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19073400000012

第12章 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4)

(一)献身教育,辛勤耕耘,赢得尊重成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崇高精神,更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从17岁踏上讲台,到52岁逝世,苏霍姆林斯基把毕业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他钟爱的教育事业和他热爱的学生,当语文教师是如此,当中学校长更是如此。在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从未离开讲台,离开校园。“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3个著名口号,道出了他的心声,写出了他的人生。他既是校长,又是语文教师,既教书又当班主任,把毕生精力都集中在教育事业上,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生成长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辛勤耕耘,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来,稍事活动洗漱,即到校长办公室工作,写作和准备全天的工作,八点钟准时到校门口或学校走廊迎接来上学的孩子们。白天苏霍姆林斯基在上课、听课、做校长、当班主任、做管理工作,做思想工作,晚上则在整理笔记,思考教育教学工作,精心钻研教育理论问题。他创办了家长学校,创办了快乐学校,从一年级到十年级,他当了十年的班主任。他和教师交流取得共识,他和学生交心做朋友。他悉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精心做好每一项教育工作,他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这“3700页笔记记载了我的全部教师生活,每一页我都献给一个人——我的一个学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他可以指名道姓地说出他的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他可以准确地指出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给教师以忠告,给家长以建议,给学生以关爱。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所应有的品质和素养,也用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诠释了一位农村中学校长的光辉业绩。听课、教学、做校长,平平常常;起床、工作、休息,日复一日。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苏霍姆林斯基勤于探索,善于钻研,身体力行,精心育人,终成为杰出的教育家。是他的献身精神,更是他的坚韧努力成就了他。35年的教育生涯,35个春秋的坚持,2000多本的教育教学资料和3700名的学生观察日记与他的41部教育理论专著和600多篇论文是呈正比的。反观我们的教师和校长们,不知从何时起理念变了,价值观也变了,追逐名利,羡慕金钱成了一些人的想往与行动。不爱教育,不喜欢学生,不愿意上课已成通病,教师不安心教学,校长的注意力也不在学校工作上,做报告、拿文凭、跑关系,一心扑在升迁上,由此中国的学校教育日益官僚化、行政化。

幼儿园从股级到科级再到处级,中小学从科级到处级再到厅级,大学从副厅到正厅再到副部级。级别高了,待遇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却低了,教育暴露的问题日益增多,社会忧虑、家长忧心,连温总理都在大声疾呼,要让教育家来办教育。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校长们,是否学习一下苏霍姆林斯基,毕生献身教育事业,一生辛勤劳动,终为名师,终成教育家。人类社会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教育思想家和教育理论家。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何种社会制度,何种社会价值,爱孩子,爱教育,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备的品质。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和校长们,更是如此。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则新闻,2010年2月19日,社会各界深情送别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党和国家领导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如此高的规格送别一位教师,表明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教育事业和人民教师。

霍懋征1921年9月18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自愿赴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霍懋征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她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是“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我国高学历人才从事小学教育的先行者。她从教60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她终身从教,以爱执教,孜孜不倦,勇于进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认真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勤奋钻研,不断创新,倡导和谐教育。

(二)苏霍姆林斯基自投身教育工作之日起,就以坚忍不拔,兢兢业业的教育实践者的精神和工作态度在践行着自己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抱负,也在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教育理论者的精神和研究态度在深化,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在教育实践上,他从17岁走上讲台,一直坚持代课、听课,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即便外出开会,也要抽时间补课。他是一位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他首创家长学校,把两年后才能入学的学生家长和所有在校学习的学生家长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家庭教育艺术,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他创办快乐学校,为已上完幼儿园,但又不能进入小学的六七岁儿童提供一年的预备学校教育,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给孩子们必要的正规教育训练。他的课外活动、校园建设、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来开展,他的教育理论创新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加以总结、提炼而形成的。

“自我教育”理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就是他在教育实践经验中加以概括总结,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完善,发展,成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基本教育信念和开展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只重视教育者和外在条件的作用,更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思想情绪。自我教育是学生能否真正接受教育的关键性因素。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著名论断,是教育理论的创新,也是教育实践的创新。

“思维课”的理论与实践,是苏霍姆林斯基又一重大创新。在大自然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想象力、分析力和表达能力的“思维课”,是教学联系实际原则的最佳体现,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充实、提高和完善。在教学理论上,苏霍姆林斯基肯定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是教学的两大任务,一定要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他强调为了更好地实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任务,还必须教给学生从事脑力劳动,掌握知识和使智力得到发展的技能技巧和本领,即培养学生的智能。在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把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有机地协调,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他又把个性发展与全面和谐发展这两个不同内容、不同任务、不同性质的术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的任务更加明确,要求更为广泛,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劳动教育的主张和做法,在当时和今天都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重视并强调劳动、劳动教育在培养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养成一定的劳动技能,生存本领的论述以及“创造性劳动”理论本身,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是重要的启迪意义。学校教育要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之重任,不仅要在智育上下工夫,也需要在劳动教育上有所体现。因为社会需要拔尖的精英人物,更需要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我们的学校教育当应为之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论著,没有经院式的教条气息,均为他的潜心研究和实践经验所总结,都围绕着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提出,而运用,而完善,35年如一日地坚持实践,坚持实验,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并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现已处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业已进入关键时期。国家又刚颁布了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时代和中国的教育实践都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和态度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经验、新路子。

(三)认真读书,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是上了两年师范学校年仅17岁就走上讲台的教师。35年的教育生涯,他从小学教师到中学教师,从中学校长到世界知名的教育家,一步一个脚印,洒满了辛勤劳动奉献的汗水,更付出了不断进取,刻苦学习的艰辛努力。他在教学工作岗位上通过函授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合格证书,他在35年的教育实践中认真学习,不断总结、探索,取得了令人敬佩的辉煌成就。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树立了坚持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进取的榜样和楷模。学习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我们从读书学习开始吧。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私人的图书馆里,在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每天不读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是无法活下去的……”。他认为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他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这样,“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读书不仅丰富知识,还能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王国”,“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欢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苏霍姆林斯基尖锐地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他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走向成功。“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苏霍姆林斯基以上名言和教诲可为我们所沉思。人类进步文明史亦表明,爱学习、爱读书的民族即是优秀上进的民族。如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我们呢?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史,值得自豪;同时,13亿人口,庞大的教育人口规模,却读书学习风气不甚,国民素质不高,值得反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理应率先垂范,认真读书,终身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为我们树起了榜样,通过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通过广泛认真地阅读思考,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充实提高了自身的素养,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让书籍伴随我们成长,让知识充实我们的人生,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名成家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习的王国,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予我们的最好告诫,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工作者的紧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