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19079800000039

第39章 金融促进沿黄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1)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沿黄城市带应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功能,切实发挥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决定因素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按照西方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是指不同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即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具有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西方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由三次产业划分理论、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和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构成。

三次产业分类法首先是由费希尔(Fisher)提出的,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C.克拉克继承了费希尔的观点,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这种分类法又称为“克拉克三分类法”。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标准和范围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随着研究的进展,对产业划分的方法也日益丰富起来。目前,经常使用的还有其他一些产业分类,比如,按要素密集程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按产业发展阶段,把产业划分为幼稚产业、新兴成长型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按生产环节,把产业划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按产业功能,把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等。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从经济发展的历程看,产业结构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演化升级的过程,就是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长期以来产业结构演变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在研究当时英国经济各产业的情况时明确指出,工业的利润率往往高于农业,而商业的利润率又高于工业,首次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的客观规律,产业间收入的相对差异进而又决定了一国国民收入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是西方经济学最早的有关产业结构的论述。20世纪初,经济学家克拉克发展了这一理论,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人民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规律是,第一产业将减少,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了伴随经济发展的演进规律。库兹涅茨(1957)根据57个国家的统计数据,考察了产业结构变动在不同人均收入水平时点上的状态。他认为: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二,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以及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的基本趋势是不断上升的。第三,服务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几乎在所有的样本国家中都是上升的,但服务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重却未必与之同步,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则重点对工业演进的结构进行了经验研究。霍夫曼根据对20多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工业的产值与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例关系即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这就是着名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根据系数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占主导地位,经过二、三轮的发展到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及其同事塞尔昆,试图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的经济进行比较来找出经济行为的一致性,并提出适用于所有国家结构变化的一般模式。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更加深入而广泛的研究。钱纳里的“标准型式”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组合是否“正常”提供了一种参照标准,为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评估并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变动指明了方向。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在钱纳里的产业结构理论基础上,对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作出了科学分析。他们运用多个国家的模型研究后指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如下规律: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逐渐上升,农业份额下降,而按不变价计算的服务业则会缓慢上升;在劳动力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而第三产业将吸收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出现了服务化的新变化。对此,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后工业化”理论,其最基本的思想是: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而服务部门则不断上升,说明经济社会已超越了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已经结束。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着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经济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后工业社会”。他认为,社会发展有两个层面:所有制和科学技术。沿着所有制的轨道,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沿着技术或知识的轨道,则有前工业、工业、后工业社会。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在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贝尔从五个方面来描述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一是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二是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三是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四是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五是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三、国内有关产业结构的研究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结构相对简单,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理论界没有使用“产业结构”这个概念,有关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研究为核心内容。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当时经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直接相关。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第一,“两大部类”和“农、轻、重”的划分方法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理解过于简单化,无法分析更具体的产业结构关系;第二,研究方法主要是静态的,没有将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周期变化相联系;第三,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开始尝试在新的范式下进行,其特点是以三次产业分类为基础,从静态理论演绎向动态实证研究转变,将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政府干预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程锦维(2009)将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的是产品短缺、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困扰。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广泛实施产业政策,1989年颁布的《国家产业政策》涵盖了农业和工业的所有大类行业;第二个阶段是从党的十四大到本世纪初,学界的研究重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瓶颈产业、衰退产业和新兴产业等;第三个阶段是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主要以经济运行质量、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研究重点。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有关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观点或成果,大体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方面。(1)刘伟、李绍荣(2002)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度改革由第三产业完成,然而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因此,只有通过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才能获得长期的经济增长。(2)林毅夫、刘明兴(2004)认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应当采取遵循本国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他们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政府在发展战略上的转变是近20多年来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国有工业,还是非国有工业,无论是农村工业,还是城市工业,其发展均要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3)李杰(2009)指出,产业结构的演变往往表现为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一些结构效益下降的衰退产业被淘汰。为了防止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偏离,这一过程需要在政府行政力量引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影响企业行为来完成。(4)孙军(2009)认为,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表现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远远超越了需求结构所对应的高度,外需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5)王月平(2009)认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是要解决我国长期居于价值链低端和能源、资源、环境难以为继的问题,重点是要通过制度环境的塑造和政策支持,强化研究开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和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推进产业之间融合与互动,提高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二是产业融合方面。(1)周振华(2002)认为,从产业融合的新视角来认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由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瓶颈转变为日益突显的信息瓶颈,以及由此相关的产业间信息化发展程度是否均等化等。(2)胡汉辉(2003)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前提是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产业管制环境的变化。信息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信息产业的生产效率,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及促进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

三是产业聚集方面。(1)文玫(2004)用第二、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考查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集中程度,研究发现:至1995年中国的许多制造业都高度集中在几个沿海省份。随着交易和运输费用的进一步下降会促进制造业在地域上进一步聚集。(2)李永刚(2004)考察了不同产业集群结构、外部技术状况及技术模仿前景对产业集群技术升迁路径产生的制约与影响,揭示产业集群技术战略形成的深层机理。

四是新型工业化方面。(1)蔡昉等(2003)研究认为,在WTO框架下,充分考虑发挥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和分工选择,是提高中国工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和出路。(2)郭克莎(2003)认为,需求约束的强化和加入WTO后的挑战,使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并进一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业化新时期需要选择新兴主导产业。从产业的增长潜力、就业功能、带动效应、生产率上升率、技术密集度、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国际比较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制造业中兼顾产业升级基本目标和就业增长重要目标的新兴主导产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纺织和服装、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3)刘世锦(2004)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的主导产业表现为消费性质的产业如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投资性质的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行业增长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以居民消费作为基础的,这是我国过去所没有的。(4)吴敬琏(2004)认为,中国经济片面重型化有危险。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创造就业的能力有限,而且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都无法支撑重化工业发展。他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应依靠高投入,而应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

五是产业政策方面。(1)郭克莎(2004)认为,我国工业发展政策的调整要形成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中心,以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为搭配的新格局,处理好政府适度和有效干预的问题是新时期工业发展政策的关键。(2)王平、钱学锋考察了技术进步的类型与偏向性选择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他们认为,我国长期采取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国鼓励技术进步的政策应该倾向于进口偏向型的中高级技术。

四、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主要动因有: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投资需求、生产率上升速度的不均等,技术变动,国际贸易的促进,产业政策,等等。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居民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这是拉动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