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杨东中医男科论
19081400000030

第30章 科研成果(3)

(二)回医穴位敷贴疗法的理论与机理研究

穴位敷贴疗法作为回医回药的传统疗法,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中的一种,是指将膏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末而成的膏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此法历史悠久,早在《回回药方》中就记载有大量的外敷贴剂。《黄帝内经》中也记载“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此用膏药之始”。其回医理论基础仍为经络学说,输穴为脏腑气血汇聚之处。由此可见,回药穴位敷贴疗法的理论依据与中医药外用药物的理论基本一致。其机理无非是发挥药物和经络输穴的双重调节作用,两种作用相互协调,相互激发,相互叠加,故较单纯的用药、针灸有一定的优势,且小剂量可发挥相对较强的治疗效果。即药物敷贴对经穴有压迫与渗透吸收两种作用。一是对体表的压迫刺激而起治疗效应,二是渗进皮内吸收,产生局部的穴药深度的治疗作用,通过刺激皮部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由于药物较长时间停留于穴位处通过渗透而发挥治疗作用,所以充分体现了《回回药方》中“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治疗思想。同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胃肠道副反应及耐药性的发生,具有简便廉验、应用广泛等优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属回族医学“下水不利”等范畴。回族医学认为,湿浊为恶润之邪,易淹留聚滞精道尿窍,而致下水不利,精窍阻滞,为白浊根源。治疗则主张疏利水道,利尿通络。

回族医学在药物使用上多用丸、散、膏、丹、滴剂及芳香剂,在治疗方法上多采用口服、外贴、滴鼻、喷散、烙灸、药浴、熏蒸等方法,尤其重视药物的穴位敷贴方法治疗疾病。

回医回药的穴位敷贴作为一门传统的自然疗法,临床以其具有简、便、验、廉、无痛、毒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在治疗许多疾病中发挥出优势。本研究依据《回回药方》中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经典方药《蒺藜油方》为基本方,加二丑、王不留行两味回药,采用局部穴位敷贴外治的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选择BPH患者为对象,通过对患者的年龄、病程、膀胱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以及最大尿流率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目的在于探讨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之间的疗效比较。

一、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来源于2008年1月到2009年2月我院男性病专科门诊就诊的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总计60例,限男性,年龄50~80岁,最小50岁,最大80岁。其中50~59岁10例,60~69岁13例,70~80岁7例,平均发病年龄62.67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25年,病程平均9.4年。治疗组30人,对照组30人,随机分组。

(一)诊断标准

主要参照第五届国际良性前列腺增生咨询委员会国际科学委员会推荐意见: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的评估和治疗。

1.50岁以上男性,排尿困难、踌躇,尿细无力,费时费力,尿流中断,尿频尤其夜尿频数,甚者有尿潴留或尿失禁。

2.肛门指诊(DRE):两侧叶增大、光滑、有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3.经腹壁B超(TRUS):前列腺增大,体积>;(4.1-0.6)cm(2.75-0.44)cm(2.8-0.4)cm。

4.尿流率测定:尿量>;150mL,最大尿流率Qmax<;15mL/S,若尿量<;150mL,应考虑尿量因素。如经反复努力,病人不能达到以上标准,可采用现有尿量的Qmax结果。

5.残余尿量(RU):经腹B超,测定膀胱有无残余尿。

凡具备以上1、2、3、4项或兼5项者,可诊断为BPH。

(二)纳入标准

1.患者知情同意的,并自愿参加本试验者,皆可入选本临床研究。

2.年龄50~80岁男性。

3.未用药者或已用药但停服2周以上者。

(三)排除标准

1.年龄小于50岁,大于90岁(年老体衰者不宜做穴位敷贴者)。

2.合并有膀胱新生物、膀胱颈硬化症、前列腺癌、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间质性膀胱炎等。

3.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和/或精神病变。

4.有盆腔手术或创伤病史。

5.有性传播疾病病史。

6.符合纳入标准,但不配合研究者,无法判断结果,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结果。

(四)剔除标准

1.依从性差,不能按时系统接受针灸治疗者。

2.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因病情变化而必须使用影响临床指标观察药物者。

3.未完成3个月治疗,因病情变化、经济原因或其他因素而自动退出试验者。

(五)临床资料

1.性别:限50~80岁的男性患者,分组方法采随机分组。

2.年龄:治疗组中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者50岁,平均年龄为62.67岁;对照组中最大者79岁,最小者50岁,平均年龄为62.27岁。

3.病程:治疗组中最长者25年,最短者3个月,平均病程为9.4年;对照组最长者为27年,最短者为不满1年,平均为8.4年。

三、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1.治疗组

淤把刺蒺藜、二丑、王不留行药物按2颐1颐2比例研成粉末,加芝麻油调成膏状,制成大小1.5cm伊1.5cm,厚约3mm的膏药。

于把膏药敷贴于会阴、曲骨、中极穴,胶布固定,每天1次,每次1小时左右,1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对照组

口服前列通片,每次4片,每日3次,1周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二)观察指标

1.夜尿次数:0~1次为0分,2次为1分,3~4次为2分,5次以上为3分。

2.排尿尿线:正常为0分、细成线为1分、细基本成线为2分、细不成线为3分。

3.小腹症状:无为0分、有时胀为1分、经常胀满为2分、胀满痛为3分。

4.最大尿流率(Qmax):尿流动力学仪测定最大尿流率。尿量大于200ml时,最大尿流率<;16ml/s;若尿量<;150ml,应考虑尿量因素。如经反复努力,病人不能达到以上标准,可采用现有尿量的Qmax结果。最大尿流率>;15ml/s为0分,11~15ml/s为1分,6~10ml/S为2分,<;6ml/s为3分。

5.残余尿量(RU):在病人尽量排空膀胱后立刻通过腹B超测量(TRUS)残余尿量。残余尿量<;10ml为0分,10~50ml为1分,51~150ml为2分,>;150ml为3分。

6.前列腺体积(PV):经腹B超测量(TRUS),观察前列腺的声像图特点,记录钙化、囊肿、结节大小、位置、残余尿量和是否突入膀胱。经腹前列腺B超(TRUS)测量前列腺的左右径d1、前后径d2、上下径d3,前列腺体积v=d1d2d3(cm3)。

7.前列腺直肠指诊(DRE):在认真估测前列腺大小及硬度的同时,注意有无结节、中间沟是否消失等。按Rous提出直肠指诊前列腺大小分度:淤一度增大:腺体大小为正常的2倍,中央沟变浅,估重为20~25g。于二度增大:腺体为正常的2~3倍,中央沟近乎消失,估重为25~50g。盂三度增大:腺体为正常的3倍,手指刚能触及前列腺底部,中央沟消失,估重为50~75g。榆四度增大:腺体超过正常4倍,手指已不能触及前列腺底部,一侧或两侧的侧沟因腺体增大而消失,估重为75g以上。

8.副作用观察:如穴位敷贴后是否发热、局部潮红、皮疹、水泡瘙痒、糜烂等。

(三)病情轻重分级标准

计算总积分,轻度臆5分,中度6~10分,重度跃10分。

(四)疗效评定标准

依照1997年巴黎国际前列腺增生咨询委员会推荐意见:

1.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积分减少60%~89%,腺体积稍有缩小。

2.有效:主要症状和体征部分减轻或消失,积分减少30%~59%。

3.无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五)统计学处理

数据转入EXCEL、SPSSI4.0,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数值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依S),其显着性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内比较(即本组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即针灸组和埋线组比较)用成组t检验,所有数据用SPSS14.0及EXCEL统计软件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夜尿次数评分的比较

由表3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夜尿次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夜尿次数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夜尿次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两组治疗前后排尿尿线评分的比较

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排尿尿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两组治疗前后小腹症状评分的比较

由表5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小腹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小腹症状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小腹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两组治疗前后病情轻重分级的比较

(五)两组治疗对PV前列腺体积测重影响的比较

比较经两组方法治疗后的疗效差异,以统计检定,两者之疗效已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轻度、中度患者已达显着水平,但重度患者改善程度仍不显着。

(六)两组治疗对RU膀胱残余尿量影响的比较

比较经两种方法治疗后的疗效差异,以统计检定,两者之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即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佳,且具显着差异,但重度患者改善程度仍不显着。

(七)两组治疗对Qmax最大尿流率影响的比较

比较经两种方法治疗后的疗效差异,以统计检定,治疗组与对照组两者之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即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佳,且具显着差异,但重度患者改善程度仍不显着。

(八)治疗后两组疗效的比较(%)

五、讨论

(一)穴位敷贴药物的选择思路

【用药依据】药物组成为刺蒺藜、二丑、王不留行。《回回药方·卷之二十三·秘涩门·脏腑不通类》有“蒺藜油”方治疗“下水不利”条,《本草纲目·蒺藜》有主治“恶血,破徵积聚”的记载。又《本草纲目·王不留行》有“治诸淋,通血脉”之语,又《本草纲目·牵牛子》有病案“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能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言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此案正是前列腺增生之验案。诸药和合,共奏利水通络,消积活血之攻。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刺蒺藜可以提高免疫功能,说明其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免疫机制而产生抗炎作用,抗水肿,作用于膀胱肌肉,松弛膀胱颈部、前列腺包膜及腺体中平滑肌紧张度。二丑具有利水通淋作用,这可能是明显降低膀胱内残余尿量、并且减小增生的前列腺体积的主要原因。王不留行能提高动物睾丸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可对老年前列腺肥大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有一定改善作用,改善整个机体功能,恢复激素水平。

研究还表明,补肾、利水的中药可降低前列腺的湿重和缩小前列腺直径,减轻前列腺分泌物贮留的作用。

(二)回药敷贴穴位的选择思路

【穴位依据】主用任脉会阴、曲骨、中极诸穴。《灵枢·营气》任脉“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难经·二十八难》“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对于任脉所主病候,《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癃、痔、遗溺、嗌干”。《灵素·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因足厥阴肝经“过阴器,抵小腹”,所以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是足厥阴肝经所主病症的重点。故任脉与足厥阴肝经在循行和病候上都与前阴和小便病候相关,本研究选取任脉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会阴、曲骨、中极有科学依据。

【现代研究】现代中医研究表明,刺激会阴、曲骨、中极等穴位不仅可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症状,尚可有效调节内分泌,改善体内激素水平,具有调整和加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抑制前列腺腺体的增生。

(三)穴位敷贴疗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观察体会

从回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总有效率观察,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3.33%,显示经过治疗后均有9成以上能改善病灶,但仔细观察,治疗组的显效者占76.67%,较对照组的46.67%有显着差异,且治疗组未见无效个例。

由BPH的前列腺体积(PV)指标显示,整体而言,治疗组在前列腺体积的改善上,亦获得较佳的疗效,整体平均数由治疗前的46.83g,缩小为32.87g,在统计检定的P值也达明显改善的水平。

由BPH的最大尿流率(Qmax)指标显示,治疗组在膀胱最大尿流率的改善上,获得较佳的疗效,整体最大尿流率平均数由治疗前的12.53ml/s,提高为14.31ml/s,在统计检定的P值也达到了改善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