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19079800000062

第62章 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内陆开放经济(1)

长期以来,受历史、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内陆省区特别是沿黄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发展内陆开放经济,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加快沿黄经济区发展步伐,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 沿黄城市带内陆开放经济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沿黄省区立足当地实际加快发展步伐。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沿黄各省区在发展内陆开放经济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但仍存在诸多制约内陆开放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开放程度不高、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等。

一、沿黄城市带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政策支持

(一)“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战略部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各方面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十一五”时期,国家加快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意见和配套政策,支持内陆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陆开放、提升延边开放”的开放新战略。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要按照“优化结构,保护自然,集约开发,协调开发,海陆统筹”的原则,至2020年,建成以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主要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同时,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从国家层面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其中,重点开发区域就包括“呼包鄂榆”、“中原经济区”、“兰州-西宁”、“关中-天水”、“宁夏沿黄经济区”等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区域。为保障规划的实施,国家将在财政、产业、投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加快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等区域发展,这为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国家支持沿黄省区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相关政策

1.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政策

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批复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的4大目标和需要完成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规划》提出要结合中部地区特点,从财税支持、金融投资、土地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体系。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精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

2.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

201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将内蒙古定位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允许内蒙古在一些领域先行先试,支持内蒙古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国家支持内蒙古设立新型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金融业务,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同时,加大对内蒙古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

3.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

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甘肃要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深化区域协作,全面推进向西开放,积极发展内陆开放经济,不断提升甘肃的对外开放水平。中央将在对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扶贫资金和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等方面加大对甘肃的支持力度,统筹考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国债转贷资金逐步改为贷款。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对推进甘肃发展内陆开放经济做出明确部署。

4.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

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宁夏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内陆开放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走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内陆开放经济新格局。中央将加大对宁南山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延长“三西”资金使用期限,在生态移民、节水灌溉和发展设施农业等方面给予支持。2011年3月,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沿黄城市带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实践探索

(一)黄河中上游地区

1.兰州-西宁经济区建设

兰州―西宁经济区。最早由农工党青海省委在2008年至2009年调研基础上提出,得到中共甘肃、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0年3月,农工党青海省委提交的《关于规划建设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建议》被列入国家发改委201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区发展。2011年3月,兰州―西宁经济区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上升为国家战略。

按照设想,兰西经济区的总体发展框架是“两圈、一轴、五辐射、五互动”,其中,“两圈”即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和西宁都市经济圈,“一轴”即从青海东部的西宁到甘肃中部的兰州的河湟谷地,“五辐射”和“五互动”是指对周边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宁夏和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的五条经济辐射带。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集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城市群“三位一体”的重点战略区域,争取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四极”,与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成为我国西部真正的新“西三角”。目前,甘、青两省正在制定《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规划》,并在构建兰西经济区的总体框架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甘肃省加快建设兰州-白银经济区。2009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并于2011年4月正式印发了《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兰白经济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所辖行政区域,直接辐射区包括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行政区域和武威市天祝县。该经济区定位为西部传统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我国扩大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根据规划,到2015年,兰白核心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3100亿元以上,占甘肃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60%;到2020年,兰白核心经济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整体布局方面,青海坚持“中心辐射、轴线发展、点状集聚”的空间开发格局,建设以兰州城区、白银城区和兰州新区为支撑的兰白经济区复合中心、形成纵贯全区的沿黄发展轴线,增强县城和重点镇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功能。在主要中心城市的定位方面,加快构建“一主两副、多极发展”的城镇体系,其中“一主”就是要强化兰州作为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两副”是指要加快兰州新区和白银城区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其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区域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此外,甘肃还于2011年8月印发了《甘肃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并探索设立兰白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各类开发区的建设步伐。预计到2015年,甘肃将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开发区8个,甘肃全省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8%,占全省预期值的22.5%左右。

青海加快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格局。2007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构想。2009年,青海制定了《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四区两带一线”指青海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各地区的战略定位如下: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将建成引领青海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经济区和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先导区;柴达木地区将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循环经济试验区;环青海湖地区将建成全省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三江源地区将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两带一线”地区将以兰青-青藏铁路为主轴,以轴线上的主要城镇为支撑点,推进全市城市化进程,成为全省主要的经济、人口集聚区。

2.宁夏加快建设沿黄经济区

宁夏沿黄经济区包括银川、吴忠、石嘴山、中卫4个地级市和中宁、灵武、青铜峡、贺兰、永宁、平罗等10个县(市),占宁夏国土面积的43%、全区人口的61%、9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和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将该经济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预计到2020年,宁夏沿黄经济区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将占到宁夏全区的95%。届时,整个宁夏沿黄经济区集聚人口将达到50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72%。

2005年12月,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二次全委会首次提出建设以银川为龙头的沿黄城市带,推动全区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构想。此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组织制定了《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发展的实施方案(2009~2012)》、《沿黄城市带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等,使这一战略构想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2010年12月,国家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列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2011年3月,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与六盘山区扶贫开发攻坚一起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至此,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宁夏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宁夏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提出宁夏要深化国内外区域性合作,打造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平台、国内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平台。加快培育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努力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增强对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支撑力。要积极推进“向西”宽领域开放,大力发展伊斯兰金融体系,扩大和加强中阿文化交流,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内陆开放创造更大空间。

201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宁夏分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外汇管理支持自治区建立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指导意见》、《宁夏内陆开放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金融支持宁夏“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从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金融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