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19073400000017

第17章 生存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2)

“生存”的定义为保存生命。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必须以保全人类的生命为前提。由此,生存教育就为大教育,要延续在人的整个一生。生存教育的内容就是通过开展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生存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在常态状态下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在非常态状态下得以保证生命安全。即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习得和掌握高超的生存能力。学校开展生存教育,主要通过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展开,依托体育、科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活动,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存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适时进行必要的专项技能训练和模拟仿真学习,提高学生的生存意识和逃生技能。

生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即懂得尊重、珍惜生命。只有较强的保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重视与他人和睦相处,与环境和谐发展,养成科学的人生观、积极的生死观、和谐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积极接受挑战,勇于面对挫折,不断进取,快乐生活。

生计教育实施的途径多种多样,可渗透于德育、生物教育、地理教育等学科教育之中,也可结合体育、郊游、登山等活动进行,由生命价值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教育、生命安全的教育、防止暴力伤害与犯罪分子斗争的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教育等重点教育所组成,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能力,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进取精神和自救能力,团结精神和互助能力,塑造优良的个性品质。

三、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实施生存教育

教育就是要养成对生命的渴望,对死的敬畏,提高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提高生存所必备的常识及能力。而在我国,从义务教育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缺少生存教育。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都为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关注的是成绩而忽视素质教育。教育的功利色彩尤为突出。由此学生只会看书学习,生活难以自理,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生存技能低为普遍现象。当意外伤害或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没有防范自救能力,手足无措,众多血的教训和案例表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表现为:一是应对突发事件或危险缺乏必要的常识和能力,二是面对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缺乏信心与勇气,三是不能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由此,有了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之悲剧,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即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从我们身边消失。近两年,我们从上到下狠抓了校园安全,制定了严格的校园安全制度,设立了“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用形势报告会、典型教育会等形式加强安全教育,意在增强学生的安全保护和防范意识。但时有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告诫我们,我们的校园安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我们重视的是知识传授、学生的学业和学习成绩,忽视的是基本生存技能的教育;其次是在制度上,缺乏系统科学的防范监控体系和校园安全的长效机制;第三,在教育方法上,“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大话套话,内容单一,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低下。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目前未成年人安全保护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低下,主要是广大家庭、学校还未意识到生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之命,天注定”,“生死由天”导致我们忽略对下一代的生存教育,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学校也是在上级检查或寒假前,布置一下,强调一下安全工作。由此当意外发生后,问及受害者时,多是“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说明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因为未成年人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形成,是要建立在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上和训练上。只有让他们实实在在接受了有关的教育与训练,他们才会养成生存意识和自救能力,才能够在出现意外事故、天灾时不至于束手无策,束手就擒。应该说,生命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自我安全保护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如果我们真心爱孩子,爱学生,爱下一代,就必须真正抓好生命教育,实施好生存教育。

全国两会审议并通过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实施科教新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因为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之转变。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创新人才,生存教育的实施应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把生存教育纳入学校正当教学工作之中,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承受力把生存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生存教育

借助案例、实物、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以启迪学生,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养成强化生存危机意识,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生存教育倡导的是实地观察、亲身体验、专门训练、自我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增长能力。由此在形式上,不是说教,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启发,致力于能力的培养。强调以人为本,让教育为个人的生存而存在,教给学生真实有用的生存知识和技能,意在发展学生的生存意识和信念,唤醒和发展学生自我生存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能重视珍惜生命,积极乐观地学习、生活,成为生活中的强者。由此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参与讨论,参与交流;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从而提高个人生存意识和综合生存能力。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专题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学会与他人相处,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在集体活动和专门训练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这是我们所应关注的。

(二)开展行之有效的热爱生活的专题教育,养成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

现今,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宠爱,受到长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大多在家过着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有的上小学了还得家长喂饭,养成任性、唯我独尊,胆小怕事等弱点。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叫苦不迭,依赖他人;在学习上缺乏独立思考,自我钻研的精神,喜欢抄作业、背答案。许多应由孩子独立处理并且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会依赖大人,而家长、教师也愿意代劳,由此学生失去一次次实践锻炼的机会,养成无知无能,发生众多令人痛心、揪心之事,需要我们认真的反思。要成才,需要从小事做起;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肯吃苦,不服输,经得起挫折,有一股百折不挠的劲头。据此,我们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生活教育,发掘和锻炼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增强青少年一代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此养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会在独自的情况下,自我照顾,料理好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较强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学会生活,才会学会生存。

(三)开展应对挑战的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作为自然实体,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危险,人的生命在地震、雪灾、台风、海啸等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和渺小。据此,首先要上好自然灾害来临时的逃生课,全面了解相关的知识,掌握必要的生存常识和技能,得以在突发性灾难中保全生命。此外,人的一生就是在困难中前行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挫折,我们需要从小对孩子进行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适应性教育,养成必要的生存技能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努力形成其百折不挠、意志坚强、豁达开朗,困难挫折面前不泄气、不放弃,勇于进取的优秀心理品质。要用逆境成才论教育学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要不惧挫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困难是试金石,挫折是人生成长的营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才能成才,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人生理论的讲述,更应有身边的典型事例,以此让学生接受、理解,并应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加以锻炼、提高。

(四)开展集体主体教育,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作为群居动物,个体必须在群体生活中才能生存。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化使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共同挑战。作为社会之成员,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危机感,积极为社会的进步繁荣出力献策。学会竞争,学会生存。首先要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在集体中成长,在集体中成熟。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同学同伴的重要性,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珍惜友谊。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活动中,在实践锻炼中,多倾听,多交流,主动帮助他人,从中得到快乐和友谊。教师要用心营造舒心的氛围,要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只要伸出友爱之手,集体就能成为温暖的大家庭。拥有良好的同学关系,才能心情舒畅,学习进步,快乐成长。集体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小事开始,从身边的事开始,用事实教育引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最有成效。集体教育要渗透到学科教育、专题教育、课外活动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是注重通过班团队活动、节日活动、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体验感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共事能力。在集体教育中,学校要与家庭联手,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担当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重任。同时,要注意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适应性锻炼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将团结协作、共度难关的能力加以强化。

(五)将生存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为一个生命体,人的生存具有时间的有限性,个体的独特性,文化教育背景的多样性等特点,时刻面临着生死存亡之考验,也常陷入孤独、压抑、悲愤之窘境中。科技再发展,也造不出同一地球之生命;教育再发达,也培养不出一个万能的“超人”。不同的人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不尽相同,不同时期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也不一样,人的一生就是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学会生存的一生。因此,这种生存教育也将伴随人的一生,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接受各种各样的生存考验和生存教育。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我们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制度,将生存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之中,统一部署,规范实施,强调知识传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存意识、生存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总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生存危机,学校的生存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各种有效地教育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生存。这是推动我国教育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注:整理完本文时,我国云南盈江2011年3月10日发生5.8级地震,目前救援救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日本2011年3月11日发生8.8级地震,并引起特大海啸,世界为之震动。警钟一次次敲响:我们必须重视并抓紧生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