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19079800000041

第41章 金融促进沿黄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3)

(五)信息揭示作用

金融优化资本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之上的,即金融体系能够对投资项目进行有效评估和甄别,以发现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企业。关于金融中介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机构在信息收集与处理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和规模效益。而单个投资者没有时间、精力和方法对大范围的公司、市场状况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结果高昂的信息成本使得投资不能流向实现其最高价值的区域。而金融中介专门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开发各种评估技术来甄别投资项目的价值,具有单个投资者无法比拟的专业优势和规模效益。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信息成本,改善了资本配置效率,另外国外的研究还表明,股票市场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股票市场不仅是一个资金汇集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汇集的市场,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在股票市场最先得到披露(包括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披露),由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很低,从而提高了资本配置的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六)风险管理作用

相对于资本配置而言,风险配置是金融体系另一项主要功能。金融中介不仅仅是资金中介更是风险中介,通过风险的集聚、交易和转嫁等风险管理机制,金融体系在全社会重新配置风险,使得那些风险更高但更具生产率的技术获得足够的资本投入,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层次提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大、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创企业以谋求高收益的特殊投资活动。

五、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特性

一般来说,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技术工业→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常规方式。因为不同产业有着不同的生产函数,依据生产中各要素投入的相对比例,可以将产业大致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对来说,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汽车等;高技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例如计算机行业。产业的金融需求主要与产业的特性有关,可以从产业的要素密集程度来探讨产业的金融需求特性。

具体而言,轻工业往往以农产品为生产资料,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技术和巨额的资本积累,因而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往往从轻工业起步。轻工业以简单劳动投入为主,生产周期较短,资金投入不多,并能较快流转收回,且企业规模不大,因而金融需求的资金特点是小而灵活,主要采取银行借贷的形式。

重化工业相对轻工业而言,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需要巨额的资本积累,因而通过轻工业的高度发展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是重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重化工业的资本密集特征要求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仅靠企业本身的内部融资难以满足需求,因此企业转向大规模的外源融资。并且重化工业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大型机器设备投资要在以后的生产周期中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步回收,因此资金投入的期限较长、资金收回的风险较大。同时,由于重化工业往往以稳步扩大规模来获取竞争的优势,所以稳定持续且规模巨大的资金投入成为重化工业的资金需求特性。

高技术产业是由新的科技成果在生产建设推广和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产业部门,例如信息工业、生物工程及海洋新科技等。相对于轻工业、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来说,高技术产业的特征是知识技术要素投入大,劳动生产率高,产品的附加值高。因此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要求较高的研发经费投入,这就使注入企业的资金要承担相应的技术风险,即由于技术的前景和效果、技术能否产品化以及技术的生命周期等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而导致失败的可能性。同时,在高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还有来自市场竞争的市场风险。因而,高技术产业金融需求的突出特性就是高风险性,即这部分投资资金必须要能承受比投资于一般产业更大的失败率。

另外,产业的金融需求特性还受产业发展阶段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是各个产业成长、成熟、衰退的动态过程的集合。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为发展基础、发展目标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例如,在产业的成长期,生产规模需要不断扩大,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自身积累的缺乏以及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大量企业难以通过抵押、担保等方式来取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进入产业成熟期后,趋于稳定的经营、良好的资信状况和大量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使得其对资金的需求易于得到满足;而步入衰退期的产业,由于投资规模的收缩,转投向其他产业的增多,进入新一轮的产业循环,又会对资金产生新的需求。

第三节 沿黄城市带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一、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一)宁夏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与全国的比较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程大体为:1970年以前,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于第二、三产业;197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并一直保持到现在;1985年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一产业,我国产业结构的次序变为“二、三、一”。从三次产业的比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48.2%降至1990年的41.3%,同期第三产业比重保持持续上升态势,第一产业比重则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了2011年的38.9%,上升了1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产业结构始终保持“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也同样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走势,第一产业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总体要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一些,而第二产业的比重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比全国高2.2个百分点。但与全国不同的是,宁夏第三产业在2000年达到43.2%的高峰后,近10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演变情况来看,1978~1995年,全国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保持“一、二、三”格局,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始终保持超过半数,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保持上升态势,1995年超过了第二产业,到2010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了1/3,达34.6%。“十二五”期间,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会超过第一产业。与全国相比,宁夏的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全国,2000年比全国高7.6个百分点,2010年高于全国的幅度缩小为2.7个百分点,同时宁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二)沿黄城市带省会城市产业结构比较

黄河途经兰州、银川、呼和浩特、郑州和济南五个省会城市,本书分别选取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代表性省会城市银川、郑州和济南,对其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三个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总体变动趋势基本与前述全国和宁夏的变动趋势保持一致,但就其结构而言,也存在一些显着差异。

沿黄三大省会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有以下特点:

一是银川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高,但下降速度最快。1990年,银川市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7%,分别比郑州和济南高11.3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到2000年时基本降至与济南相同的水平。

二是郑州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高,1990年,至2010年期间均高于银川和济南,2010年其第二产业产值占比56.2%,比银川高6.1个百分点,比济南高14.3个百分点。银川市第二产业占比从较低起步,但持续上升,工业化进程仍落后于郑州和济南。

三是济南市第三产业占产值比重最高,而且呈稳步上升态势,显示其经济结构要优于银川和郑州。2010年,济南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52.6%,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黄河中上游城市郑州和银川。

四是银川市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2010年达到了51.9%,比郑州和济南高10个多百分点,郑州市和济南市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高于银川,并且保持在30%以上。

二、工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

本书选取沿黄上、中、下游地区的宁夏、内蒙古、山西和山东等省区进行比较分析。

(一)轻重工业结构比较分析

按照工业产品的用途,一般将工业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代表生活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具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轻工业生产投入的资本少、劳动力多、企业规模小、生产周期短,而重工业投入的资本多、劳动力少、企业规模大、生产周期长。从各国的发展历程来讲,一般都遵循轻工业规模占主导到重工业规模占主导的规律。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依据轻重工业的比例将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第四阶段,即“霍夫曼系数”小于1,生产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标志着进入重工业阶段。

2001~2010年,全国及沿黄四省区工业构成中,轻工业继续保持下降态势,但下降幅度已经普遍放缓。上述沿黄四省区的轻重工业比重仍存在显着的差异:山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工化水平显着高于全国,其中山西2010年达到了94.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2个百分点,继续重工化的空间已经很低,“十一五”期间重工业占比仅上升0.7个百分点;宁夏2010年重工业比重占83.6%,“十一五”期间上升2.1个百分点;山东和内蒙古的重工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10年山东省重工业占67.6%,内蒙古自治区重工业占比为71.0%。从“霍夫曼系数”来看,到2010年全国及沿黄四省区均小于0.5,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期间,宁夏的轻重工业结构处在较低层次上,“霍夫曼系数”下降幅度较小。

(二)主导行业发展状况比较

主导产业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在他看来,在任何阶段中,增长的势头能够得以保持,是因为少数主要增长部门即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主导部门不仅率先采用新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且其发展能够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主导部门通过回顾、前瞻、旁侧三种影响形式,带动其他部门发展。我国理论界根据主导产业理论思路,也研究出了一套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方法体系,一般来说区域主导产业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产品的需求市场广阔、生产率提高潜力大、与本区域产业关联度强、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有良好的盈利能力。

选择主导产业的指标体系同样可以适应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状况。本书选取工业增加值占比、总资产贡献率、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来分析判断过去10年间沿黄四省区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工业增加值占比可以反映一个行业在区域经济的比重,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就说明其产业规模相对扩大;总资产贡献率,主要反映一个行业的盈利情况,包括对地方财政收入、债务人和股东的贡献度,总资产贡献率越大,则其盈利能力越强,对财政收入、债务人和股东的贡献也越大;劳动生产率,可以反映一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越高说明人均产出也越高,一个行业的产能扩张能力也越强。

宁夏、内蒙古、山西和山东省的主导行业的增加值占比及变化情况、资产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此表可以综合地分析评价沿黄这四个省区主导行业的发展状况。通过综合分析此表,可以反映四省区产业结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产业结构更为单一,产业结构变动显着。我国现行将工业划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门类,这三个门类又细分为39个大类。在39个大类中占比超过3%的行业一般可称为主导行业,主导行业个数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或复杂程度。主导行业越少,则产业结构越单一。2010年,全国有14个行业占比超过了3%,而沿黄四省区中,山东的主导行业最多,有13个,非常接近全国的水平,而宁夏、内蒙古和山西占比超过3%的行业分别有8个、9个和7个,山西的产业结构最为单一。从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越单一的地区,结构变动越剧烈,宁夏和山西的产业结构变动幅度明显大于内蒙古和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