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205

第205章 实践教学改革()(1)

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王永生

(北京交通大学,100044)

摘要:文章首先对实践教育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认识,分析了实践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北京交通大学实践教育体系的设计思想和基本建设思路,详细介绍了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实践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培养体系

周济部长于2006年7月25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周济部长的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点,高水平大学更应该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创新领军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这个教育培养体系应是理论教育体系与实践教育体系的统一。其中,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在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实践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在认识上,人们往往对实践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从属位置;在办学条件上,实现高质量的实践教育难度更大。一方面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拥有与之配套的实验室和相应的实践条件,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社会、企业的广泛支持;在管理上,建立有效政策和机制,调动高水平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在客观上容易产生政策不到位、投资不足、组织管理不够、资源共享难、学生主动参与不够、部分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因此,只有实现在实践教育方面的突破,才能真正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这需要高校对实践教育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和进一步的研究与建设。

一、对实践教育的进一步认识与思考

(一)对新时期实践教育内涵的思考

实践,从哲学角度上讲,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组织中有目的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实践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必然为实践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当今,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践教育是有别于“传统”的实践教育;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构建创新教育的实践教育;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不断接受科技发展前沿冲击的实践教育;是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的实践教育。因此,我们对实践教育的内涵认识如下:实践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统一体系下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独立教育系统。

实践教育可以分成技术和思想两个层面,在思想层面上,通过实践教育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道德,获得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在技术层面上,通过实践教育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产生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实践教育既不等同于“实践”或“教育实践”,也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更不能简单地把实践教育定位成“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室工作”。

实践教育具体包括:为探索自然规律、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而开展的验证性实验;为解决生产和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探索性实验;为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和国情而开展的认识性实践(社会实践)等。

(二)实践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实践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现代学习理论上讲,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地获得知识,而是全身心地探究世界与人生的过程。所以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认知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在这里,实践既是学习发生的场景,也是学习结果的目的指向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等经典语句都表明实践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实践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增强国家在以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标志的科技竞争力,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探索与创新的勇气和表达习惯、富于创造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而进一步推进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第三,发达国家办学经验也证明,重视实践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美国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有效地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工业创新联系起来,实践教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显着。德国历来非常注重实践过程、方法训练和工程能力培养,在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中独树一帜。世界一流大学实践教育中的理念与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实践教育体系的设计思想

在正确认识和理解实践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实践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是开展高水平实践教育的前提。

(一)构建实践教育体系应遵循“五个结合”的原则

只有构建理论与实践、沟通课内与课外、联结学习与应用、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人的社会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的实践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适应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我们认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当遵循“五个结合”的原则。

①注重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明确实践教育的基本定位。实践教育不仅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与延伸,更是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它与理论教学构成教学系统中相对独立但又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应淡化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界限,着力在两者结合上下工夫。

②注重实践教育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明确实践教育在能力培养上的要求。要从过去的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拓展到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拓展到包括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等在内的全面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单纯使用硬设备的实验,拓展到计算机仿真和混合仿真实验;从单纯的课程实验,拓展到参与科研项目实践。

③注重实践教育与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改造更新实践教育内容、体系。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是提高实践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的今天,通过将学科特色、优势体现在实践教育体系的设计中,将学科最新进展与科研最新成果引入到实践教育内容中,同时安排学生参与学科建设与科研实践,才能真正落实实践教育内容和体系的创新。

④注重实践教育普遍性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落实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不同、未来发展需要的不同,实践教育也应当开展因材施教。为此,要在保证基本技能、一般工程素质培养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分级、分流实践教育,特别是对有专长的学生,要提供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政策和条件。

⑤注重实践教育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拓展实践教育的空间。加强与企业、社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下工夫,拓展学生校外实践的空间;另一方面要把这种合作引入校内,通过共建校内实践教育的各类平台,共同承担实践教育指导,拓展实践教育空间。

(二)实践教育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

1.实践教育培养体系的设计

在进行实践教育培养体系的设计时,要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从基本能力训练、工程素质的培养到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按照基础层、提高层、研究与创新层三个层次,统筹设计和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实践教育环境的建设

实践教育环境的建设分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两个部分。在实验室布局上,要统筹考虑学校资源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搭建公共基础实践教育平台,同时,依托学科发展,整合、提升传统实验室,建立专业综合性实验室(实验中心)。在大力建设实验室的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打破封闭办学的传统模式,共建校内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参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社会适应性及职业竞争力。

3.实践教育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

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实践教育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实践教育体系的顺利实施;学校以项目负责制进行实验室建设,以教改项目形式推动实践教育教学改革;采取激励政策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引领实践教育,提高实践教育建设水平;加强日常教学规范化管理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保障实践教育质量。

三、我校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初步成果

(一)按照“五个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体系

按照上述思想和原则,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对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各项实践教育环节进行统筹安排,设计和实施了以培养工程素质、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基本科研素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纵向多层次,横向多模块,层层递进并4年不断线的实践教育体系,包括基础层、提高层和研究与创新层3个层次。

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实现了“五个转变”。即从以“单一验证、技能传授”为主,转变为“自主设计、强化能力”为主;从“传统的、多年不变”,转变为“跟踪学科发展、引入科研成果不断更新”;从过去仅有“必做”,转变为“必做与选做结合”,在保证基础性实验项目基础上,根据兴趣与能力选做更高层次的实验;从过去仅“针对某门课程”,转变为“面向系列课程、大类专业和跨学科门类”;从单纯使用“硬设备”,转变到“软硬结合”,即计算机仿真和硬设备实验结合。

在课程设计方面,由过去的作为一门课程附属部分的课程设计,转变为面向一门课程或面向系列课程的单独设课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习方面,长期坚持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内实习中,注意紧密联系企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实验环境,突出实训性;增设就业实习内容。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注意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科研项目,使学生接触学科前沿领域内容,接受工程实际训练。

(二)加强环境建设,整合优化实践教育资源

通过近些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以校内实践教育平台为核心、以校外实践教育平台和自主研究创新平台为外延和补充的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教育环境。

学校按基础教学和大类专业教学的需要对全校实验室的布局进行了统一规划,5年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新增实验室面积达9600m2。重点建设了物理与电工电子两个国家级和英语、力学、数学、计算机等4个校级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构成了全校公共基础实践教育平台,按学科大类专业建设了15个专业综合实验室(中心),满足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现已建立了10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覆盖了我校绝大多数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室21个。

学校积极建立自主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陆续开设了5个学生“创新天地”,为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创造条件。

(三)完善了管理机制,提升实践教育质量

学校制定了《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与投资机制的有关规定》、《本科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软项目管理办法》、《自制设备(软件)管理办法(试行)》、《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自主教育学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保证了实践教育体系的顺利实施。

学校以项目形式进行实验室建设,实施目标管理,通过组织实验室建设论证保证建设的高起点,通过实验室阶段性验收、功能性验收等检查建设效果,发现建设中的问题,提高投资效益。同时,将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5年来,学校承担实践教育类的市部级以上项目7个,设立校级实践教育类重点教改项目19个,以教学改革促进项目建设,提升实践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