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19073400000009

第9章 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1)

地跨欧亚大陆,国土面积达1707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的俄罗斯联邦是苏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规学校教育始于17世纪末沙皇时代,20世纪初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1917年十月革命炮声中诞生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是一般的政权更迭,而是国家和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质变。在苏共中央的领导下,苏联很快建成了全新的教育制度和体系,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由于受到过多的政治干预,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失误。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反思总结苏联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更应珍视前苏联长达75年现代教育发展历程留给世人的这笔宝贵财富,特别是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的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实践,对今天的教育与改革仍有积极的借鉴推动作用。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与著述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最有声望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活动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他父亲是农民,也是一个手艺精巧的木匠,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们都当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1926年,少年苏霍姆林斯基到离家不远的农村7年制学校上学,1933年进入克列明楚格师范学校学习,1935年年仅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回到家乡的母校当了小学教师。在小学,苏霍姆林斯基一面虚心请教,努力工作,一面作为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生接受高等师范教育。1939年苏霍姆林斯基毕业并取得了中学教师合格证书,随之到奥努夫耶夫卡完全中学任教。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不久,苏霍姆林斯基应征入伍,在前线作战伤愈后,重返教育战线。他先是到乌德摩尔特共和国的一所学校当校长,后又到奥努弗列耶夫卡区任教育局长。1947年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到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工作,实践了他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誓愿。这成为苏霍姆林斯基任教的最后一所学校,也是他工作时间最长的学校。

战争给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遗留下了许多难以在短时间解决的新问题,比如孤儿、困难儿童、难教儿童。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开办了“快乐学校”,以“教育困难儿童,把他造就成一个好人”“难教儿童”等教育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展示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重要问题的专注精神,对下一代的挚诚情感,以及杰出的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并很快取得了成果,他在工作岗位上通过了副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副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中学的集体教育》一书于1958年莫斯科国家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帕夫雷什中学的23年岁月中,苏霍姆林斯基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白天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晚上进行科研和理论著述。他全部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探讨都是围绕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主题而展开。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教育科研。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试验基地,从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悉心观察,认真了解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探讨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顽强的工作作风,鲜明的个性,富有开创性精神的教育家。他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当校长。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苏联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直到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失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前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获得职业证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认真实践,勇于探索、辛勤耕耘、勤奋创作的一生。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倾注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上。他的全部教育著述,就是他大半生投身教育实践的宝贵结晶。在短暂的52年生命历程中,苏霍姆林斯基共出版发行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童话、故事以及小说等,为后人和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他的主要著作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1956年)、《学生的精神世界》(1961年)、《青年一代的道德理想》(1963年)、《苏维埃学校中个性的培养》(1965年)、《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65年)、《帕夫雷什中学》(1969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年)、《公民的诞生》(1971年)以及《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儿子的信》等等。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和理论提升,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20世纪70年代,苏联和乌克兰分别编选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出版,全世界已有30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了他的著作,影响巨大。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著作大多已译成中文出版,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好评和称赞。他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矢志不移地钻研教育理论问题的探索,要深入到教育教学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的有机完美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的执著精神和辉煌成就使他很早就成为有影响力的教育家。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并获2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基奖和马卡连柯奖章。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世界教育史册。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一)坚信教育的力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不同于其他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展开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理论建树的教育家。他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一定要有工作劳动或生活的重点和最终目标。作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的他,其创造性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重点和“主题,就是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公民和劳动者,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为他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认定“学校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和谐统一(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公民和劳动者”。他的难教儿童研究、家庭教育研究、学龄前儿童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以及爱情婚姻等问题研究都是围绕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来展开。他反复强调“我深信教育有强大的威力”。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条重要教育信念,也是他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奉献给学生的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相信教育的力量与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方面。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可以说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对学生呵斥、挖苦、体罚,严禁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自尊的一切行为。同时要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动机、需要、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特长等,并依此进行因材施教,提供关心和帮助。这在今天,仍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否还没完全做到呢?

当然,苏霍姆林斯基并不否认个人的遗传素质,后天发展之不同,但他确认,“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通过教育,任何正常的人都可以习得本领,获取知识,取得进步。所以他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了解每一学生,特别要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施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的各种才能、天赋、特长得到“力所能及”地发挥和发展。他深信,“没有对儿童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和教师集体”。因为“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奥妙的相互接触”。了解孩子,就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熟悉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每一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前提是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这是优秀教师的首要标志。一个好教师就在于他“献身教育事业”“热爱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灵”,善于与学生交朋友,这既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人民教师的殷切希望和忠告,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民教师的迫切要求。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思想。他不仅明确提出和论证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而且详尽地阐述了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途径和方法。他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和谐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全面发展的补充,完善和提高。这种结合和融合使全面发展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富有活力,也使和谐发展的内容更为合理、深刻。在强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要让每一人的才能、天资、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地发挥。他在教育著作中专门论述了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及所处地位等问题。他指出,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由此可知,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主体,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统一体。从而使全面发展更充实,更完整,使和谐发展更富有新意,更科学,使个性发展更突出,更明确。因为“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以此“让走向生活的每一个青年男女的才能都得到最充分地发挥。”从这一基本理想和教育目标为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从小注意教育,既要高度重视德育,又要加强智育,从小养成青少年儿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祖国安危的优秀品德和良好习惯,又要养成“热爱科学,热爱书籍,渴求获得知识和认识事物”的精神素养和能力,使每一学生都成为“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完美”“审美趣味丰富”,“个人兴趣多样的人”,“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合格的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这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和根本使命。

(二)实施多方面的教育,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最为突出的是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由此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同等重视,课堂讲解、学习、研讨与课外观察、思考、写作同步进行;固定课时的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与课余时间的学科兴趣活动要统筹规划安排;课堂作业与课外家庭作业有机配合;校内教育教学活动与校外调查活动相互结合,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多方面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互相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