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20

第20章 综合()(19)

(三)研究型大学概况

可以说,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表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较高层次。尽管研究型大学的鼻祖是德国,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可谓独占鳌头。据卡内基基金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的2200所具备授学士学位的大学中,有125所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象征和标志,其办学模式为各国大学竞相效仿和借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所,一个是哈佛大学(简称哈佛),一个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简称加州伯克利)。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规模和档次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毕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据中国管理科学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200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排名前100所的大学中,已有清华、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南大等35所成为了研究型大学。就是这35所(不及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10%)研究型大学,其科研成果、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3项指标都分别超过了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不夸张地讲,研究型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顶梁柱、科学技术的创新园和精英人才的孵化器,并在国家宏观战略布局尤其是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图书馆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办学条件之一,其馆藏建设与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和育人的质量。那么,如何更新理念、整合资源、拓展服务,才能顺应研究型大学健康、快速的发展,便成了大学图书馆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

(一)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定义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有专家以为:利用科学完整的文献收藏体系,为师生的学习和教研活动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及服务的大学图书馆就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未必意味自己要做多少研究,但必须具备为所在大学的教学、科研和育才提供优质信息咨询和文献服务的能力和潜质。与一般大学图书馆相比较,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特征较为鲜明,譬如它的馆舍恢弘、经费宽裕、资源丰富、服务规范,而且馆员素质和研究水平皆很高。

(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1.馆藏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35所研究型大学中,纸本总量超过200万册的图书馆就有23个。其中,北大、浙大、吉大和武大等馆的藏书已超过500万册。国外大学的相关数据更是惊人,如哈佛馆,拥有藏书1539万册,连续出版物9万种,微缩胶卷550万卷,手稿650万份,照片500万份;加州伯克利馆,拥有藏书900万册,连续出版物9万种,还有大量的地图、手稿、照片、缩微胶卷、声像资料。此外,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还拥有海量的电子文献资源,以国内大学为例,北大馆有光盘及网络数据库260个,清华馆的全文电子期刊有25000种。丰富的馆藏为研究型大学开展高层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

2.特色鲜明由于历史及其他原因,每所研究型大学都有一些优势学科,其表现形式主要反映在师资、设备,尤其是图书馆的藏书上。可以说,馆藏资源的多寡优劣是判断研究型大学强势学科的重要依据。例如,北京大学的中文、清华大学的建筑、复旦大学的经济、武汉大学的图情和北京交大的铁路,它们不仅是学科翘楚,而且是馆藏冠军。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馆藏,除了学科特色外,外文书刊所占藏量的高比例亦是又一亮点。如复旦馆的外文图书就有100万册,接近馆藏总量的25%,北大馆的外文现刊有近3200种。高比重的外文馆藏也折射出研究型大学的两大特色,一是师生的外语水平,二是学校的开放程度。在重视馆藏特色方面,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更是走在了前列。他们认为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学者和学生投奔该校,进而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数网发达

数字化与网络化既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也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成熟标志。点击哈佛馆的主页,映入眼帘的是HOLLIS(Harvard Online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联机系统,它是一个将传统与数字资源整合后,可实现无缝检索(Regardless)的虚拟平台。国内大学能实现跨库检索并达到无缝链接的图书馆还为数不多,比较成功的有复旦和北师大等馆,这些馆近年引进了MetaLib/SFX 系统,MetaLib 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整合馆藏各种资源并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再通过SFX 的强大链接功能,实现不同WEB 学术信息资源的动态链接,这些资源包括全文电子资源、题录和文摘数据库、引文数据库、图书馆在线书目系统及其他WEB资源。

4.馆员专业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诸多要素中,除了硬件外,人的作用亦十分关键。哈佛大学认为:馆员才是最重要的搜索引擎。依靠专业馆员(学科馆员)提供个性化、知识化服务,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另一特色,这些服务包括一般研究指南、学科研究指南和定制信息推送等。

如同研究型大学需要一流的大师和学者一样,它的图书馆也应拥有一流的专家和馆员。

三、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构建要素

(一)数字平台建设

数字平台建设实际就是数字图书馆建设,所谓数字图书馆,其定义一:保存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数字化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并提供服务的信息机构。定义二:指根据一定的采购方针和标准收集电子格式的文献,在数字式和网络化环境下对这些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保管,并提供特定用户群体存取利用的机构或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主要包括数字资源加工、数字资源存储与管理和数字资源服务。这3部分实际也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特色资源建设

特色资源的发掘、整理与数字化,是构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指出:“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相适应”。国内大学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上,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如北大馆的古文献资源库、清华馆的建筑数字图书馆、北交大馆的铁路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等。

(三)学馆制度建设

准确讲应为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它是一种创新、主动的服务形式,通过建立馆员与学科教师、研究人员之间有效、密切的联系,实现馆藏体系的优化、参考咨询的升华。卡内基·梅隆大学馆的“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和俄亥俄大学馆的“网络馆员免费导读”(Network Library and Free Guide),都属于学科馆员制度的范畴。

国内的学科馆员制度同样发轫于研究型大学,最早尝试的是清华图书馆,以后又有了西安交大、北大、武大和南开的图书馆。

(四)个性服务建设

所谓个性服务,全称应为个性化知识服务,它是提升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个性化知识服务,就是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搜索、推荐、提醒及代理等手段,在特定时期为特定用户提供特定知识的信息服务。

My Library 就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以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为例,它的网络个性化服务平台(My library@cornell)由5个模块组成,即我的链接(My links)、我的更新(My uPdates)、我的内容(My contents)、我的目录(My Catalog)和我的文献传递(My Document Delivery)。国内大学在My Library 的研究和应用上起步较晚,仅有浙大、中国农大和华中科大等少数图书馆开展了此项服务。

结束语

研究型大学及其图书馆的构建,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面对一个科技发达、信息膨胀、网络普及、知识多元的外部环境,图书馆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必须更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只有如此,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才能发生质的飞跃,进而成为名符其实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

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在其所作《大学之理念》中有这样一段精辟阐述,他说:“现在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沾沾自喜,因为国际上许多人都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不知道这句话的根据在哪里,在我看来,要想使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必须有几十所世界级的大学。”金教授的断言是否灵验,笔者以为关键要看一个环节的落实情况,这个环节就是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