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02

第2章 综合()(1)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王永生

(北京交通大学,100044)

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了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提出了北京交通大学“质量工程”建设的三个层面的规划设计和部署,围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核心,详细介绍了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质量工程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培养体系

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高教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也为我校和谐发展,增强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速向研究型大学迈进提供了新的契机。学校高度重视“质量工程”的建设,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深刻理解教育部“质量工程”的精神和实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系统的方法全面规划设计,认真研究部署,通过项目管理推进重点与难点,以全面实施学校“质量工程”为载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深刻理解“质量工程”内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性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地,担负着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使命。教育部实施的“质量工程”,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要培养大批优秀创新人才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人才培养的各个关键结点,提出了六大方面的建设任务,其实质是通过质量工程各类项目的研究和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根本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给高校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历史赋予高校的新的使命。同时,与北京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行业特别是轨道交通业,其建设规模之大、建设标准之高、投资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相应地对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型人才要求也是相当迫切的,这种科技重大战略需求也为我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校作为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应该重塑人才培养质量观,瞄准“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及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具备思维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及具有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等创新型人才观对人才标准的核心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我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和相关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传统和潜在的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全面规划设计,科学系统地部署学校“质量工程”

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明确“质量工程”建设任务。围绕“质量工程”建设目标,以“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召开了“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其间,对学校“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和相关管理文件组织了专题研讨和教育思想大讨论,深刻理解“质量工程”内涵。形成了“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基础地位和中心地位的意识,把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和永恒的主题”等共识。

全校上下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和交流,2007年组织校专题交流研讨会二十余次,各学院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九十余次,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三百余次。进一步转变了教育思想观念,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系统规划,整体设计,架构学校新一轮教学改革蓝图。研究制定《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确立了学校“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将“质量工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的系统工程,全面部署了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与教材建设及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管理5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任务,从观念更新、组织保障、政策机制、资金投入4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管理措施,分层次制订了年度建设计划。通过学校“质量工程”的系统规划、整体设计,使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本科教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得到进一步落实。

建立机构,落实分工,确立“质量工程”的组织保障。成立了“质量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工作组和办公室,通过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质量工程”的全面领导,保障建设目标顺利完成;与各学院签订了“质量工程”目标任务书,明确了建设目标与任务;采取学校和学院两级立项方式进行各项建设,通过立项论证、中期检查、验收评估等机制,保证建设水平,提高投资效益。

三、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与时俱进,树立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对信息多元化和创新要求高的时代要求,和学校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要求,学校提出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和在整体“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培养一批拔尖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特别突出3个方面的培养。第一,突出扎实的学科基础、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加强基础教育、专业主干(平台)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注重按学科大类开展教学,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对知识的驾驭能力、思维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和创造潜质。第二,突出个性化培养。实施因材施教,通过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为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开展分流教学,为不同兴趣的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选学习模式、选学习进程等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第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基于问题式、探索式等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都要强调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开设研究方法、创造方法、思维科学等课程,建设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倡导探索,强化实践,使学生具备创新型人才的潜质,为高层次的学习深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创新型栋梁之才。

项目驱动,突破难点,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各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为抓手,以制订2008人才培养方案为落脚点,全面推进全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以先进的理念、方案、模式和机制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项目,整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主干课程中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2007年主干课程中74%的课程形成了教学团队,其中76%的团队教授、副教授占50%以上,专业主干课程评教成绩明显提高。2007年二百余个课堂尝试“启发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三百余项科研成果进入课堂、教材和实验。导师制在“思源班”、“茅以升班”、“詹天佑班”、“本硕博连读班”等教改试验班中全面实施,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了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依托学科优势,强化专业建设,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求。按照“突出信息学科优势,保持现代交通特色,加强工学门类领域,加速社会急需专业建设”的思路,集中力量建设了交通运输、通信工程、经济管理类等优势品牌专业和物流管理、软件工程等国家急需和紧缺专业,加强了对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的提升与改造。设立了7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方向)建设点。加强铁路特色专业建设,根据高速铁路科学技术发展要求,设计了涵盖铁道交通运行控制工程、铁路运输运营组织、铁路运输车辆工程等7个方向的教材建设体系,规划编写六十余种特色专业教材。6种已经出版,8种列入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5种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交通运输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认证。

建立制度,整体构架,完善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统筹考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训练课程、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项目,建立了校院两级科研训练管理机构,理顺关系,明确职责。设立10个“大学生创新精神及科研能力培养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专项研究项目,研究探索其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制定了《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与激励办法》等文件,建立过程管理和级别滚动认定模式,促进产生高水平的论文、竞赛成绩、专利、作品等标志性成果。开放实验室管理,完善“创新天地”建设,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组织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讨与交流活动,推动科技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展。2007年一千一百五十余位本科生参加了216个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共组织或参加校级以上学科竞赛五十余项,参加学生近7000人次,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学生人数达到一千二百余人次;获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149项和单项奖10项;获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2项和单项奖6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99篇,获专利5项。

强化示范中心建设,夯实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按照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等“五个有机结合”建设思路,投入1250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新增实验室使用面积2060平方米,以国家、北京市、学校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重点,强化实验室内涵建设,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科研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基础层、提高层和自主研究创新层三级实践教学平台,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条件保障。如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打破专业实验室与基础实验室完全分离的传统模式,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高端实验室与相关专业实验室有机结合,创建了“数字化家园”和“轨道交通控制平台”,开设了“SOPC 技术”等提高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实验。物理实验中心进一步整合实验教学体系,设立了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与专业基础实验、学生创新实验4个功能平台;进一步丰富了近代物理等实验内容,营造了启迪学生研究探索的人文环境;2007年自主研发的演示实验仪器获全国高校物理演示教学研究会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自制的教学仪器在十几所学校应用。

四、完善政策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改革与建设氛围

建立制度,完善文件,强化过程管理。重新整合与修订了北京交通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教学名师评选与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新制订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与激励办法》、《特色专业点建设管理办法》、《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明确了“质量工程”各个项目的具体目标和建设内容,规范与强化了项目的立项论证、申报评审、中期检查、验收评估等过程管理,确保各项改革与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提高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