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06

第6章 综合()(5)

4.动态性原则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必须根据整体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使教学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动态管理原则要求管理人员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收集信息。只有随时掌握管理对象及相关事物发生的各种变化,才能及时对管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同时还要对管理对象及相关事物可能的发展变化做科学的预测,增强预见性,从而改变教学管理的被动状态,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静态管理,而且更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抓好动态管理。

三、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规范化建设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五化”——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数据化。

1.制度化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础,是管理从“人治”转变为“法治”,从经验管理转变为制度管理的重要标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根本影响,学校应在广泛调查研究、考察参观、反复总结的基础上,依据教学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合理、可行、共同遵守且能调动教与学积极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并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是关键,这就需要对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数据化来配合。

2.流程化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主线

任何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都存在流程,流程化就是要对现有的流程进行诊断、分析。根据管理的目标,分析流程的运行效果、关键节点和关键环节是否适应管理的要求。需要对流程中涉及的各个方面共同进行探讨,结合实际,进行有效、合理的设计。同时,流程化要求落实教学岗位责任制,明确教学管理各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任务、权限、相互协作要求、必要的时限及质量标准与考核要求,从而增强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确保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3.标准化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保证

教学管理中的标准包括3个方面:①对人才培养的标准,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加以约束;②教学管理的标准,对管理者的管理效果进行约束;③对教师教学的标准,主要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以体现。在执行过程中,对教学管理的标准由于是教学管理者自己给自己定标准,相对来说制定和执行的困难更大。在标准面前,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把量尺随时监督,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标准可能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还需要建立标准的修正和调整机制,使标准能够更加切合实际。标准的执行情况需要通过数据来反映,这就需要表单化和数据化。

4.表单化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工具

没有表单化,流程化和标准化就是空的。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各种各样的标准都需要从表单中体现出来。要使办事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拿到对应的表单后,能够清楚了解自己要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点、找什么部门、提交什么材料;管理人员接到表单也清楚自己要在什么时间、依据哪条规定、进行哪些处理、留存哪些资料、收集哪些数据,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5.数据化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核心

数据化是规范化中核心的部分,是提高管理执行力的保证。首先,标准需要通过数据来表达。能够量化的标准可通过准确的数据来反映,难以量化的标准需要通过对评价数据的分析来反映。因此,根据管理的目标,收集什么数据,对数据如何整理和分析,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次,制度需要通过数据来落实。制度的合理性必须通过数据来进行考察、评价,当教学管理人员学会用数据化说话时,教学管理水平就上了一个台阶。

四、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建议

1.加强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宣传

我校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经常有教师和学生反映“不清楚”、“不明白”等现象。因此,建议我校加大教学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特别是新的管理办法生效之前,应留出一段宣传的时间,利用广播、报刊、宣传栏、网络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特别是加强对“变化”的宣传,使新的制度深入人心,为落实“有法必依”扫除障碍。

2.加强教学信息的沟通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管理实质上就是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上下沟通的纽带作用,同时也是管理决策和管理控制的依据。要把教学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有利于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业计划,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教学运行情况。总之,只有疏通信息沟通的渠道,加强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沟通,教学管理制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目标与效能的统一。

3.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学习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管理活动中,任何完善的制度都必须通过人才能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秩序,所以学校应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用带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为广大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使我校的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具有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邓义桂,陈雪松,罗卫平.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0(5).

[2]魏民,马永开.本科教学规范化内涵的探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增刊).

[3]陈强.关于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思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6).

[4]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呼唤人性化.现代教育科学,2004(5).

[5]黄育妆,谢薇.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23(增刊).

业务流程再造(BPR):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魏旺强

(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100044)

摘要:本文引用企业管理中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和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方式,对高校教务管理现状及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现有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信息化的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的思想。

关键词:BPR 信息化 教务管理

1.引言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规模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大幅增强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的工作量不断膨胀,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日益加大。

高校教务管理是一项以教学规律和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而运用一定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指导、控制、决策和评价,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复杂的管理活动。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中心环节,对促进高校管理的整体绩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业务流程再造(BPR)的含义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亦称业务流程重组。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Hammer 教授首先提出业务流程重组BPR 的概念,他对流程再造的定义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作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的翻新,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显着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其管理的目的旨在彻底改变和大幅提高效益,要点是以顾客为导向、以流程为核心,通过对企业现行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翻新,实现企业流程效益的显着提高。

高校教务管理类似于企业经营,高校教务管理面向全校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规律和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优化教学管理流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办学效益,而且可以对全部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指导、控制、决策和评价,实现对教务活动的全面管理。在教学改革中,借鉴BPR思想,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务管理流程作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是有效提高教务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3.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方式

目前,高校教务信息系统建设的途径主要有高校自主开发、高校与软件公司联合开发和直接购买软件公司的产品3种,尽管3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是高校教务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由于高校教务工作不同于企业经营,所以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也要结合教务工作的特点来进行改进,具体的实现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系统的构架上主要采用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通过重复使用已开发的可靠的类和对象,增强了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2)基于Internet 网络,采用C/S 结构与B/S 结构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各子系统既可独立运行,也可联合运行,实现数据共享;

(3)通过信息手段,对教务数据集中管理,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

(4)提供友好的系统界面,操作简便;

(5)通过用户管理系统,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并根据其身份配置相应的控制、访问权限;通过加密模块,对传输敏感信息进行加密;配合多种数据备份策略,保障教务数据的安全性;

(6)基于校园网和Internet 网络,易于使用且不受地域限制,提高信息交互效率;

(7)提升教学管理中相关的统计和查询功能,通过报表形式输出;

(8)对数据库实现可视化管理,告别传统命令格式的管理,提高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4.高校教务管理现状

在采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高校中,校级教学管理机构,即教务处主要承担宏观的目标管理,在学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设计教学的方案和指导学院进行教学运转。院级教学管理机构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运转及结果反馈。按照职能分工原则,将教务管理活动分成教学计划管理、排选课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独立的岗位,强化岗位职能,注重独立工作能力和员工直接对领导负责。这种管理模式将原本相互联系、交叉影响的网状教务管理活动人为地分割为相互孤立、各自为政的线状管理活动,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缺乏协同合作机制,管理信息不畅通;

(2)重复劳动严重,办事效率较低,服务水平不高;

(3)管理绩效难以评价,内在激励弱化。

这种管理模式是以传统的按职能分工的岗位责任制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为指导,这种管理模式很难适应信息化的教务管理。

5.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务管理工作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工作中,这是深化教务体制改革,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1)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

随着教育业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数据变得庞大复杂,这使得教务管理部门的任务日益繁杂,仅仅依靠有限的管理人员运用传统的操作手段去完成,势必会影响教学管理效果。因此,必须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科学规范教学运行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门类和专业建设呈现出多元化、交叉化的分化形式。大部分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或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制,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因材施教,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分制给高校带来生机活力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如弹性学制打破整齐划一修业年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计划;选课制使行政班被拆散,形成教学班,课堂管理难度加大,培养方案和成绩管理变为以单个学生为管理对象等。这就要求教务管理建立与之配套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为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操作平台。

(3)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规范化管理要求教务管理工作要有一定标准的规格,各方面的工作都要符合规范,这是办好学校、搞好教务管理工作的可靠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务管理,可以对原有的教务管理流程进行科学化与规范化,剔除原有不合理内容,将大量简单重复的数据计算与处理交由计算机来完成,节约人力资源,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失误。这就要求高校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实用的信息操作平台,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真正实现信息公开、程序透明、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