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19079800000035

第35章 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城乡统筹发展(1)

通过金融支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有效解决“三农”融资难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城市群(带)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沿黄城市带建设与发展同样需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节 城乡统筹发展相关概念

一、城乡统筹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是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一般是通过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实现的。首先,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其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保证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公平、基本权利平等;最后,实现城乡体制一体化,破除户籍制度限制带来的城乡居民权利不平衡及户籍背后附带的各种不平等利益。

二、城乡统筹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布局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联动互促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合理的户籍制度、公正平等的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兼顾的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第二节 我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

一、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之一,而要平衡城乡经济发展,就要着力解决城乡“二元金融”问题。我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乡金融机构分布的差异

我国农村目前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四驾马车”,是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面对大量的农村资金需求,现有的金融支持显得力不从心。就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有的主观上不想贷、不愿贷,有风险顾虑;有的客观上找不到抵押物和担保人,农民自身拥有的房产、土地使用权、种养物等都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各商业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率都缩减了农村地区的网点,业务重心逐步向大中城市、大项目转移,在撤并了大量的分支机构以后,很多地方只剩下了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地区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发挥着主体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仍有2312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此,对农村、农业、农民来说,农村信用社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城市中的金融机构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且分布较多,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银行分布十分密集。与城市中的金融机构密集分布相比,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网点少,服务形式单一。

(二)城乡金融资产规模和质量的差异

据银监会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4.6万亿元,比2007年末的6.12万亿元增加了8.4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8.8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余额54.79万亿元的25.73%。

在2011年末14.6万亿涉农贷款中,农户贷款余额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19.1%,低于涉农贷款24.7%的增幅;小企业贷款余额(含票据融资)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5.8%。在农户贷款结构中,54%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32%用于其他生产经营活动,14%用于消费贷款。2011年,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在已组建机构中,中西部省份占60%有473家。已开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

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代价。2007年末,商业银行农林牧渔业贷款不良率高达47.1%。2008年底,农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后,这一比率大幅下降。但2009年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仍高达7.4%,大大超出工业贷款2.9%的不良率水平。金融机构放贷损失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金融机构自身经营不善等有关。

(三)城乡金融工具的差异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在全国还有2312个金融机构空白的乡镇,有金融机构的乡镇大部分也只有农村信用社。农村使用的金融工具极为有限,基本上只能提供存、贷、汇“老三样”服务,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信贷投放主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金融服务种类十分单调。从资本市场而言,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其触角基本上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只有极少数经济发达的县级市设有证券服务部,农村企业也很难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证券融资。而保险机构、信托机构和租赁机构在农村的网点更加稀少,尚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创业板市场的定位是为创业型中小企业服务,对于缓解乡镇企业融资难问题意义不大。

同时,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较高、风险大。据有关专家测算,发放相同金额的贷款,“三农”业务的成本要比普通城市业务高出三到四倍,若与大企业业务相比,差距更大。

(四)农村金融“四驾马车”支农成效不理想

从县域金融的主要供给机构来看,基于商业原则、利润原则和市场原则,农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一样,大幅收缩低效网点,减少涉农贷款业务。截至201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1.48万亿元,比上年净增2700多亿元;县域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54.4%,存款余额3.48万亿元。

大型商业银行从县域大幅撤退以后,农信社一直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由于其长期以来面临着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权责不明、风险责任未落实、历史包袱沉重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金融支农的成效。

邮政储蓄长期以来在农村地区只吸收存款不贷款,被视为农村经济的“抽血机”。2006年,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在一些地区放贷,改变其“只存不贷”的状况,但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网点量仅为其数万个网点总量中的150个。虽然回流农村的资金比例有所提高,但也仅占其自主运用资金的18%。2007年,存款余额达1.6万亿元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虽然近两年其以小额信贷和商务贷款为核心,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其结构、技术、人员等问题,支持县域金融发展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由于正规金融分支机构短缺,民间借贷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分析,中国农民来自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4倍。而城市经济体的融资则主要来自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融资金额巨大。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工具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支农方面作用有限。

(五)城乡固定资产投入的差距

为提高针对性,本书以宁夏为例对沿黄城市带城乡固定资产投入差异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增加,宁夏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但从结构来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很大。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远远低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而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之间的绝对差逐年增大。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罗纳德·麦金农等外国经济学家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指出,由于政府有目的的管制和约束金融市场自由发展等制度设计的原因,造成了金融市场组织制度构成的不完善,使金融体系的服务产品向特殊行业和特殊部门倾斜。金融抑制理论对于分析目前沿黄城市带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沿黄城市带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土地制度因素

1.城乡土地价格差异显着

要让农村经济“活”起来,必须先让土地“活”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使土地要素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流动”起来。

在我国现有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农村土地要素缺乏流动性,也限制了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农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经过20余年的建设,城市建设用地出让转让出租交易市场已经比较完善,而农村土地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方式不明。从土地权属性质来看,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可以流转的,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模糊,使用权流转受到严格限制。从土地价值的实现情况来看,权属差异导致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同地不同价”。这种城乡土地市场二元结构体制限制了农村土地的统筹开发和高效利用。

2.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保护矛盾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8%,处于世界公认的城镇化水平30%~70%的高速发展阶段。未来的20年中,中国的城镇人口将会净增2.0亿~2.6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到1300万人。土地的非农化过程会迅速加快。过去十几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耕地减少45万公顷,这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量的0.4%。到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58%,全国新增建设用地预计585万公顷,土地保护和新增建设用地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3.城乡建设用地粗放浪费突出与新增用地结构不合理并存

近年来,我国各项建设用地年均占用耕地20万~35万公顷,但利用粗放,土地浪费情况严重,城市用地效率低下。目前,城市有5%的土地是闲置土地,城市的容积率平均不到0.3,农村非农建设人均宅基地已达182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和各级政府规定的用地标准。1997~2008年,我国乡村人口减少了1.32亿人,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近16.16万公顷,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

(二)户籍管理的制约

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将公民区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这一制度造成了城乡人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在同等的条件下,农民要承担的不仅是维持日常生活的开支及耕种所需的各种费用,还要承担住房、医疗及子女教育的费用。此外,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涉及到农业人口,并以人口为依据来承包土地。一旦统一城乡户口,就需要全新的土地承包体制,势必会引起土地承包制度的变革。

(三)二元分配结构的制约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央要求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但在有些地方,二元经济的影响及思维惯性依然存在,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依然有限,突出表现在扭曲的农村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价格,滞后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建设,过低的农民工工资等方面。

(四)城乡反哺机制的缺失

1.农村金融资源“失血严重”

长期以来,大量从农村吸储来的资金向城市流动,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金融机构存多贷少,存贷比下降,存贷差不断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总量虽有增加,但增量减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城市的趋势加剧了金融资源在城乡配置的失衡。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和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金融发展“补血不足”

目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虽通过在农村乡镇布局设点,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这些金融机构每年将大量资金用于非农建设,服务“三农”力度有限。而民间资金介入农村金融的门槛较高,用于“三农”的新增贷款更少,致使农村金融发展明显“补血不足”。

第三节 宁夏沿黄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

宁夏沿黄城市带是宁夏的精华地带,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宁夏全区61%的人口、87%的固定资产投资、90%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和主要增长极。就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来看,宁夏沿黄城市带还有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而切实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则离不开金融的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