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172

第172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37)

(二)以作业为媒介加强自学力度

学生在毕业后的漫长的工作生涯中是否能够保持足够的继续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大学阶段决定的,大学阶段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为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而努力。但是,学习仅仅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用于一门课程的扩展学习,没有及时的监督考核的自学也会止于教师的口头要求。因此,笔者认为适当的作业能够承担起复习与拓展学习的双重任务,消化无法在课堂上全面介绍的应用内容。如在运输规划中,讲解的是极小值型的问题的求解方法——表上作业法,但在作业中可以布置一道利润最大化的产品销售问题,通过作业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表上作业法不仅仅适用于表面意义上的运输问题,也适用于具有运输问题的模型结构的其他问题。

在作业中有意识地选择不同应用领域的问题,既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够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不同的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引入教学专题或案例研究环节

在教学环节中引入教学专题或案例研究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够促进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但是由于“管理运筹学”课程开课的时候,学生很多专业课还没有学习,学生自身的经验也比较缺乏,对背景较为复杂的案例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因此,在案例或专题研究中,应将问题的分析边界给定,学生能够在给定的情境下系统地运用所学过的34个知识点即可,而不应执着于所使用案例是否具有全面的背景资料。具体教学中可以选择23个不同的案例或专题,学生则划分为35人的小组,每个专题可以由23组同学分别完成,并在课堂上集中汇报和讨论。这样,不同的案例或专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一专题或案例的不同分析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教师在总结的时候可以给出预先没有设定的其他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思考。借助于案例或专题的研究也能够让学生至少掌握规划类问题的一种软件求解方法。

四、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在“管理运筹学”课堂中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不是科学研究

本科教学的重点仍在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在“管理运筹学”课程中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的目的不是研究实际问题或理论创新,而是创造环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系统思维,帮助学生将管理运筹学的各个知识点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并能够有意识地将所学习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不需要学生得出具有创新性的、有价值的理论或结论。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管理运筹学的决策支持地位

人们普遍认为量化方法对数据的要求太严格,很多实际问题无法量化,即使量化了也存在误差,进而觉得管理运筹学是一门曲高和寡的学科,在实践中很难应用。学生恰恰是未来的实际工作者,他们对管理运筹学的作用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这门学科在未来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一些管理运筹学成功应用的案例,并结合专题研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管理运筹学的决策支持地位,理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管理运筹学模型的意义,正视模型得出的最优解与最终的实施方案的差距,从而促进管理运筹学在实践领域的更广泛和正确的应用。

3.注重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掌握

首先,管理运筹学是一个多分支多应用领域的学科,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将管理运筹学的所有内容都介绍完,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其次,管理运筹学的各个分支跨越度很大,基本都有着自成体系的概念、理论和应用领域。因此,各分支的共同点才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需要在学生的意识中强化的重点,这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管理运筹学方法论,包括用系统的观点研究问题、用数学模型描述问题、以整体最优评价方案、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思路等。

4.强化学生的口头复述

基本概念、理论是支撑起一门学科的基础,但是学生往往陷于具体的方法、计算,而忽略了概念、理论及其逻辑关系,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一个一个的点,而没有形成知识链条或网络,难于实现知识的迁移。对此,笔者的一个深切体会是,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即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基本概念或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思路,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地形成记忆,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问题求解思路的分析和复述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印象,对同类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结论

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改变教学方式,将预习和反问、设问等启发式教学方式相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营造研究性学习环境,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杰,李学伟.管理运筹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斯科特·普劳斯.决策与判断[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刘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J].师道,2006.

如何上好“公司财务案例”这门课

周绍妮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

摘要:在案例教学引入管理学之后,公司财务案例的教学也已开展起来。囿于国内相关经验的缺乏和案例获取的困难,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本文通过自己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将课程建设存在的难点归纳为合理选择案例、教师正确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三方面,并提出国际国内案例相结合、注意案例时效性、教师准确定位及科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等建议,期望对该课程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公司财务 案例教学 难点 解决方案

引言

1921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管理案例教学方法,自此以来,案例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效果在西方国家备受青睐,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目前已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如临床医学、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学科等得到应用,近期已经开始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以运用。

那么,在财务管理领域是否需要应用案例教学,课程设置上采取什么模式,授课时有哪些困难及应该如何解决?本文通过本人三年的授课经历,将自己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期望对该课程的建设能尽微薄之力。

一、本科生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等9种管理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对各国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这9种教学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居第二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居第四位。欧洲议会商业教育会议对不同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有关能力的作用的评价显示,案例分析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想像能力、分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特别有效,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决策能力方面比较有效。

财务管理是以企业资金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它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利用会计信息和数学工具对企业经营过程中货币资源的取得和分配进行研究,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决策提供依据。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提升其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在本科生财务管理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意义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助于课程内容的彻底掌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超过90%的学生反映该课程概念模糊、抽象,内容繁杂,计算难度大,整体内容理解起来难度大,且掌握得不牢固。在教学中,如果引入与人们生活贴近的案例进行诠释,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有助于本科生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目前,本科生基本上都是从高中通过高考直接进入高校,没有经过社会实践,无论对工作整体还是专业性工作其认识都极为肤浅。

而绝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要直接进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如果在学校不能通过案例教学进行相关的专业训练,将出现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既不利于学生就业,也会延长学生工作后的迷茫期。可以说,通过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实现该专业学生和用工单位的双赢。

(3)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采取学生分组分析案例并进行课堂陈述的组织方式,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准备案例,可以加强学生的分工与协作能力;案例陈述过程及其后应对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质疑,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本科生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模式及其分析

(一)财务管理案例的分类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被认为是案例教学法最早的雏形。

王庆成教授对财务管理案例的分类提出了以下三个标准。

(1)按案例的功能,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描述性案例通常是把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可以了解企业情况,掌握管理理论,积累实际资料,丰富专业知识。这是一种示范性的业务实例。它本身就给学生以具体的管理知识,而不要求学生作出答案,通常用于课堂讲授。分析性案例是指在描述过程中既记叙情况,又隐含一定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把这些问题发掘出来,并指出问题的性质,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案例用于案例讨论。

(2)按案例的范围,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专题性案例是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某一问题编成的案例,如企业资金筹集决策案例、长期投资决策案例、目标利润制定案例等。综合性案例是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中某几个有关联的问题或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性问题综合编成的案例。如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案例、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案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案例等。

(3)按所用的分析方法,分为定性分析案例、定量分析案例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案例。单纯的定量案例与作业题相似,往往不能体现管理案例所应有的特征和功能。但是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又离不开财务数据,完全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是很罕见的。因此畅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案例。

(二)案例教学的模式

开展案例教学,一般有以下三种教学模式:一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财务管理的理论教学中贯穿案例教学,即结合课程每章节的具体内容将案例穿插于其中讲授;二是以案例教学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理论;三是在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案例课程,通过案例讨论,着重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三)案例教学模式的选择

以上三种案例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在教学中如何融合三种模式的优势,尽量规避其缺陷,是很重要的。

目前,我校对财务管理系列课程的设置可以说是对最后一种模式的完善: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所有学生开设财务管理一平台课,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案例形式侧重于定量分析案例,使得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增设财务管理二专业课,深入介绍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将原来的基础内容加以拓展,其中案例形式侧重于描述性案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再开设公司财务案例专业课,主要运用分析式案例,侧重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案例。

在以上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都非常重要,而公司财务案例课程承担着该专业课程的归纳和就业前培训的双重角色,其授课效果如何更具重要意义。

三、公司财务案例授课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要真正为本科生上好公司财务案例这门课,需要接受很多方面的挑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合理选择案例是基础,教师正确引导是关键,学生真正实现学有所得是课程的目标。如何迎接以上挑战?以下是本人在该课程授课过程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