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19079800000044

第44章 金融促进沿黄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6)

(五)产业与金融协调性方面:协调互动发展的机制有待健全

相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沿黄城市带大部分省区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影响和制约着产业与金融间的协调互动发展,进而也影响和制约着这些省区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功能的发挥。尽管已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数量少,外资金融机构在部分省区仍是空白,证券公司和期货经纪公司发展缓慢,信托公司数量少,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不高,金融业务竞争力欠缺。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仍是主要的融资方式,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及短期融资券债务融资有限,融资方式不活跃。金融司法环境还不尽如人意,部分金融债券得不到保障,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时有发生,诚实守信还远未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缓慢。总的来看,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二、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产业升级政策建议

(一)完善金融体系,提高动员储蓄和投资转化能力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农发行必须调整以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为主体业务的定位,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采取差异化定位策略,信贷支持重点由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度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拓展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覆盖面。注重发挥开发性金融引领社会资金在产业、区域之间流动的先导职能,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孵化、拉动和引导作用,解决市场瓶颈领域的资金匮乏之需;发挥进出口银行的专业优势。宁夏要积极引入进出口银行,发挥进出口银行与国外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等优势,努力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各类“走出去”的政策和信息,引导和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全球化机遇,不断拓宽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是推进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地方性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拓展经营规模。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指导和协调,继续引入社会资本和境外战略投资者,建立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推动地方金融业的国际合作。抓住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机遇,统筹金融规划,支持区域中心城市金融商务区建设,转变主要依靠资产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地方性银行在促进地区经济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三是加快发展主要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业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小型社区类金融机构,形成竞争充分、服务优良、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加大对能源行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能源产业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性物质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能源产业,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战略重点。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富集区和主储区,也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中居于重要战略地位。

沿黄城市带金融体系应加快能源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能源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功能,加大对能源科技创新及高技术能源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能源产业由资源输出型向高载能型转化;充分运用金融杠杆,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促进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由“直线型模式”向“环状型模式”转化,即要支持和促进能源产业以依赖耗竭性资源为主导的直线型发展模式,逐步向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为主导、以克制和节约利用耗竭性资源为补充的多元化环状型发展模式转化,最终形成循环的永续发展模式。以国家级能源基地为信贷投放重点,大力支持煤炭、电力、煤化工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三)强化核心制造业水平,夯实产业结构升级基础

制造业是工业社会的主干和基石,制造业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潜力。但是,制造业的内涵不是指“代工化”的制造业,而是指在广泛工业领域有高技术水平的强大制造业,特别是那些具有基础性核心地位的装备制造业。近年来沿黄城市带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但以低水平加工型制造业为主,大部分企业产品陈旧、单一,拥有原创性技术较少,自主开发和重大装备的制造能力薄弱。因此,未来沿黄城市带制造业发展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中心。

沿黄城市带金融体系应紧紧围绕工业化战略,推动提升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化工、冶金、建材、医药、轻纺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利用民贸贴息优惠政策,扶持羊绒、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壮大。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做好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金融服务。完善保险服务体系,提供满足能源化工、新兴产业生产经营需求的保险产品,提升专业领域防灾防损咨询服务能力。

(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对整理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一般来讲,涉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四个门类。它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程度,已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业,着力壮大信息、科技服务业,全面提升金融、涉农服务业,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多领域开发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引导金融机构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服务企业个性化信贷需求特征,加快开发面向服务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鼓励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企业客户的电子银行业务,优化对现代服务企业的结算服务,提高其资金运转效率。引导金融机构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服务企业个性化信贷需求特征,建立符合服务业特点的内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加快开发面向服务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

(五)推动第二、三产业融合,拓宽产业结构升级空间

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的规律性要求。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中,二产与三产是互动的。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制造业和加工业的支撑,服务业不仅是为居民服务的,更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离开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失去了重要的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制造业和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提升有赖于服务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从对一些地区经济发展进行的分析中发现,工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层次提高不快与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太慢是同时存在的。目前,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在研究下一步发展战略时已经把第二、三产业作为整体来考虑,沿黄经济区应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加大对产业融合企业的支持,加快发展知识经济,努力实现增长方式从投资主导向知识主导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