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阳光满园——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
19081000000036

第36章 与时俱进——新课程与教师的适应(2)

(六)教师是课程民主管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应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管理中去,对课程的开发,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单项信息传授向多向信息整合,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看,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意义构建的,教学过程从被动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走向交往,对话与合作,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的意义关系;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以知识作为对话的文本,共同参与,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感情,取得心灵的沟通;求得新的发现,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也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新课程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统一规格教育向学生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执教者、管理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

(二)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融合”,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方式

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加强与学生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增加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内容。从课程综合化的角度看,它不但强调了课程内容结构上的综合,而且也强调了方法、功能和目的的综合。课程的综合化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多门学科的知识基础和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能力。

这样,单一型的教师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成为综合型、通才型、跨学科型的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为善于学习的人,追求知识的博和专,同时要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其外,教师还要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艺术。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以其直观性好、信息量大、速度快等优点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那么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新课程,教师们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开发多媒体的功能?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适应新课程下广泛合作的工作模式

在现代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合作能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合作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教师与专家的合作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就教师应如何更快更有效地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了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凡是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学者长期合作(包括理论及方法指导,咨询,共同设计教案,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活动)的中学教师,无论从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实施以及效果看,均好于其他教师。教师与专家的全面合作能使教师驶入了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2.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新课程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教师在思维上的互补,智慧上的交融,工作上的合作。

3.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观看,课程不仅是官方课程文件和现成的教科书,而且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共同构建和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师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

4.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成功教育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相互间能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相互渗透,将会优化教育资源和环境,协同教育行为,为学生的成长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圈,从而大大强化和提升学校教育的效果,反之将破坏,制约和削弱学校教育的作用。

5.教师与管理者的合作

新课程要求学校建立一种新的组织结构,使学校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弹性,适应性,创造性,合作性的开放管理系统。而管理制度的重建和创新,最重要的特征是民主与合作。如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中,探讨一种“合作式教育管理”,建立具有合作协调特点的管理机构,在有组织,有领导的前提下,在管理中使多方处于平等地位,真正做到密切配合并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从而实现多方协同活动的民主过程。

6.教师与社会的合作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其三,社会问题已不再是学校以外的事情,贫困,毒品,暴力,游戏等是学校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却源于社会,单凭学校,教师的力量无法完成,必须靠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解决。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和社会,意味着教育旨在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意味着学校,教师和社会,社区的全面贯通,融合与合作。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正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所追求的结果,也是新课改对教师与社会合作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四、发展才是硬道理——新课程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那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应该关注哪些核心内容呢?

(一)关注教师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

人的教育与发展有两个共同存在的领域,一是认知领域,属智力、知识、才能的范畴;二是情感领域,属情感、态度、习惯、信仰的范畴。一般来说,教师的情感人格特点越丰富,对教育教学的激励作用越大。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现实绩效。有专家提出“教育爱”这一概念,“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个人尊严。

(二)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

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但这样两个要求似乎更为突出:其一是,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修养,以胜任新课程培养“个性化新人”的需要。其二是,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但教师目前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对于建构在全新理念之上的新课程来说,教师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更新的缺失,成为新课程推进的最大障碍。因此,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来构建教师的多元知识结构成为当前教育界关心的又一话题。

(三)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创造者。“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逐步得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着根本的变革,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于是,教师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的研究、创生课程的活动便由此得以展开,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也因此而形成。”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倦于读书,偏重经验、轻视理论。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唯书、唯上、唯考试,造成了教师的封闭、僵化、服从,这无疑是对教师创新精神和教学个性的扼杀。

(四)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当前,教师在自我意识的确立、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保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给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阻碍了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一些专家指出,由教师的心理缺陷而导致的教育污染应该得到教师教育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当前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必须把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到较高的地位。

(五)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适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总体来说,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应该由三个方面构成:由政府负责的正规化培训;学校层面的校本培训和教师学习型组织;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鉴于本书服务于教师在职自主发展的特点,本书将教师的自主发展问题作为探讨的重点。教师自主发展的路径主要有这样三种:其一,反思——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其二,合作——向同事学习;其三,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