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生学风实录——自然情境下的互动与归纳
19079900000013

第13章 走向成功之路——学风优良案例分析(9)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促使其不断上进的动力。因为家是农村的,自小生活就比较艰难,家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从小父亲就告诉他:“你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学习,才能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生活,家里没什么关系,而且我也不喜欢和有权有势的人搞关系,你不要期望什么时候我去求着人给你找关系办事,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你好好上学,需要钱家里会全力支持的,只要你有能力往上考,即使砸锅卖铁也会支持你的。”父亲的教诲在他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其求学的过程中,家庭给了他最大可能的支持。没学费的时候,家里就去卖粮食,父亲没日没夜地出去打工,祖母九十多岁了还在地里干农活。家里父母好多年没有添置过新衣服,家人的豁达和无条件支持使其心中充满了温暖,也使他拥有了乐观平和的心态,尽管生活艰辛,一路坎坷,但他的内心却拥有巨大的力量,唯有努力学习,才能回报父母的恩情。此外,2008年其父亲一年之中遭遇到了三次交通事故,且肇事者均逃逸,所有费用均由王同学家庭自身负担。并且当时由于费用不足,他父亲没有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身体的复原受到很大影响,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从事体力劳动。父亲是其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非常大,同年其姐姐和其祖母亦曾因病住院,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这些都使得这名同学更深切地意识到自身责任的艰巨,自己是家人最大的希望和骄傲,只有不断努力,自身获得较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帮助家人,让父母晚年过得更幸福。

2.师友的影响

师友的帮助也是其动力的源泉。在其求学的过程中,每个阶段上都有很多老师鼓励他、肯定他、帮助他,给他信心,让其相信只要好好努力,未来一定能够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特别是导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经常告诫他不要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要明确自己求学的目标,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不要像有些同学那样混文凭,要认真做人,踏实做事,苦读书,对问题有比较细致的了解之前不要随意乱写,不负责任最终欺骗的是自己,自己选择了道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导师非常敬业,做学问一丝不苟,治学非常严谨,节假日经常加班,在学术上的造诣也很高,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他心中一直将导师视为慈父,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像导师那样的人。

也有很多朋友非常关心他,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给他鼓劲,给他力量,鼓励其在学术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有的事情对朋友来说可能是非常自然的,但对他而言却是非常感动的。不止一个朋友对他说,自己现在经济比较宽裕,如果缺钱可以先借给他,这些都使他感觉到整个世界非常美好,心中充满阳光,感觉只有好好努力,才能报答那么多关心他的人。

3.学校环境的影响

环境育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学校的学术氛围从整体上说还是非常浓厚的,学校每年都举行“慧光杯”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学院每年也举行“惠风”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也积极鼓励研究生走出校园,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这些都使得他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特别是学校举行的院士校园行活动,使他有机会近距离走近那些在学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大师,聆听他们的所思所想,特别是在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感悟对他的启迪是很大的。

4.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的影响

学术本身的吸引力是其努力前行的内在动力。他喜欢读书,读书是他最喜欢的生存方式,当他能够沉潜下来读书、思考的时候,会感到心灵的安宁和生命的充实。在他看来,能够安静地看书是一种福气。在看书的过程之中能够不断超越个体的局限性,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这个世界,获得通达透彻的理解,就能够更加理性地接受这个世界,更加包容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在努力研读过程中豁然开朗的感觉、柳暗花明的惊喜,理智的成长是对努力的最大报酬。他希望过一种纯学术的生活,希望能够做一个文化的传道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并实现个人的价值。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犹如一盏明灯,始终指引着他努力前行、不倦不悔。

建议

1.加大招生宣传,改革复试方式,选拔优质生源

不断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较差的生源直接影响了培养的质量,也成为制约学风建设的瓶颈。因此,首要任务是一方面下大力气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招生宣传,尽可能地吸引优质生源,不断改进复试方式,加大复试比重,初试成绩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真正选拔出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质生源,从入口上把好关。

2.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学科建设

培养方案也应进一步完善,将研究生必须参与不少于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写入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从而从根源上改变目前实践环节薄弱,所开课程和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研究生认为所学的某些知识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帮助,从而厌学或混日子的现状,使课程设置和就业真正实现有机的对接。

3.完善学习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导师责任

进一步改进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价体系,从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综合考虑,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使其切实发挥激励的功能,并通过设置评选学术十杰,学术之星及相关奖学金等,从制度上切实保证有利于学风建设,有利于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学术道德问题,一方面要注重事前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在制度上给予跟进。此外,应进一步强化导师对于研究生学风问题的责任,通过言传身教、经常性的交流与督导,去感染、影响研究生。

3.10在关爱的阳光下共同成长

引言

高同学,女,1985年生,语言与传播学院20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一年来,她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不仅弥补了自身左耳失聪的生理缺陷,学习成绩甚至比听力正常的学生还要优秀,在担任学院重要学生干部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撰写的论文在学院学术文化节上获得了一等奖,本人也被评为我校第二届“自强之星”。

背景资料

高同学来自西部农村地区,父母都是农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她在小学时期就查出左耳失聪,但是她没有向现实屈服,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下克服重重障碍,刻苦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大学期间,该生表现优异,成绩突出,于2009年9月由外校保送至某校语言与传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访谈过程

高同学来自西部农村地区,主修英语专业。对于一个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而她除了刻苦学习,还积极参加各种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她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校期间,她在担任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办公室助理,协助老师接待来访我校的海外专家和交流学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接待奥克兰大学师生期间,考虑到学生们没有能与家人联系的通讯方法,她便为他们买来可以拨打国际长途的电话卡,并将使用方法用英文详细地写了下来。

她待人热情大方,真诚友善。作为班级的党支部书记,她处处为同学考虑。

甲型流感来袭时,她会天天询问每位同学的身体状况,提醒大家防范流感的各种措施。班里有同学发烧,她会主动陪他们去医院就诊。班内有同学因为高烧被隔离,她天天送饭,风雨无阻。在她的带领下,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最终赢得北京市“先锋团支部”荣誉称号。在工作中,她还特别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

作为学校精英训练营的学员,她积极为小组校内外实践活动献计献策。时值“两会”召开期间,她想到深入外来务工人员的日常生活,体会他们的艰辛与不易,为总理收集了来自底层人民的民声民意,并撰写给总理的一封信,寄给总理,为社会和谐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的创意受到了全体小组成员的赞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意义深远。

在生活上,高同学一贯勤俭节约。她从不和别人攀比吃穿,反而常常提醒身边的同学,应该把资源节约下来,用到国家更需要的地方。她亲手制作了节水宣传牌贴在水房里,还在学术活动室电源开关处张贴了随手关灯的告示。她自己省吃俭用,却在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一个向灾区伸出援手,捐出了平时积攒的200元钱,感动了身边的同学,也鼓舞了班里更多人关注灾区情况,救助灾区同胞。

成因分析

高同学能够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有如此突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高同学有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她没有因为现实生活的残酷而自暴自弃或者愤世嫉俗,反而努力去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给自己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希望。她的乐观向上是她克服重重障碍的根本原因。与很多身体健康但心理不够阳光的学生相比,她总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因此她不但获得了更多快乐,还收获了生活对她的馈赠。

其次,高同学重视细节,处事严谨认真。正是意识到了“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她才能从最细微处出发待人接物、开展工作。她的细心不仅使同学们感到温暖,在班级里逐渐形成一种互相关爱的风气,还把工作中的失误概率降低到了最低,使自己成为老师可靠的助手。可以说重视细节是该同学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最重要的因素。

最后,高同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沉重的家庭负担和从小担任班级干部的经历使她具备了很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正是这些,让她在工作中能够“想同学之所想”,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同学,更好地开展工作,并且赢得班级内同学们的信任和尊重。在同学中间树立威信是每个学生干部最首要的任务,而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无疑也是她树立威信的根本保证。

建议

对待高同学这样表现优秀的学生,我们应当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将其典型事迹进行宣传,鼓励更多学生向她学习,以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继续鼓励表现优异的学生。

第一,在奖学金和评优评先等方面体现对该生良好表现的肯定。虽然我们不鼓励学生从功利的目的出发刻意追求良好表现,但是用奖学金和荣誉等方式对先进个人进行激励也是必要的,这会在全体学生中间形成一种积极向先进学习的风潮,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种最直接的鼓励方式。

第二,在全院范围内召开高同学先进事迹报告会。以这样的形式对优秀个人进行宣传,在鼓舞她发扬优秀品质的同时,使更多人了解她的典型事迹,对广大同学进行教育,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家在感动之余树立向先进学习的决心。

第三,以开展学习高同学先进事迹活动为契机,在学校范围内或与周边社区基层组织进行座谈会。将她的事迹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宣传的同时,也了解其他学院或社区基层组织中的先进事迹,从而对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家了解到更多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阳光。

第四,联系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结合该同学事迹,向大家展示健康的心理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重视心理健康的观念。

3.11绽放绚烂多彩的人生之花

引言

想不被社会淘汰,每个人无时无刻都要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有人主动,有人被动。研究生的学风,反映在很多方面,涵盖了成绩、态度、就业去向等等,本案例通过访谈的形式,挖掘两名学风典型又算得上普通的学生背后的故事,看他们的人生之花开得如何绚烂多彩。

背景资料一

丁同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男,198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担任某高校软件学院硕士0901班学习委员。来自辽宁省葫芦岛市,母亲已退休,父亲下岗经商,家庭条件较好。本科就读于东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阶段获得过一次二等奖学金,三次三等奖学金,获得东北大学软件学院优秀学生称号。

丁同学基本上每天是这样度过的:7点起床,洗漱,吃饭,上课。上午在课堂度过,中午吃过饭之后要是下午有课就不回寝室,找个自习室(经常是一个靠窗户的位置)晒太阳睡觉,醒后直接上课。他感觉学院开设的这些课程都很有帮助,而且对自己技术的提高很大,所以选择的课程较多,基本上能选的课程都选了,共46个学分。在课堂上,丁同学从来都是坐在第一排的位置。每天上课之后,他会回寝室写作业,或者是在自习室用计算机写项目作业。他晚上自习回来喜欢看看英语,背背雅思。偶尔上优酷网看名人演讲,常以听名人演讲给自己以学习动力。他说,当没有学习动力的时候,前途迷茫的时候,听听这类演讲对于信心的提升特别有帮助。晚上睡觉之前会和寝室同学聊聊前途的问题,放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