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眼保健知识荟萃
19080300000003

第3章 眼的视觉知识(2)

9.什么叫光觉

光觉是视器最基本的功能。视网膜上的感觉细胞有两个,即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在黄斑的中心窝,仅有视锥细胞,中心窝以外的视网膜,有视锥细胞,也有视杆细胞,越到视网膜的边缘,视锥细胞越少,以至消失。视杆细胞内含有名叫视紫红质的感光物质,它保证无色视觉与夜觉。视网膜在光的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与生物电变化。视紫红质是由维生素A醛和一种特殊的蛋白(视蛋白)相结合而成。在光的作用下,视紫红质褪色,分解为全反-视黄醛和视蛋白。全反-视黄醛在视黄醛还原酶和辅酶Ⅰ的作用下,又还原为无活性的全反-维生素A。它经血流入肝脏,再转变为顺-维生素A。顺-维生素A又经血液入眼内,经过视黄醛还原酶和辅酶Ⅰ的氧化作用,成为有活性的顺-视黄醛,以后再和视蛋白合成为视紫红质。在暗处,视紫红质的再合成,能增强视网膜对弱光线的敏感性。在维生素A缺乏的情况下,例如维生素A缺乏症或视网膜色素变性时,就会发生视紫红质再合成过程的障碍,引起在暗处视觉功能的降低和消失,形成夜盲症。视锥细胞中还含有视紫蓝质,也是由维生素A醛及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光蛋白)结合而成,也是在光的作用下呈现褪色,与昼视及有色视觉有关。眼睛对光的感受性,是随着照明的强度而不断变化。如由明处转入暗处时,在最初的一瞬间常是一无所见。接着,眼睛的敏感度逐渐增强,对暗处产生适应,这个过程叫做暗适应。暗适应的过程,也就是视紫红质复原的过程。

10.什么叫色觉

色觉是眼睛辨别颜色的能力。在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辨别颜色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但给人们心情上增添愉快和美感,并且还帮助人们从察颜观色中分辨客观事物,人类生活的环境本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天然画面。人的眼睛为什么能分辨颜色?大家都见过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是带颜色的,细分有130多种,一般所见的则分为上述七个色。各种物体的颜色所以不同,是决定太阳光的波长和物体本身的吸收和反射的结果。但都可以归纳为红、绿、蓝(或紫)三种基本颜色,又称为三原色。视网膜视锥细胞内都有能分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成分,当这三种颜色刺激上行至大脑中枢的神经纤维,就产生色觉。

11.什么叫形觉

形觉是眼睛分辨物体形态的能力。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物体的形态,是由于把物体表面的各点均看成发光点,而加以感受和综合的缘故。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不仅有光觉、色觉,还具有形觉的功能。分辨物体形态最敏锐之处,是黄斑区的中心注视点,称为中心视力;离注视点愈远,分辨力愈低,其所视的空间愈远,分辨力愈近,称为周边视力,其所视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周边视力可使人们鉴别空间方位及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视功能。

12.什么叫双眼视觉

双眼视觉又称立体视觉,当双眼注视某一物体时,该物体的形象通过两眼各自的传导途径传递至视中枢,被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的单一形象。双眼视觉是一种精细复杂的生理过程,它一方面是动物进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在眼部组织发育与反复使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如果在双眼视觉形成的过程中,发生感觉的(如眼球及视神经病变)、运动的(如眼肌及其支配神经异常)或中枢的障碍,均可影响双眼视觉反射活动的正常建立和发展,从而造成眼位的偏斜状态。双眼视觉与单眼视觉不同,具有弥补视野中生理盲点处缺陷,扩大单眼视觉的视野,形成立体感觉,增加对物体距离和大小判断力等优点。

13.什么叫视力

视力又称视敏度,即识别两个发光点所需的最小距离,表现为注视目标的能力。视力可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反映视网膜黄斑部中心凹的功能,通常所说的检查视力,就是指中心视力。周边视力反映中心凹以外视网膜的功能,周边视力的正常与否,是以视野范围大小为依据的。空间任何两点发出的光线,如投射在视网膜的一个视锥细胞上,或相邻的两个视锥细胞上,眼睛所感知的只是一个点。两个点发出的光线,只有反射在不相邻的两个锥体细胞上,眼睛才能感知到两个点。

14.如何检查视力

视力检查,对于了解眼睛功能和屈光状态是十分重要的。标准的视力检查,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两个方面。

检查远视力用的视力表有很多种,我国通用的是1952年中华眼科学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视力表,此表由12行大小不同、方向各异的“E”字组成,自上而下字画按比例缩小,正常人站在5米处应看清楚第10行“E”字,这样的视力为1.0。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缪天荣教授设计了对数视力表,采用五分记录法。它避免了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中的一些缺点,使视力检查更加精确地反映正常人的视功能。目前此种视力表正在推广应用,已定为国家标准视力表。检查近视力的视力表有国内通用的近视力表和耶格氏近视力表两种,正常光线下距离30厘米能看清10行者为1.0。

值得注意的是:视力表应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或用日光灯管照明,远视力检查时,受检者坐在距视力表5米远的地方,对数视力表第11行字(5.0)应与受检者双眼在一个水平上。近视力检查时,受检者与视力表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

15.检查视力有哪些注意事项

为了查到被检者的确切视力,检查时必须注意远近视力检查的一些基本注意事项。

(1)视力表要挂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表面要平整光滑、无污渍、无反光,悬挂高度应以1.0与检查者的眼同高为宜。视标与大多数受检眼平行为度,不可过高或过低。

(2)利用自然光线时,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天气、定距离。也就是说,检查时要有固定的时间及地点,要选择晴天,并固定在5米距离。

(3)在距离5米处,要作好标记。在检查视力时,左右两眼分别进行,一般先右眼后左眼。被检者要坐端正,眼睛必须睁大,不能眯眼,更不能斜视或歪头。检查一眼时,另一眼可用遮眼匙遮盖,切不能用力压。在进行集中检查时,视力可从1.0开始,自下而上,再根据情况移上或移下。

(4)指字木棒一端应较细些(直径0.5厘米左右),并应涂上红色,以便醒目;检查时应指在视标下方中部0.5~1.0厘米处,速度不能太慢,平均每字3~5秒钟。通常要求0.1~0.5几行内的每个视标都要看清楚,而0.6~1.5之间几行里,若每排视标只错认1~2个,仍算通过。

(5)为了获得正确的检查结果,检查前要求被检者休息片刻,不要匆匆忙忙赶到检查地点,或剧烈运动之后马上检查;要求被检者不要偷看,不背表,不眯眼。如果被检者觉得视力模糊,可允许休息1~2分钟,闭一下眼再检查。

16.什么叫饱和视力?什么叫矫正视力

在视力检查过程中,还要注意检查饱和视力与矫正视力。

(1)饱和视力: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时,在5米远的距离看到最后一排视标“E”的缺口方向,这时的视力为1.5;如果在6米处看到最后一排“E”的缺口方向,视力就是1.8;在7米处看到最后一排“E”的缺口方向,视力就是2.1;8米处为2.4;9米处为2.7;10米处为3.0。凡视力为1.5的青少年,应让他们再站远一些,以检查他们的最高视力,此即“饱和视力”,又叫全视力。

测定饱和视力,对了解和防治近视眼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有的青少年初测定的饱和视力为2.7,一年后再检查时为1.5,此时的视力虽为良好,但和一年前相比,则视力已减退了许多。据此,就应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视力的再下降。

(2)矫正视力:是指视力低于1.0者,用镜片矫正后所获得的视力。例如,原来因近视眼其视力只有0.7,后经镜片矫正,视力为1.5,此时的1.5即为“矫正视力”。一般来说,单纯性近视眼视力可矫正达到正常;而高度近视、变性近视或混合散光,矫正视力往往不能达到正常。

17.人究竟能看多远

长期生活在大草原的牧民,一般规力都在2.0以上,有的可达4.0,这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视力正常的人,站在地面上可以看到1.6千米远的树木和房屋,晴朗的天气里,在海平面看到16~25千米远的船只。在高山顶上,人的视野还可扩大到320千米,如果朝天上看,可以看到1080多千米高空中的人造卫星,在晴朗的夜晚,用肉眼可毫不费力地看到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更奇怪的是还可以看到离我们16.3光年的牛郎星和离我们20.4光年的织女星。

18.什么叫眼压

人们对血压这个词比较熟悉,而对眼压比较陌生。所谓眼压就是眼内容物对眼球壁施加的压力。正常情况下,眼压保持在1.33~2.80千帕(10~21毫米汞柱)范围内,以维持眼球的正常形态。正常人眼内压力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一天之内眼压也有周期性变化,一般清晨时眼压最高,下午及晚上较低,可相差0.400~0.667千帕(3~5毫米汞柱)。有人观察,甚至在同一时间内,眼压也有一定波动,每次呼吸或心跳时,眼压都可相差0.133~0.267千帕(1~2毫米汞柱)。另外,大量喝水或失水,情绪激动,都可以影响眼压。但是,眼压的波动变化,不会超出正常范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19.什么叫视野

当眼向前平直注视时,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视野也叫周边视力,它表示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以外的视觉细胞功能。一般用视野计能够比较精确的测量出来。应该指出,视野与视网膜对应的位置却是相反的。如颞侧视野反映鼻侧视网膜的功能,上侧视野反映下侧视网膜的功能,由于上方受眼眶的影响,鼻侧受鼻根的影响,所以视野的范围,上方及鼻侧较小,颞侧最大。眼底视乳头部分,因为没有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所以在查视野时,注视点颞侧出现局限性的暗点,叫做生理盲点。

20.什么叫生理盲点

生理盲点为视盘(视神经乳头)在视野屏上的投影。由于视盘上没有视觉感光细胞,且位于眼球后极黄斑内侧15°左右,高于黄斑水平线,故在视野中心注视点外侧15.5°;水平中线下1.5°,其垂直径为7.5°,横径为5.5°有一无视觉区,叫生理盲点。正常生理盲点的大小和位置并非一致,一般近视眼的生理盲点,离中心注视点较近且大;远视眼则稍远且小,在其上下缘,因为视网膜血管投影的关系,还可有一模糊区。此外,因视网膜的视锥和视杆细胞层在视盘边缘是逐渐消失的,故在生理盲点周围,尚有1°弱视区。如果生理盲点扩大到2°以上者,始为病理现象。但是,视乳头的大小变异很大,如果只查一次,发现生理盲点扩大,临床意义不大,如果连续多次检查,生理盲点有进行性扩大或缩小,始有诊断意义,前者可表示为逐渐恶化,后者可能为逐渐缓解。生理盲点为绝对性阴性暗点。由于位在视轴外侧15°,在双眼视野中,恰居另眼鼻侧半视野范围内,故不自觉存在。

21.什么叫暗适应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白天从太阳光下进入室内,像进入暗室一样,最初什么也看不清,几分钟以后,眼对这种暗的光线产生了适应能力,逐渐能看清周围的环境,时间越久看得越清楚,这种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为什么由明处到暗处,必须有一个暗适应的过程?这得从视网膜的生理功能谈起。视网膜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区,视杆细胞分布在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视锥细胞只能感受强光刺激,而视杆细胞则对弱光敏感。

也就是说,在夜晚或黑暗的环境下看东西,主要依靠视杆细胞。为什么视杆细胞有暗视觉功能呢?这是因为视杆细胞内含有感受弱光的物质——视紫红质,视紫红质由维生素A和视蛋白结合而成。从强光下突然进入暗处,视锥细胞失去作用,视杆细胞须将分解的视紫红质重新合成。通常需要数分钟时间。这就是人们从强光下进入暗处需要适应的原因。

人从光亮中进入暗室时,在最初的瞬间什么都看不见,逐渐地才适应了黑暗,从而区分出周围物体的轮廓。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测量感受性,那你就可以知道,感受性是在逐渐增高的,而且在最初的20分钟增高非常迅速,后来才越来越慢,最后在暗处停留30~40分钟时,便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种眼的感受性逐步增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过程。暗适应过程可以用对最弱光的测定来进行,最后可以得出一条暗适应的过程变化曲线。视杆细胞的暗适应速度最初是迅速的,在最初10分钟内大约完成60%,20分钟内则已基本完成,此后曲线已为渐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