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141

第141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6)

1.研究教材,构架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师授课,就其具体任务来说,针对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每门课程都有多种版本的教材,每本教材都有其特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性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教材,选择出一套内容体系和结构相对合理,而且能反映出学科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理想教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过程。教材确定之后,并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授课,教师应该树立讲授一门课程而非讲授某一本教材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有了教材,还需要授课教师结合其他参考资料,认真研究、认真梳理、认真提取,构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对比、综合、引证,这是研究性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虽然选择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作为教材,但考虑到教材本身的局限性,我们结合了国内外多种教材的内容,精选中英文期刊的文章,研究热点项目、相关网站等作为其他参考资料,构建相对合理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体系。这样做,事实上是把教材仅仅看作一本参考书。

学生要掌握课程内容,必须在课堂外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参考资料。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2.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研究和探索教学方法。

(1)巧设“引言”,调动探索兴趣

学生往往容易对原理性的课程提不起多大的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引入概念、讲述原理时就要十分注意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精心巧设“引言”,能起到常中出奇的功效,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上课开始时就带领学生自觉进入探索新知识、领悟新道理的情境中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温度传感器之前,首先提问:“现在的智能楼宇都有控制中心,在中心的计算机终端上能实时显示楼内各个房间的温度,这是如何实现的?宾馆的自动门又是如何工作的?”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接触过的,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讨论激烈,并有很多同学说到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的红外温度传感器,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讲课的内容。

(2)增加案例,培养工程意识

目前工科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工程意识弱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案例,案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活的中应用实例,如传感器在电子炉灶、自动电饭锅、照相机、录像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中的应用,这种案例贴近生活,学生容易理解,也有益于提高兴趣;另一种是科研实例,通过讲述教师在科研项目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使其了解解决方案,建立工程意识,将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3)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开放式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网络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可在网上提出问题,教师回答;学生也可以将一些问题的方案发布到网上,教师给予点评;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及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根据研究性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对实验教学的内容体系、实验过程、实验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实验教学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研究制订实验了教学大纲。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调整,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更新,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我们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课分为3种类型:一是验证型实验。

这部分实验内容,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基本原理,这些验证型的实验内容以验证知识、帮助理解课程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为主。二是提高综合性实验。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过渡,将有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既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又有助于学生判断、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这些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能系统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综合单元操作,为研究设计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研究设计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难度较大,一般安排在课程的最后一段时间来做,此时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已基本结束,并已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这种研究设计过程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又是自己进一步学习的过程。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和确定有效测定数据的方法,绘制电路图,编制软件,进入实验室之前提交方案报告,教师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4.完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成绩评定中采用了多元化的构成方式,将各种形式的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课程总成绩。

5.注重“情感效应”,加强师生沟通

在教学中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通道”。现代市场经济,讲求沟通与联系。教师与学生也应建立沟通与联系的桥梁——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在知识的广度、深度方面让学生信服,在品德、作风、生活习惯诸方面也应该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和爱护,与学生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在此基础上赢得学生信任。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教师,更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有了思想问题,也愿意向教师坦言,这就为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找到结合点,创造了良好条件。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纪律松懈、不来上课、思想也较散漫,如果单纯靠辅导员作思想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但如果任课教师给予其关心,在学习上对其加以特别指导,经常给予其鼓励和信任,是可以帮助他们一点一点树立自信,提高学习成绩的,这点笔者深有体会。

三、研究性教学实施评价

(1)教师自我评价: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感觉到备课压力增大了,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设计,要抓住课堂、实践、课外、评价几个主要环节。采用研究性教学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采用这种方式的教学后使得一些能力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

(2)学生评价:学生的首先反应是课后任务要比以前重了,除了要完成作业之外,还要上网查资料,设计方案,写论文,但是一学期下来感觉收获很大。特别是完成的设计性实验,让他们感觉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会了用以往学习的知识综合解决具体问题。

四、结束语

自教育部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思想后,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各个高校和教师都在研究的课题,笔者也是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当然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智运.论高校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学习的关系.中国大学教学.2006(2).

[2]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辽宁教育研究.2005(6).

[3]卢德馨.大学物理学研究型教学.物理与工程,2004(1).

关于研究性教学实施模式的思考

李卫东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

摘要:本文在分析研究性教学的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模式,认为研究性教学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考核等多环节同步进行。通过“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研究性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创新能力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来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改革大学高等教育教学、培养高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性教学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而提出的,它反映了现代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此,作者结合自身从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体会,对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模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征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

研究性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概括起来,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问题导向性。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设计特定情境下的问题,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通过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资料收集、思路整理和方案寻求等活动,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二,应用性。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注意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生只有亲自动手、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才能解决问题。可以说,研究性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体验性。研究性教学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而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的基础上,架构所学课程的知识体系。

第四,主体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提倡学生的广泛参与,让每个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动笔,亲自体验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和分析、综合等认知过程,使学生掌握调查、观察、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享受探索知识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第五,过程性。研究性教学是面向过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与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实施模式的思考

实施研究性教学,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考核等多环节同步进行,同时辅以多元化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应有不同的方式。本文以“应用统计学”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在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方面,要树立“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理念,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授学生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该知识点的发现过程等内容。研究性教学与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同,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一种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首先要进行思想动员,让学生明确研究性教学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使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调动者。针对“应用统计学”课程方法多、公式多的特点,本文作者不仅只是讲授知识,而且还会把其发现过程及来龙去脉给学生讲清楚。

在教学方式上,对于不同类别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知识点和原理的教学,辅之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期让学生最大可能地获得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