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哲学
19084300000005

第5章 医学哲学思想探源(1)

医学哲学思想的源头,在西方可追溯至《希波克拉底文集》,在中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

在对这两部人类文化的宝库进行粗浅的研究后我们发现,两千多年前东西方文化的医学哲学均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先哲们医学哲学思想的深邃和博大令人惊叹不已。

第一节 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哲学思想

一、希波克拉底医学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在希波克拉底生活的时代,哲学家们追问世界的本原,探索世界的本质,提出了两千年来欧洲哲学所探索的各种重要问题并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其中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数”,恩培多克勒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火、水、土、气“四元素”的自然哲学思想对希波克拉底学说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四根说”为希波克拉底学说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四元素”的概念为希波克拉底“四体液”病理学说的创立提供了素材。

源于自然哲学而不囿于自然哲学是希波克拉底医学哲学思想的特征。他批评简单地套用哲学或自然科学的语言阐述医学问题的倾向,指出:“有些医生和哲学家断言,不了解人的人便不可能了解医学。他们说,能恰当治疗病人的人也必须明白这一点。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个哲学问题,它属于恩培多克勒等人的领域。

他们的书讲自然哲学,他们讨论人最初是什么,一开始怎样变成人,人的原始构造中有什么元素这类问题。但是,我的观点认为,首先,那些哲学家和医生就自然科学所说的、写的东西和医学的关系并不比绘画和文学大”。希波克拉底没有简单地袭用自然哲学的词汇去解释医学的问题,而是将自然哲学的理念乃至精神与医学有机结合,内化为医学哲学的理念和医学理论的内核。“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液和黑胆液,这些要素决定了人体的性质。人体由此而感到痛苦,由此而赢得健康。当这些要素的量和能相互适当结合,并且充分混合时,人体便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当这些要素之一太少或过多,或者分离出来不与其他要素化合时,人体便感到痛苦。”在希波克拉底那里,四体液病理学说不是抽象的自然哲学概念,而是能够运用于临床实践,用之分析具体案例的思维方法,如“痔是这样形成的:胆液或黏液若停滞在直肠的血管里,便使其中的血变热,变热的血管从最小的血管里吸取血液,在肠内形成障碍而肿胀起来”。

希波克拉底为医学带来的是自然哲学的睿智,淡化的是自然哲学的思辨,他是医学哲学之树的播种人。

二、希波克拉底医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医学普遍问题的研究

希波克拉底研究了一系列医学形而上的普遍问题。比如:

1.医学的性质

希波克拉底时代,医学被看成是一种技艺。希波克拉底首先提出了医学性质艺术说:“医学是最具特色的艺术。”

2.早期诊断

希波克拉底对早期诊断分析符合现代医学关于“病前状态”、“无症状”的观念:“人们得病并不是一下子得的。突然发病前,发病因素逐渐集聚。所以我发现,有些症状表明病人尚属健康时即被疾病控制,我也发现健康状态是如何战胜疾病的。”

3.病人个体差异

希波克拉底从多方面揭示病人的个体差异:如生活方式、年龄、人种等等。揭示人种差异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4.遗传问题

希波克拉底认识到遗传对健康和疾病的意义:“人的种子来自于人体的各个部分,健康的起因在健康部分,疾病的起因在有病的部分。”

5.生理和心理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说:在躯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亦受到恶性刺激:“肉体方面……

出现病态,心理方面的变化也迟早发生”。同时,在强烈的心理应激状态下,人的躯体也会产生相应的症状:“对恐惧、害羞、痛苦、高兴、热情等各种情感,人体内均有相应的器官起反应,这些反应有出汗、心慌等”。

6.预后

提示预后不良的“希波克拉底病容”直至今日仍然是临床医生所必须掌握的内容:“鼻尖、眼下洼,颞部下陷,耳凉且耳叶外翻,面皮粗、干、紧,面色晦黄”。他认为对预后的分析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医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7.医学哲学的研究对象

希波克拉底明确提出要从具体的病种、具体的病例中去发现其中蕴涵的普遍性:“医生必须明确地认识特异征象和一般症状”,“为了得出较为有利的病人的诊断,要研究疾病的普遍性质,要研究总的和各个地区气候特点”,这实际上已经初步明确了医学哲学研究对象是医学实践中普遍性的问题。

希波克拉底为医学带来的是理性的深刻,消解的是经验的表浅,他是带领医学由表征走向本质的引路人。

(二)医学哲学思维方法的探讨

希波克拉底提出要整体综合研究疾病的“普遍性质和特殊性质”,研究病人社会的、自然的状况。整体思维方法这一为25OO多年后新医学模式所推崇的方法,在希波克拉底医学哲学中已经初现端倪,且贯穿其《文集》始终。希波克拉底擅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他对致病因素进行了多元分析:如体液的失调,摄生和营养因素,遗传因素,气候因素,季节因素,生活习惯,体质因素等等。希波克拉底意识到某种致病因素会经空气传播:“当一种流行病暴发时,病因显然不是摄生,而是我们吸入了什么。”希波克拉底颖悟到逻辑思维方法对医学的意义:“医生靠自己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思维开始他们的生涯。”他是首先提出在临床思维中运用类比方法、推理方法并运用于诊断的医生。反思是哲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希波克拉底对误诊误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集》记载的42个病例中,死亡22例,目的是为了“使医生们少犯错误”。

希波克拉底为医学哲学方法提供了最初的范型,弥补了经验医学方法的褊狭,他是由医学方法的此岸到达医学哲学方法彼岸的摆渡人。

(三)医学人文品格的揭示

在希波克拉底看来,“许多人被称做医生,却很少人名副其实”。那么,名副其实的医生应该具有哪些品格呢?

(1)以病人的生命为重,做医学的仆人。希波克拉底在《誓词》中说:“无论何时登堂入室,我都将以病人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他认为“医学有三个因素——疾病、病人、医生。医生是这种艺术的仆人”。

(2)高尚的医学人文品格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人文品格是指无私、谦虚、积极进取、廉洁忠贞、摒除迷信等优秀非凡的品格。“这些品格意味着反对放纵、反对粗俗、反对贪婪、反对色情、反对劫掠、反对无耻。”人文修养的特点是:“严肃、自然、反应敏锐、应对自如、顽强不屈;对有心人机敏而和蔼;对一切人都温和;临危而镇静、外柔而内刚;不失时机,饮食有节,耐心等待;言之有据,条例清晰;诸事演变,说明无误;言语优美,性情宽厚;尊重事实,从善如流。”

(3)合理的知识结构。希波克拉底认为名副其实的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把学问引进医学,或把医学引进学问。因为医生是学问的情人,也是神仙的情人。在学问和医学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医学实际上拥有一切倾向于学问的性质”,“同时又是哲学家的医生,犹如众神”。

(4)虚怀若谷的胸襟。希波克拉底最早倡导会诊制度:“医生因无经验,处于困境时,不能违反规矩。他应该建议请别人,以便通过会诊了解真相,……理智的医生永远不应该嫉妒他人。如果治疗结果可能利于改善病人的情况,要不耻于向外行人请教。”希波克拉底对医学的复杂性感受至深:“生命短暂,艺术永存,机会转瞬即逝,经验极不可信,判断准确,实在难能。医生之责,非一己可完成。无病人和他人合作,则一事无成。”

(5)超越世俗的爱人之心。目睹诊治病人之前“先讨论报酬”,甚至“向病人暗示,若达不成协议将怠慢病人,或不予开处方做应急处理”的现象,希波克拉底对“人之将死,尚遭勒索”的事情深恶痛绝:“医生切不可斤斤计较报酬”,“如果一个经济拮据的陌生人需要诊治,要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爱人之心正是爱艺术之心”。

具有医学人文品格的医师,是能够超越金钱女色等世俗诱惑的人。“这样的人既是肉体上的医师,也是灵魂上的医师。”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开业医生,要遵守一定的职业戒律如《誓词》中反映的不为妇女堕胎、不做结石手术、为病人保密等等。希波克拉底将之升华为具有超越时代穿透力和感召力的医学人文品格,为医学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希波克拉底推崇关爱生命的人文内涵,贬抑杀生害命的谋财之术,他是使医学远离鄙俗走向神圣的精神导师。

三、希波克拉底医学哲学思想评价

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哲学不能避免历史的局限。如希波克拉底的“分利说”。他认为分利是指病理体液经体内腐熟后排出而使疾病痊愈或死亡,且对分利出现的时间做了繁琐的规定:“病情恶化出现于偶数日时,分利亦出现于偶数日。恶化在单数日,分利亦在单数日。”这也许是当时某种疾病周期的一种反映,但其中神秘主义的影响显而易见。《文集》中的多处内容有前后相互抵触的地方,如对冷、热、干、湿四种性质的论述。当然,这可能是由于古典文献真伪羼杂而造成的。但瑕不掩瑜,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哲学思想和他的医学思想一样,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哲学思想为西医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深刻的精神内核和方法借鉴;为医学摆脱僧侣医学而独立,放逐术士、江湖骗子和庸医铺设了理性的阶梯;是科学医学诞生的助产婆。如在谈论“神圣病”时,希波克拉底讥讽僧侣医学:

他们“关于这种病的虚构是把每一种损害都归罪于一位神”;斥责术士、江湖骗子和庸医:“他们用迷信来掩盖自己,诡称这种病是神圣的,为的是他们不露马脚”;他用四体液病理说解释“神圣病”的病因:“此病的神圣表现与其他病出自同类的原因,即出入人体的物质,如冷、阳光以及变化莫测的风”,“病因在大脑里”,“最初根于遗传”。

希波克拉底为医学哲学铸造了基本的理论范式:他对医学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临床认识主体的人文品格等诸多问题有着原创性质的论述;他对医学实践中的普遍问题的研究如医学性质、早期诊断、预后分析、病人个体差异、遗传现象、生理与心理的关系、误诊误治等,为医学哲学理论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波克拉底不仅是遗泽后世的“西方医学之父”,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医学哲学之父”。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

一、《黄帝内经》是“医学哲学之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中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着作,中国医学史上主要学说的形成和杰出医学家的成长无不与之有渊源关系。因此,历代医学家将《黄帝内经》奉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史上最早地研究了医学中形而上的普遍问题,是矗立在中华大地上医学哲学源头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医学哲学之宗”。《黄帝内经》对医学普遍问题研究涉及面广,思想深刻,见解独特,具有开创性,有的内容至今仍位于领先水平。其主要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医学普遍问题的研究;二是对医学哲学思维方法的探讨;三是对临床思维的一般原则的阐述;四是对医学人文品格的揭示。

二、《黄帝内经》对医学普遍问题的研究

(一)《黄帝内经》对养生、保健、诊断、治疗等医学普遍问题的研究(1)养生保健。《黄帝内经》从医学哲学的层面上,提出了养生保健的一般方法、一般特点和境界层次。养生保健的一般方法是“精神内守”、“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养生保健的一般特点是顺自然、调情志、养精神、和术数、保正气。养生保健的境界有真人境界、至人境界、圣人境界和贤人境界。如真人境界的标志是:“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内经·素问》)。

(2)预防为先。《内经》认为,医学对疾病的干预应该在“未病”、“未乱”之先,而不是在“病已成”、“乱已成”之后。“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内经》指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治锥,不亦晚乎!”(《内经·素问》)“上工”和“下工”、“圣人”和“愚者”的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具有预防为先的思想:“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内经·灵枢》)。

(3)早期诊断。《内经》指出,疾病的发展是由皮毛-肌肤-六腑-五脏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轻及重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早期诊断往往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尤其是“疾如风雨”的急性病更是如此。“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内经·素问》)。

(4)病因与诱因。两千多年前不可能有细菌或病毒的概念,但《内经》已经具有疾病的产生是某种致病因子通过媒体进入人体而引发的思想,并用“风”、“风邪”、“外邪”等概念揭示引发疾病致病因子;认为致病因素不仅仅是外源性的,还有内源性的;不仅有生物性的,还有社会性的和心理性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想萌芽已经包含在《内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