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230

第230章 实践教学改革()(26)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师生交流增多

以往的师生间的交流,都是教师在介绍完概念及案例后,向学生提问题,交流的时间少,而本课程的学生在听完介绍后主动提问题,每堂课都有半小时时间提问题和回答问题,自由交流的时间长。这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是学生主动捕捉与叩问,而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去解决一个问题。他们在课堂上听讲后,根据自己所学理论和对现实判断的直觉,来探询问题的结果,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取知识。例如,他们希望了解国内物流企业的整体状况,所提问的相关的问题有:民营企业如何崛起并走向世界?从远成的综合水平来考虑,与国际优秀物流企业之间的差距在何处?如何做到快速回应顾客?如何搜寻目标客户?挖掘潜在客户?什么叫返单服务?如何保持合理库存?如何突出个性化服务(举例)等企业的敏感问题。他们希望知道如何得到理想的工作,所提的问题主要有:如何理解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怎样提高对岗位的熟知度,才能通过面试?如何得到上司的认可(举例)?等等。

(三)到现场参观,强化学生的感官认识

本课程不仅做到“请进来”,还做到了“走出去”,即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让他们身临其境,学到更加实际的内容。师生一起到远成公司在大兴黄村的北方行邮基地进行参观。

现场经理解说并答疑。大家参观了行邮专列及货场的货物情况,他们接触到了货物的堆放、现场的叉车等设施、货物的装卸搬运、接货发货等业务,使他们对物流的日常业务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了解,并找出所学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回校后分小组写出参观调研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参观的时间地点、单位简介、参观目的、业务情况、设施状况、结论或感想等。

(四)专题讨论与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分析能力

最后一节课是小组专题讨论。与以往的单纯的专题不同,这次所进行的是对比分析。在充分了解远成集团公司的基础上,与自己所熟知的(以前调查过的或教学案例中出现过的)另一个物流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提出改进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不同的业务服务与管理方式等,对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战略。学生分为8个小组,讨论的内容包括远成与中铁快运、东升、德丰、金必通、嘉里等大中型物流企业的比较分析。

案例讨论完成后,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然后写成最后的结课论文。

三、课程总结

在远成集团公司的各部门经理的努力和学生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这门课顺利结束了。

由于授课的经理及业务骨干专业性强,备课认真,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而且配以实际操作中的实例,这样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广泛好评。教师认为,本课程的内容涉及物流的基础理论,包含物流市场、物流产业、物流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物流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物流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了解了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的现状及趋势,体现了基础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专家在讲课过程中既涉及物流理论又有实践事例,而学生学习过程中将物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理论中有实践,实践经验又包含理论知识,淡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

学生的反馈意见。物流专业的学生的普遍反响较好,他们对物流企业有了直观和形象的了解,与以前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相结合并提出问题,对这种实践型教学感到满意。这样既增强专业认同感,又培养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到现场参观后,他们才了解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理论大多深奥、前沿,属于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精华部分,比较宏观;而实际工作却简易而具体,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很多都是靠经验取胜,如分货、装货等,比较微观。同时他们也了解到,现场工作比较辛苦,每个工作人员都应具备一定的素质,既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又有一定的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任何一个大企业的成功都是离不开每个员工的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本课程是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能够主动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获取知识。但是,总觉得与企业专家的交流仍然不够全面。如在课堂上只有男生提问题,大多数女生只是埋头记笔记,发言不够踊跃;在行邮基地现场参观的时间较短,还不能深入了解情况。这与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的物流人才还有一定差距。希望将来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丰富一些,让学生到实地调查,调查时间长一些,这样对物流基地的设施和企业的物流活动现状等可以有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到更深刻地分析存在的问题。而且多多积累了这样的基层工作经验,对毕业后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提问10%,参观报告20%,专题讨论20%,结课论文50%。这些作业、谈论结果和论文已形成实践型教学的丰硕成果,可以在建设“企业物流网络精品课程”中进行运用。例如,在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的建设中,可以做成实践活动案例及优秀作业展示等;在基地参观或调查的照片和小录像,可以做成丰富的音像制品等。

这样使课程内容新颖丰富、信息量大、社会实践性更强。

参考文献

[1]汝宜红,章竟.适应物流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建设物流学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新世纪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卓玉.体验与探究: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光明日报,2005.3.23.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刘伊生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

摘要:本文在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激励学生自主实践、落实全面与持续实践、强化全过程指导与监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设计了涵盖基础素质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及专业类课程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详细阐述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

关键词:课程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一、前言

工程管理人才是一种以工程技术为依托、融合工程经济和项目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对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大。综观我国工程管理高等教育现状,多数毕业生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我国目前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不仅在数量方面不能满足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需求,在教育质量方面也难以适应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为了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育质量,应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密切联系学生、学校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培养出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为此,在建立和实施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贯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激励学生自主实践、落实全面与持续实践、强化全过程指导与监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指导思想。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应以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为导向。应根据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扎实掌握。

现代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学生的在校学习仅仅是一个基础。实践教学除了授之以鱼,还应授之以渔,注重自我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激励学生自主实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尽管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使广大学生形成被动思维方式,缺乏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各高等院校均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式,更多地将过去比较注重对知识的继承、传授和掌握转变为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素质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落实全面与持续实践

实践教学活动应全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将实践教学活动循序渐进、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应将课程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实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使实习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操作到创造,逐步开展;而毕业设计(论文)则主要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现场实战与网络模拟相结合、被动视听与互动参与相结合等。

(四)强化全过程指导与监控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明确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以培养学生工程管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同时,鼓励学生的自控和同学之间的相互指导、监督,还应发挥实习单位的指导、监控作用。

全过程指导与监控应落实到部门、教师和学生,落实到具体环节,形成制度,固化在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中。应建立定期的检查、考评制度,确保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五)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涉及的专业领域多、知识面广,需要各种人才的密切配合。因此,要求工程管理人才既要具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又要有极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协作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作为工程管理人才,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培养自己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团队协作不仅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小组活动、班级活动,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践后,团队协作更扩大到所在部门或项目组,因此,与实习单位有关员工的团队协作也是一种重要的锻炼方式。

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三大部分。其中,课程实践是指伴随着课堂理论教学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基础素质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及专业类课程的实践应相互衔接、逐步深化,共同构成一个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着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

1.基础类课程实践

基础类课程实践是指在数学与逻辑思维、思想政治、外语、计算机、法律、文体及艺术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数学建模竞赛、社会调查、外语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军训、艺术比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素质,为造就工程管理专业高级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2.专业基础类课程实践

专业基础类课程实践是指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及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实验模拟、实景观摩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工程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并初步训练其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

3.专业类课程实践

专业类课程实践是指在建设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方向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设计、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实验模拟、实景观摩等方式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并训练其工程管理专业技能。

(二)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作用

课程实践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理解特定知识

课程实践伴随着具体的课程,由于每门课程都反映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因此,每门课程的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课程实践,有利于学生将抽象化、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用的知识,同时可以使所学习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2.拓展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受教学时数、教学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信息量的增加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通过课程实践,不仅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且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案例分析、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为大家所接受和喜爱。通过这些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