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长寿指南—中老年保健防病手册
19081900000028

第28章 环境气候与健康(1)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健康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如宇宙、大气、日光、水文、天文、气象、地形、地质、植被等。在自然界中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固有因素的影响,同样人体的健康、衰老也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大部分的城市目前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是其中之一。大气污染物成分极其复杂,有害物质特性也有很大差异。大气污染物造成的危害有急慢性中毒、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要机能障碍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等。空气污染引起的慢性中毒最重要的是呼吸道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尘埃沉着病、肺癌等。空气污染物中有不少致癌物质,如汽车尾气、粉尘中的石棉、镍、铬、铅、砷等重金属,飘尘中的吸附物。长期在这样污染的环境中生活,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次是酸雨问题,我国是一个酸雨污染严重的国家,酸雨所致,林木枝叶枯萎,顿失生机;建筑物腐蚀锈损;酸雨使湖泊、江河酸度提高,鱼类由中毒、骨骼致畸、发育受阻而致使鱼卵不能孵化;酸雨使土壤酸化造成土壤贫瘠,植物生长受阻;酸雨对人的皮肤、眼睛、咽喉有很强的刺激性,人体吸入吸附有硫酸酸雾的微粒物质可在肺部蓄积,引起肺组织硬化、肺水肿等病症。酸雨不仅危害人类健康,由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因此,中老年人应当重视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规律和特点,趋利避害,选择住宅时尽量离开工业区,寻找有绿地的居住环境,最好是离公园2公里以内的住房比较适合中老年人居住。平时注意每天尽量多的在有绿地、植被、和树木的环境里做一些活动,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尤其是雨后天晴之时,空气中会有大量的负离子,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很有益处。大部分中老年朋友目前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任意地选择住宅地址,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大的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同时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绿地公园,而每天挤2~3小时的公共汽车,去寻找运动场所,那样就失去了意义。总之,自然环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是现代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节气候变化与健康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几百万年,不同地区的人已经适应了其所在地的自然条件。但是,气候变化始终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疾病的发生、转归、或恶化都受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特别是适应能力较弱的老人、小孩和体弱多病的人,一旦天气剧烈变化,或者旅行,移居其他气候带,人体不能迅速适应,便会发生各种新的疾病,或者旧病加重。正是因为人体健康和天气气候条件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1999年世界气象日曾经将其宣传口号定为“天气气候与健康”。

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急剧的天气变化能引发疾病,例如一次寒潮过后,气温急剧下降10℃以上,心脑血管病、哮喘病就会加重,同时感冒病人也会大大增加。二是特殊天气不利于人体健康。例如高温高湿的天气,会使人产生不适,甚至能引发中暑;大雾天气,容易诱发呼吸道方面的疾病。气候对健康的影响也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气候转化过程中,人体因不能适应而产生生理失调,从而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例如初春时节,忽冷忽热,一些慢性病极易复发。二是一些传染性疾病会在特定的季节气候里流行。例如流脑、猩红热流行于冬春季节,而夏季则易引发霍乱、痢疾等胃肠方面的疾病。以下一些疾病的发病常与天气气候有密切关系。

1.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感冒,但以秋冬季为高发期。感冒发病常集中在11月下旬到次年3月底。

导致感冒发病高峰的天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冷空气南下时,特别是秋冬交接后的第一次降温,如最低气温自零上降至零下,1~2天内就发生大批人感冒。若每日最低气温持续在零下,感冒病人就会逐渐减少。第二类是冷空气通过后出现冷高压天气,特别是气压大于1.030千帕的晴好天气,人们也容易发生感冒。这两种天气促使感冒发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受凉。

当冷空气南下,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大幅度下降,前后两天日平均气温甚至可以相差10℃以上。这种突然降温,使人们的体温调节功能难以适应,再加上人们没有思想准备,不注意保暖,就易受凉。冬季的冷高压天气阳光充足,日照强,导致中午热,早晚冷,同日温差大,早晚容易受凉。寒冷降低了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引起感冒。要避免受寒,可根据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冷空气开始南下的几天要注意保暖,因为这时降温最强烈。可是这点常常被忽视,人们常在降温的第1~2天不以为然,等感到寒冷时才增添衣服。这时气温已开始回升,天气也回暖,而且往往已经受凉。

2.关节痛秋冬过渡季节,气象要素变化剧烈,冷空气不时南下,晚秋、初冬较强的冷空气能引发关节病痛的发作。而且疼痛发作多出现在天气变化的前一天,这就是“旧伤疼痛明日雨”的由来。因此,有关节炎和其他伤痛的患者,平时要加强锻炼,以改善和调节关节功能,减少关节病痛。也可依据天气预报,在天气变化前采取保暖、驱湿措施。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在冬季复发,有明显的季节性。不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与气候有关,而且其病情加重或复发也与天气有关。如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当同日温差大、隔日温差大、相对湿度高、风速大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加重者增加。在我国西北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风速较大的月份,患者病情的恶化增多;当气温及湿度低、气压高、风速大时,患者病情加重。以上所述可以看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复发与病情加重都与寒冷有关,通过耐寒锻炼和增强体质可以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与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入秋后,第一次出现持续期较长的日最低气温低于0℃过程中,都有一次明显的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脑卒中也有相似的发病规律。此时的天气特征为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由于大风和潮湿都能增加寒冷程度,因此,影响心肌梗死发病的气象条件大多为寒冷的作用。习惯上所说的“春捂秋冻”并不适用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当秋天来临天气气候变化之时,应及时添加衣物,防止突然变化的天气引起病情的加重。

此外,由于天气急剧变化,气温骤降,使人体胃酸分泌和黏膜防护能力有所改变,往往引起溃疡病的发作。冬季光照时间短,气候寒冷,也容易影响人的新陈代谢,使血流速度减慢,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大脑细胞缺氧,于是就出现了精神倦怠、嗜睡等一系列冬季抑郁症症状等。

人体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当天气变化时,人体内部也随之改变,以使体温保持不变,并使身体其他重要功能正常进行。相比之下,老年人及一些慢性病患者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天气变化时,要注意自我保健,加强防范措施。首先要注意及时收听天气预报,随时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其次是注意按时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最后应注意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天气预报可以为您的健康提个醒。

第三节社会环境与健康

社会是人类物质生产和共同生活的大集体,经常进行着物质和精神的交流。社会生产和建设的不断发展,会带来一些新的健康问题。人类的健康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特征。系指社会制度、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水平。这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收入和消费,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受科学知识和教育的机会等。我国在宪法中规定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中医中药,推行计划生育、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最终提高人们健康水平。二是人群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状况、文化教育水平、伦理观念。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遗传或环境背景,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同籍贯的人往往长时间地保留他们原居地的文化特征,饮食习惯以及其他环境特征,影响他们的后代。文化教育因素往往决定人们是否会生活、会劳动、会休息、会娱乐、会运动、会交际。没有相当的文化教养因素,健康生活难以保证,伦理观念、法制观念、公德观念、人生观受社会集体的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通信、交通的不断改善,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中老年人应当适应所处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后半生,就像齐白石50岁学画一样,相信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新人文社会环境,适应新的社交、生活、社区关系,生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如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要比贫穷国家的人高一倍左右。不同的时代,人类的寿命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寿命也逐渐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