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159

第159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24)

(二)行为主义理论在“自动控制原理”课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性较强,学起来较抽象和枯燥。行为主义认为,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采用直观、形象的讲解方式,给学生以恰当的刺激,并对学生的反应作恰当的评价和鼓励,从而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良性循环。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刺激有多种,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课件可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给学生以良好的信息激励;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互也是有益的刺激之一。其中,解决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教学之间的协调问题至关重要。多媒体课件以其信息量大、直观生动而备受好评,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做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自动控制原理”课中,频域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Nyquist 稳定判据,该内容较抽象,但深入理解其内容又很重要,用多媒体讲授速度较快,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适合用板书推导定理,而用课件展示定理的应用。

除此之外,课堂上的提问、设问、课堂练习对学生均是有益的刺激。例如,在课前采用提问方式让学生进行前面内容的复习,在课堂讲授中采用设问启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采用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另外,还可采用测验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及时复习。

在课堂外,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激励包括课后作业、思考题、小组讨论题等多种形式,结合多媒体网络中的习题库、网络答疑等形式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合理评价,通过恰当的评价和鼓励,使学生对于知识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认知主义理论在“自动控制原理”课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学习“自动控制原理”需要信号与系统、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等课程的先修基础知识。

认知主义认为,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做到承前启后,使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的时域分析法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在“信号与系统”课中已有所涉及,但在“信号与系统”课中强调信号对于系统的作用,而在“自动控制原理”课中则强调系统的性能,方法类似但目标不同,把握住这一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知识点,而且容易与原有知识联系,使学生不会有陌生感,从而掌握起来更容易。

除了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外,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心理也要做较深入的分析。在“采样系统分析”一章中,以Z 变换作为主要的工具,而Z 变换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在“信号与系统”课中已经学习过,但由于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其意义,因此,在“自动控制原理”课中需简要但明确地指出其对于采样系统分析的重要意义并对主要内容进行复习,同时辅以习题的讲解,这样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易于接受新知识,启发其自主寻找其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四)建构主义理论在“自动控制原理”课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当前,高等教育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输者,而应是启发者;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而应借助于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有着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形式上看不能过于花哨,但也不可过于单一,直接复制教材的做法是最受学生非议的一种,但过多的图片、视频、动画又使课堂的教学缺乏应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也是比较忌讳的一种。正确的方法是尽量简洁且直观。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发现式学习及合作式学习的应用,强调自主学习。如在“系统校正”一章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校正前系统的Matlab 波特图绘制及性能分析,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应加入怎样的校正环节,进行加入前后的性能比较并判断是否合适,教学效果较好。另外,在“二阶系统的性能改善”一节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Matlab 作业进行协作学习,如按两种改善方式:加入比例微分环节及加入速度反馈环节,将学生分为两组,通过理论分析及利用Matlab 绘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比较两种方式的优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仅使学生对该内容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外,也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如笔者设计的Matlab 仿真软件,通过该软件既可以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性能的分析,加深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另外,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如网上答疑、习题库等,也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实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三、小结

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基础,指导着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可分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3种。3种理论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在当前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将3种理论有机结合,并辅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对于教学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瑛,张健.CAI 用于《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25(2):66-67.

[2]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3]孙华英.现代教育理论与多媒体CAI 课件的教学设计[J].滨州师专学报,2003,19(2):77-79.

[4]林筑英.多媒体教学应用原理与开发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周谦.学习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提高“通信原理实验”的教学质量

王根英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00044)

摘要:本文论述了“通信原理实验”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等内容,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提高通信原理的教学质量做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通信原理实验 创造性思维 实验质量

在3年的“通信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质量、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具体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大纲是提高实验质量的基础

根据通信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进行研究,制定了“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大纲,设计出了实验内容。本实验总学时定为16个学时,共计7个实验,主要安排了脉冲编码调制基本理论、基带信号的编码与译码、帧同步系统、数字调制与解调和差错控制编码等内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验内容的安排,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强调在实验过程中,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角度出发,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大纲的制定,充分考虑了要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深入思考这一主题,以提高实验质量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开发能力为出发点,加大实验过程占总分的比例,根据学生在全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给出50%的分值,为使学生加大对实验过程的投入奠定了基础。

二、做好调研工作,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是提高实验质量的关键

实验教学与普通教学不同,实验课要正常进行,首先要具备实验设备。实验设备所具有的功能,对实验内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选择的实验设备不当,提高实验质量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对多个厂家的设备进行了调研,对不同厂家的设备所能完成的实验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比较,除了对设备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分析外,还对其能完成的各个具体实验逐步进行了认真分析,利用厂家提供的样机,进行了逐项测试,从而确定设备功能是否符合大纲的要求。通过对实验设备的测试,分析设备所提供的各项功能是否符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给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除此之外,还对实验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给出了正确的评价。

三、做好教材的组织与编写工作,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

实验设备的各厂家一般有自己的说明书,有些厂家的说明书很简单,有些厂家的说明书又过于烦琐,一般很难直接作为教材使用。另外,直接从厂家购买说明书,成本也很高,学生对此难以承受。我们根据实验设备和资料,以及在实验过程掌握的数据,编写了适合本实验大纲的教材,教材的编写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每个实验都安排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需要考虑的问题,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为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做好知识点的准备。实验步骤的设计,既考虑说明清晰,又考虑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出思考题。在每个实验结束后,除要求写出实验报告外,还安排了不同数量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题。我们对教材的全部内容进行了认真组织,使各实验内容论述精炼,不仅提高了教材质量,还降低了教材的成本,使教材的价格易被学生接受,为完成好实验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做好实验内容安排,布置合适的思考题,是提高实验质量的中心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整体与个别、广度与深度等各方面的因素,既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总体实验水平,又要注意各实验项目的深层次开发。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必做内容,又有选做项目。在实验步骤中,根据需要布置一定的思考题,针对测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在CMI 码型变换实验中,进行接收信号同步问题的分析时,对误码检测输出脉冲与发端加错脉冲进行比较,有时两者相同,有时两者不同。也就是说,有时加错以后,在收端对其错误检测不出来,所以设计出了思考题:“在什么情况下收端误码不能被检测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认真进行各种实验情况的测试,才能真正搞清该问题并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五、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是提高实验质量的保证

要想提高实验质量,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应该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快速排除故障的能力,对实验内容要了如指掌。在实验开始之前,要对实验的全部内容进行分析,对每一种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只有指导教师对实验内容一清二楚,才可能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否则,提高实验质量无从谈起。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具有快速排除故障的能力,如果排除一个故障占用的时间太长,则实验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然而,快速排除故障,并非很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积累和经验。因此,提高实验指导教师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实验质量的保证。

六、启发性教学过程,开发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实验质量的根本

实验过程不应是机械地按步骤完成,实验过程应该充分体现启发性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当遇到某种测试波形和现象时,应向同学提出,以引起对该现象的重视,给进一步深入分析打下伏笔。当实验进行到适当进度时,对该波形和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码型变换实验中,对单极性和双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提高“通信原理实验”的教学质量性码提取定时进行了测试,我们对单极性和双极性信号提取定时分量进行了分析,定时提取输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滤波器输出,一种是从锁相环的VCO 输出,两种输出的定时分量是否可用,由于测试波形的复杂性,仅利用文字不太容易说明。应该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考虑,待波形测试完成后,结合观测的波形来说明结论,从而使学生对测试的波形和得到的结论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测试波形和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验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