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生学风实录——自然情境下的互动与归纳
19079900000001

第1章 引言(1)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手段及其面临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大学精神元素和高等教育状态表征的学风,已成为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前教育部部长周济2009年3月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站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要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事关维护学校声誉,确保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局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实。2010年教育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必须把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来源,肩负着提升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学风建设也逐渐成为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研究生学风建设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生源质量的差异化,研究生学风建设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一些问题。研究生中学术浮躁、学术功利及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研究生追求个人实际利益,缺乏远大理想,学习动力不足,在学术科研的态度上缺乏进取精神;个别教师也存在教书育人意识薄弱、缺乏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执教精神的现象。这些问题的滋长,侵蚀着科学与学术的肌体,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对学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学风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术行为的综合反映。学风问题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从高校来讲,学风问题影响其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从学生来讲,学风问题影响其自身的学习乃至今后的成长与进步。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到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黄金时期。学生如果没有崇高的学习目的,以及在这种目的推动下产生的学习主动性、求知欲和刻苦学习的意志,即学习的良好风格,不仅难以成为优秀的人才,而且连顺利完成学业都会困难。学风建设既是学校育才的需要,也是学生成才的需要。所以,本书选择研究生学风现状作为研究重点,其目的在于厘清学校研究生学风现状,从更加关注“人”的视角探讨学风建设,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高校的学风状况,如何正确选择学风建设的思路和实践路径作了研究和讨论。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十一五”收关期间,很多高校都在深化教育改革,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根据自身条件向新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进程中,研究生学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1.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优良的学风可以调动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外部驱动力转化为研究生自身创新的能量,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其教育模式、方法和内容都应进行科学化的设计,注重切实加强研究生的学风建设。

2.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是实现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优良学风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推动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条件。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是促进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形成的需要,是学校学术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高校在处于校际竞争中有利地位的基础。

3.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是社会发展和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建设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氛围,研究生是直接的营造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对研究生的学业起导向作用,而且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才能够在顺利完成学业、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4.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是维护学术诚信环境的需要

高校不仅是教学、科研中心,也日益成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研究生学风不仅是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社会学术文化的重要因素。建设优良的研究生学风,不仅可以净化校园空气,凝聚学术动力,还会作为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社会学术诚信环境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1.3已有的研究及理论基础

1.3.1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研究生学风的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内一个较新的课题,涉及思想政治学、认知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1999年至2010年公开发表的篇名含“学风建设”的文献5061篇,篇名含“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文献仅有94篇。综合考察学风建设的相关问题,许多学者、专家已经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多数是专注于学风建设的定性研究。而针对研究生的学风问题及学风建设工作,也基本上集中在定性分析层面,定量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1.关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内容

崔庆波认为学风建设是学校的各项工作之本。学风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它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创造品牌、树立形象、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唐华生认为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优良的学风能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体现高校的办学品位,展示高校师生的道德风貌,是一所高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崔庆波认为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学风能够在学校形成一种催人向上、奋发有为的氛围;而坏的风气,则可能使校园歪风邪气横行,若不及时引导、调节,就可能给整个学校带来危害,为学校的和谐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切实加强学风建设,端正学生的求学目标和态度,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关于研究生学风建设的现状成因分析

(1)扩招政策为研究生不良学风埋下伏笔

吴雪玲指出,为了舒缓当前就业的压力,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国家出台了关于研究生扩招的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专业考试的门槛。再者,扩招了,研究生的人数多了,导师的任务也重了,以前是一个导师带几个研究生,现在是几倍的人数,于是缺乏责任心的导师采用“放羊式”的培养方法,对研究生的学习听之任之。“良师型”的导师采用“连抱带拖”的方法,为研究生保驾护航,使研究生能“顺利”拿到学位。这种扩招政策下所造成的“宽进宽出”现象,导致了研究生不良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