾难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要多得多。对于自然造成的灾难,我们应当具有一种敬畏感,这是阻止滑向浅薄、轻妄和责任感缺失的坚实护栏。倒塌的杆塔废墟作为一种历史印记,正对我们发出这样的忠告。

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保留有这样的废墟,也许白岩松的话已成谶语。但我的确希望保留一两处这样具有历史记忆和灾害研究标本意义的废墟,最好还能铭之以碑,纪略其事,警示并昭告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