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阳光满园——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
19081000000037

第37章 阳光心灵——教师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1)

正如人的身体会患疾病一样,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可能出现异常。身体患病了我们自觉地去看医生,但是我们的心灵受伤时,为什么不让他得到专业诊治呢?

第一节揭开心理咨询的面纱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咨询对象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种磋商行为,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是一种彼此合作的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有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咨询者帮助来访者逐渐学会抛弃与周围环境不适应的心态和行为,代之以与之相适应的心态和行为,也就促使来访者不断自我革新,达到自强、自立、自我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不仅仅是存在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障碍的人能得到帮助,就是那些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健康人,也同样能在心理咨询中受益。因此,心理咨询也同样涉及这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为了求得更高的发展,拓展生活视野,挖掘自身更大潜能,向专家寻求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因工作、生活及家庭等多方面情况可能引起心理冲突而向专家寻求帮助。但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没有养成寻求专家帮助的观念与习惯,认为找心理专家一定是心理不正常,才去寻求专家指导,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由于教师的角色特征及职业特点,往往自视清高,或无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对自己心理问题讳疾忌医,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个体在无能力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时,应该求助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我们认为这是不理智的。

二、心理咨询提供哪些帮助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是正常人或有轻度心理问题的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却是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非正常人。

心理咨询过程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是劝慰人或开导人,也非少数人理解的仅仅是处理心理障碍,心理咨询过程,实际上是“人格重构”的过程,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帮助你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任务。具体地讲,心理咨询可以在八个方面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

1.教会你管理自己的情绪,使你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罹患各种情绪障碍,如抑郁症、躁狂症、歇斯底里症等。

2.帮助你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使你拥有完善的认知体系,避免因为错误归因而导致种种失败。

3.帮助你恢复爱的能力,使你学会幸福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去爱。

4.使你拥有健全的人格,摆脱自卑、自恋、自闭等不良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5.帮助你摆脱因失业、失恋、离异造成的痛苦,教会你应付生活中种种挫折的方法。

6.矫治各种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7.为你提供职业咨询指导,帮助你在人生重大问题上正确独立地抉择。

8.帮助你度过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种种危机,平安地完成人生的发展任务。

三、你需要做心理咨询吗?——什么时候应该走进心理咨询

心理学统计研究表明,在现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有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人格缺陷或习惯性不良行为。心理健康是一个发展的、相对的概念,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处于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中,任何人不可能在心理上完全健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在遇到不同的问题事件时,就像时常患感冒一样,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困惑,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任何人都需要讲究心理卫生保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享受心理咨询与治疗。

现代社会人的自我意识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心理健康知识的逐渐普及,心理咨询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当你感到心情抑郁、焦虑、信心兴趣下降等不适或在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时,都应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就像得了感冒看内科医生一样自然。

很多人也能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想依靠自己原有的认知力意志力同心理问题抗争,没想到其结果是越克服越厉害,越抗争越严重,导致严重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些还引发了躯体性疾病,最后不得不走进心理咨询室。

不要等心理问题成了堆再解决,“防患于未然”。自己认为是小毛病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已存在心理问题的信号,也是心理咨询师查找心理问题的线索:

测一测:你需要做心理咨询吗?

1.我不知为什么经常感到烦恼,看什么都烦,无心思做事。

2.我见了生人就脸红心跳,在人多的场合,我说不出话来。

3.我想和别人打上一架心里才觉得舒服。

4.我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处,不愿出门,总想痛哭一场。

5.有个人得罪了我,我想狠狠报复。

6.我经常失眠,惧怕夜晚来临。

7.我入睡前一定要多次检查房门锁是否锁牢。

8.我的手好象很脏,洗多少遍都觉得没有洗干净。

9.我的几个好朋友都先后不理我了,不知怎么得罪了他们?怎样才能拥有好朋友?

10.我换了几个单位,总是和领导不对付,我该怎么办?

11.我和异性在一起就紧张,怎样也感觉不自然。?

12.现有的工作(学科)非常不适合我的性格,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

13.我经常不由自主地大发脾气。

14.当让我拿主意时,我的脑子里就一片空白。

15.即使别人在谈论天气,我也觉得是在议论我。

16.我经常无故地感到自己有罪。

17.我从来就不敢从高处往下看。

18.我平常聊天很健谈,可在正式场合当众发言就紧张(或口吃)。

19.我和爱人在一起,经常找不到快感。

20、快考试了,我又进入了脑子一片空白的状态。

21.我总是在走路时控制不住地数脚下的地砖。

22.我一紧张就要到厕所小便,不然就要尿裤子。

23.我很正派,但是一见到异性,就不自觉地往“敏感部位”看。

24.小时候使我不安的事,至今还在困扰着我。

25.其实我已经把事情做得很好了,可是我还是不满意,狠狠地自责。

26.有些很脏的东西,对我毫无用处,可我仍想抚摸或存集。

27.我总觉得自己很优秀,可从来得不到赏识。因此常常怨恨他人。

28.我越是努力要把一件事情做好,效果反而越差。我错在哪里?

29.我很喜欢虐待小动物来寻开心。

30、与其这样烦恼,还不如死了好。

如果其中有与自己相似的问题,并且在一段时间里困扰着您,那么:就请您看一下心理咨询师。

除有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外,以健康人群为对象,重视心理成长,以促进心理健康、促进快乐,使人更有价值感、成就感,更好地开发心理潜能为目的的发展性心理咨询;介绍各种心理卫生知识、心理问题的答疑与指导都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心理咨询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就是危机干预,比如遇到突发事件、遭受强暴、情感危机、自杀倾向等重大生活事件时,同样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第二节走近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概述

心理治疗,或称精神治疗,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通常是指心理医生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使患者的情绪、人格或行为发生变化,消除或减轻导致患者痛苦的心理因素和由此引起的躯体症状,促进患者的精神康复。心理治疗以矫治心理疾病,特别是矫治情绪方面的疾病为首要目标,其对象主要是有身心疾病、特别是有明显的心理或行为障碍的人。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教师并不多,但教师一旦形成心理疾病,就会对个人及工作影响极大。特别是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肩担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理应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一旦患有各种心理疾病就应积极治疗,尽快恢复。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在实施专业工作的理论指导、采用技术的主要原则、进行工作的对象以及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都是相似的。两者的区别是,心理治疗主要对象是有心理障碍的病人,一般在医疗机构进行;心理咨询的对象则为正常来访者,在学校、工厂、街道等地方进行。前者主要以治疗;后者主要以辅导、建议方式来施行。虽然有这些区分,但在实际开展这些工作时,这种区分常常不是十分严格的。

二、认识心理障碍

(一)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时我们也称为心理失调、心理异常、心理疾病、心理变态。在美国精神病学诊断和统计手册,所谓心理障碍的概念是指某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行为、心理症状或模式,它必须表现出现时的痛苦(如令人痛苦的症状)或某种能力丧失(如一种或多种重要功能的损伤),或者有明显增加的可能导致死亡、痛苦、能力缺损以及严重丧失自由的危险性。此外,这种症状或模式不能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预期的或是文化许可的反应模式,比如亲人去世。不管其最初的起因如何,心理障碍都必须表现为一个人现时的行为、心理或生理功能缺损。行为偏离(政治的、宗教的、性的)或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如果没有造成个体的功能受损,它们就不能被诊断为心理障碍。

(二)心理障碍的分类

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根据它们的不同范围和特点,大致可分为:

1.严重心理障碍

主要包括各类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心理活动受到损害,行为严重紊乱并完全脱离现实,即个体与现实环境尤其是社会人际关系严重失调。这类人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也不能正常地参与社会活动。

2.轻度心理障碍

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又称人格变态)和各种“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指人格和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表现异常。个体在挫折和冲突中过度使用防御机制,致使个人对生活的适应产生较多困难,这类人能自理生活,可以理解和认识自己的状况,并主动求医。

3.症状性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

由于紧张、长期情绪或心理社会因素引起(或加重)的躯体症状。这种症状可能伴有器质性损伤,也可能没有器质性病变。如肠胃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哮喘、甲亢、糖尿病、月经失调、阳萎、神经性皮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胖病等。

4.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引起的心理障碍

包括大脑器质性疾患(如脑外伤性精神病、脑震荡、脑挫伤、脑动脉硬化、中毒或毒菌、病毒感染都可能造成脑器质性损害,从而产生智力障碍,遗忘症、人格异常等表现)、精神发育不全(如伸舌样痴呆)以及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和因伤残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5.行为偏离及各种调节反应

包括酗酒、药瘾、赌博、性变态及心身变化和紧张情境的调节反应异常,如亲人亡故、社会压力、天灾人祸造成的精神创伤,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慌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更重者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以及更年期、老年期的心身变化等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6.特殊条件下行为表现

指催眠状态、梦境、感觉剥夺、超觉静坐、高峰经验、气功心理状态等特殊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变化。对于人的这些潜能的估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某种假设。虽然这一领域的研究属于正常和变态心理的交叉,但多年以来,变态心理学家都对此有特殊的兴趣。

三、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

心理治疗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领悟式疗法和行为疗法。领悟式疗法重点强调个体对其自身问题的理解,主要通过谈话进行,如心理动力学与人本主义疗法。与此相反,行为疗法包括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现多已合并为认知行为疗法,或CBT)它很少重视领悟,更多地强调改变当前的行为与思想。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它也包括对问题本身的讨论,但这更多的是治疗期之外进行的活动。

(一)心理分析治疗

心理分析(又称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由弗洛伊德首创,是发展最早、结构较完整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心理分析学说的基本理论中,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关的部分主要有:关于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性心理的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以及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心理分析认为心理疾病和症状都有无意识的动机和含义,心理分析治疗的任务就是从无意识中揭示意识,找出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把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动机愿望召回到意识中来。即通过自由联想和对失误和梦的解释等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由此达到治疗的效果。

心理分析治疗对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较大影响,许多技术方法或多或少与精神分析有联系或吸取了它的营养。经典心理分析治疗的主要技术包括自由联想、释梦、移情、解释、催眠等。精神分析的治疗对治疗师的要求颇高,且周期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