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202

第202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67)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电机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一)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机学”课程中,“工作原理”是讲授各种电机时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它涉及电路和磁场及其相互作用等概念的基本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是比较基础和重要的知识点。下面以三相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为例,对教师在开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采用的两种不同教学方案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一种教学方案,教师紧密围绕着“工作原理”的顺序和思路展开讲述,从感应电动机的结构到电机内部的电路和磁场分布,并先入为主地告诉学生,感应电机内部的磁场是旋转磁场,最后讲述转子电路和定子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实现电机机电能量的转换。

这样就将电机的工作原理完全呈现给了学生,并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二种教学方案,教师并不立即讲述电机的“工作原理”,而是结合科技和生活现实,如高速动车组的高速运行、电梯的运行等实际提出问题:“火车和电梯等能高速运行,其动力源是什么?这种动力源可以是哪些设备或装置?这些设备或装置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结构(即电路和磁场)才能实现这种功能?这样的电路和磁场应具备哪些特点(推论出旋转磁场的存在)?如何才能产生需要的磁场?如何来分析这样的磁场?等等”。这样一环扣一环,将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一一提出,激发学生根据分析思路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一种方案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思想。第二种方案通过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评价和总结,体现了探索式教学方法的思想。两种方案比较,在第一种方案中,学生被动接受了感应电动机工作原理的结论,思维过程和应用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且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在第二种方案中,学生自主地理解了知识点的内容、建立了思维过程并初步获得了相应的应用能力,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第二种方案的实施对教师总体控制教学进度的能力和调动教学气氛的能力要求较高,且教师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实例

探究式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根据“电机学”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工程实际中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或者讨论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由于探索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寻找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深化并掌握课程内容,以得到实践锻炼,因此教师应在探索的每个阶段积极引导和组织。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花些时间给出必要的指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实例1:在讲述三相感应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之前,提出探究问题:“动车组运行中列车(或电梯)的速度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列车(或电梯)的启动和停车又是如何实现的?”这样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事先探究结果的情况,进行适当引导、讲解、评价和总结,再次梳理学生的探究思路,升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实例2:在课堂中除讲述常规电机及能接触到的电机外,还补充一些航天与宇宙探测中应用的电机系统、庞大的三峡水轮发电机、可在人体血管中工作的微型血泵电机等,让学生明白电机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又与高新技术紧密联系。而且经常引进相关电机的应用场合和一些关于电机驱动与应用的新技术报道,如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中应用的驱动电机、磁悬浮列车等,并指导各组学生分类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35分钟的简短介绍。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实例3:教学时通过举例和介绍应用背景等手段,让学生明白电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运行在某一特定的系统中,培养学生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电机,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电机把多门学科联系起来,如电机与自动控制理论、电机与电力电子、电机与电力工程、电机与电气控制、电机与调速等。电机服务于其他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引入一些课程知识服务于电机教学,例如,在讲述电机的工作特性时,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计算(如C 语言、Matlab 软件等),给学生提出计算工作特性曲线或电机动态运行仿真的探究问题,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时测定的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加深对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实例4:由于各种电机的基本电磁理论是统一的,因此各种电机之间能相互对比分析与研究,鉴于此,教师可提出探究命题,对“电机学”的前后知识点进行对比,如直流电机绕组与交流电机绕组、直流电机电枢反应与同步电机电枢反应、变压器与异步电机的等值电路等。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其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有所提高,主动性大为增强。

还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实例5:对电机学中“归算”概念的理解,学生很难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于是教师予以讲授,并提出探究问题: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来体现和直观理解该概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后的思考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验证通过,让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也增强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建立。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倾听和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并适时引导,让学生感觉豁然开朗。影响探究式教学效率的因素主要是问题的难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引导、评价和总结的方法。教师尤应注意探索问题的难度控制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在教学时应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师生隔阂,讨论时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想法,采用“朋友”式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等。以“三相感应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探究教学过程为例,由于知识点的要求无须进行课外调研,所以课堂教学环节是该知识点的教学主体。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问题难度和思考方向,并加以引导。如“旋转磁场”的存在是我们探究工作原理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如果学生不能得出该结论,可提示学生首先应该解决电路和磁场相互作用原理的合理应用,然后依次探索解决问题。

探究过程的形式可以灵活地借助各种可用时间和媒介,学生自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过程和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除课堂授课外,师生之问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各种可用媒介进行交流和讨论,是解决学生在课外找不到老师指导的有效办法。

(三)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评价和总结

每次探究问题的解决,教师都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并相应对每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或问题的结果给出相应的评价。给出评价和进行总结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非常重要,对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探究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而并非单一对学生探究结果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从评价方法来看,学生的探究素质往往难于通过纸笔测验来加以评价。而应根据学生在探究任务中的实际表现来加以评价。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

三、结论

本文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电机学课程中应用的几个具体实例,提出了一些体会和建议。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实际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其他形式的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智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01,5(10):13-16.

[2]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太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11):39-42.

[3]郑渊方.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北京:学科教育,2001(5):1-4.

[4]段晓燕.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课程体系[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5):112-113.

电子教学课件在电力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黄 梅,秦芳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100044)

摘要:针对电力系统系列专业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使用电子课件的效果及其带来的问题,并通过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提高电子课件的使用效果。本文采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利用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导教学改革的方法,从学生的视角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效果。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时,取得学生更大限度的支持和配合,是注重改革实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电子课件 专业课 问卷调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把电子课件引入到教学中,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电子课件已经非常普遍,教师选择方便、简单的课件演示代替传统板书,使课堂也变得“绿色”了。在电子课件被教师广泛接受,并提升学校现代化教学水平的同时,它也带来一些问题。

本文结合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探讨电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改进。

一、专业课课堂教学特点及应用电子课件状况分析

(一)专业课课堂教学特点分析

目前高校普遍按照大类招生,为了适应当前的就业特点采用宽口径培养。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方向,是按照电气信息类招生,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置了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方向。在培养方案中,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并且所有专业课的课时均不超过32学时。

针对以上现状,分析专业课教学特点并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①该系列课程面向电力行业,近年来,电力系统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非常快,因此专业课需要根据专业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相应地不断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

②专业选修课程的内容信息量大,并且涉及多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同时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往往偏少,加之学生自主选课具有一定盲目性,使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这对课堂教学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专业课课堂教学应用电子课件状况分析

将电子课件应用于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是解决课堂信息量大、课时少等问题的有效措施。教师普遍认为电子课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节省了大量重复劳动时间,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学生应该更乐于接受。

但通过几轮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电子课件教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明显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的有:

①多数学生不再做笔记,采用“干听”的方式;

②视线经常集中在屏幕,忽视了和教师的交流及自己的思考,极易产生疲劳;

③教学内容进程加快,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速度等。

以上现象产生的综合负面影响是: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疲劳、不易集中精力,教师既要完成计划的教学内容,又要兼顾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更加困难,因而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改进电子课件(PPT)使用方法

要使电子课件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不但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更需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常言道:教学由“教”和“学”双方完成。

因此,我们选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分三步在改进教学课件使用上进行了探索,即:

第一步,确认学生对电子课件的可接受性;

第二步,改进电子课件的使用方法;

第三步,考察改进电子课件的使用方法后的效果。

(一)确认学生对电子课件的可接受性

行为心理学认为,学习起因于对刺激的反应,当把学习者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并给予特别的刺激,当他作出明确的反应时学习就发生了。

使用电子课件实施课堂教学,在课堂这个环境中,教师主要通过电子课件对学生给予刺激,结果学习行为是否发生及效果如何,就要看学生的反应了。为了掌握学生对电子课件的反应,确认学生对电子课件的可接受性,我们对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

设计调查内容是学生对使用和不使用电子教学课件的认识(课堂教学手段效果调查)。

具体内容分为两级,第一级内容是,在课堂教学中,“你喜欢老师使用板书的原因”和“你喜欢老师使用PPT 的原因”;第二级内容是,设想各种可能的原因供学生选择;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对调查问题的思考给出一个综合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