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哲学
19084300000087

第87章 医学的本质(2)

(一)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现代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仅因煤炭燃烧产生的烟尘和S02形成烟雾造成的大气污染,19世纪以来就发生过数次。其中,1952年冬季在英国伦敦发生的烟雾环境污染事件中,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此外,放射性污染、毒气污染等问题也很严重。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的放射性污染中,197人受害,9人死亡;1984年在印度博帕尔市毒气泄漏事件中,数十万人中毒,5万多人双目失明,3000多人死亡。工业生产中未经无害处理的废水用来灌溉农田,加上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出现的全球性农药残留问题,又造成了农作物的污染。三废公害导致畸胎、低能儿发病率的增加和人的性功能、生育功能的减退。

(二)城市化带来的污染

伴随城市化进程,汽车需求量日益上升,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成分逐渐增多,人们从汽车排出的废气中已分离出80多种有害健康的物质;城市化带来的噪音,是导致“城市性心理疲劳综合症”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疲劳综合症又是多种心理疾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家居设施、装饰装修的现代化,冰箱、彩电、微波炉、空调、电脑等家电的广泛使用,使各种电磁辐射、装修材料的污染进入居室,使人出现神经衰弱、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对人的免疫功能及男性生殖功能也有很大影响。

(三)生态平衡破坏的恶果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侵入、征服,如开拓荒地、砍伐森林、兴修水利、探险旅游、滥用抗生素、滥捕滥杀等,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引起许多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它们或改变其遗传特征而适应新环境,如耐药菌株的出现,或迁往新的寄居地,使人类正遭受各种超级病毒的侵袭;而食用野生动物,则使致病原微生物有可能传播到人体,进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些年来瘟疫流行、蔓延,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等,就是由此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流动速度频繁,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工业化过程,食品供应的全球化等,更加速了这些疾病的传播。

总之,人类改造自然,本想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但违背自然规律,污染、破坏环境,最终导致了环境对人类的惩罚,影响和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三、从精神心理入手的社会致病源:竞争、紧张、快节奏的社会环境

(一)快、新、变、矛盾复杂——现时代的特征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当前社会的各种变化,是一场速度和影响力的爆炸性革命,旧时代和它那些陈规陋俗正在慢慢地被撕毁而为新的社会铺路。社会和技术的变革步伐惊人而巨大,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体制不断更新,价值观念不断转变,新的伦理道德、信仰和传统体系不断地斗争,人际关系日益贫乏、矛盾和复杂,传统家庭模式崩溃,工作、学习以及休闲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快、新、变、矛盾复杂”成为现时代的特征,人们更直接地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困惑和焦虑日渐增长。心理医学家Auden称现代社会为“焦虑的时代”。

(二)社会应激源对人身心的负面影响

医学家杜博斯指出:“这些紧张反应像细菌、病毒、营养不良或有害的理化因素一样,能够成为对人类健康的一种挑战。”社会紧张因素可引起人心理功能的紊乱并最终造成机体器官机能的崩溃,引发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甲亢、抑郁症、神经症、各种免疫病乃至癌症等严重疾病,称为“应激状态病”。

人类生存环境中引发疾病的主要根源——各种不良社会文化因素,不仅为医学从社会病因入手防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提供了根本依据,而且从此方面进一步证实了医学本质的社会人文性。

第三节 医学工作目标与措施的社会性是医学社会人文性的最终体现

一、医学目标关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医学家西格里斯在《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当我们考察到现代社会所赋予医生的使命的时候,我们很快便会发现医学的范围是大大地扩展了……医学,通常被看作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际上乃是一门社会科学,因为医学的目标是社会的。”1981年第34届世界卫生大会将国际卫生保健的永恒主题和推动全球卫生发展的核心,确定为“保护和促进健康”,把“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作为世界卫生工作的社会目标。

医学目标的社会性在于:其目标的实现与否,通过影响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而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物质、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

(一)医学目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英国学者P.Junse博士曾在《生存经济学》中指出,新经济学把人看作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发展卫生事业,创造卫生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以说是一种资本投资,也是对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的开发。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处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导地位,卫生工作水平通过决定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可增加人的劳动年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还可节约卫生资源,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是生产力的基础,社会人群整体健康状况常常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的飞跃,美国南方、日本20世纪早期的经济崛起,南欧与东亚20世纪5060年代初期的经济腾飞,无不建立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营养状况改善等方面的巨大突破上。

(二)医学目标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

1.医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影响社会历史的进程

卫生工作能否有效地开展,医学目标能否实现,对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影响很大。回顾医学史,因卫生工作应对不力,造成大瘟疫流行时,都不同程度地延缓了历史的进程。公元165180年与211266年罗马帝国爆发两次大瘟疫,使全盛的罗马帝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加速了它的衰亡;1347~1350年间,黑死病在欧洲流行时,死亡人口达2500万3000万,其影响一直延续到15世纪,一些城镇从地图上消失,从而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灭亡;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流行性感冒,使2500万5000万人丧生,仅美国的死亡人数就达67.5万,超过其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1719世纪的黄热病,死人无数,尸堆成山,1878年在其席卷墨西哥湾诸州时,由于地方与州政府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孟菲斯等城市,每天要用火车往城外运尸体;1993年WH0发出警告,结核病在世界已处于紧急状态,1995年全球死于结核病的人数达300万。

我国每年新增结核病人60万,死亡20万,这些病人主要是青壮年,他们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1980年后出现的艾滋病,迄今已夺去超过2500万人的生命。我国也面临新生传染病的挑战,以艾滋病威胁最大,是世界上艾滋病发生率最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通过这些数字可以推断出疫病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2.医学目标的实现关系社会的精神文明

卫生工作在应对各种瘟疫、努力实现医学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不断震撼、唤起医学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责任,使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在非洲从医六十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史怀哲认为,医学和人的至高境界是通过牺牲自我来赢得一种有教养、有身份、有次序、文明的社会生活,实现追求道德纯粹的过程。“道德的纯粹”,一方面来源于医学职业本身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还来源于通过亲身的道德体验去理解、实践的内化过程。相反,每当卫生工作应对不力,造成瘟疫暴发流行而影响医学目标实现之时,必然会出现社会的恐慌,带来各种社会文化、心理、伦理等方面的问题。突发性传染病引起的社会恐慌比慢性病大得多,社会恐慌往往造成社会动荡和对某些人群、病人的迫害。

现代医学是一个旨在向个人、家庭、人群和社会提供卫生保健支持,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保护劳动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医护人员是一支社会力量,只有深刻地认识医学目标的社会性,才能真正理解医学工作的社会性质、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才能自觉地以此为指导,努力担当起这一神圣的社会历史使命。

二、医学社会性措施是医学社会人文性的集中表现

瘟疫流行和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说明了疾病病因及流行范围的社会性,由此决定了医学防治措施必然具有广泛、综合的社会性。医学工作必须树立大卫生观念,采用社会性的措施,加强社会范围的干预,进行群防群治才能奏效。医学社会性措施的实施,是医学社会人文性的集中表现。

(一)强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应对机制是关爱生命、稳定社会的大局

所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三种:其一是微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细菌引起的流行病;其二是中毒引发,如2002年的南京汤山投毒事件;其三则是由放射性元素所引发,如1986年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大势,不仅经济、政治、民主在搞全球化,而且瘟疫的爆发、蔓延也具有全球性,如2003年的“非典”波及了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不发达国家的传染病防治需要两个突破:技术突破和社会突破,而社会突破是决定性的,对突发性传染病的防治,仅凭生物医学措施将难以完成。为此,医学措施的社会性,首先要强调对突发性传染病的社会动员、隔离、治疗等社会应对机制的作用。

(二)加强健康教育、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是促进人类康寿的首要措施

要从根本上维护、促进人类健康,必须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干预人们的社会行为,改变其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其自理能力,这是促进人类康寿的首要措施。

(1)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生活方式及行为是维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人们既往不健康的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首先必须使人们树立新的健康理念,意识到医学并不能对付所有威胁健康的不利后果,在出现健康问题之前,人首先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或在出现健康问题之时,消除其继续恶化的因素。

(2)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了解科学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不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的表现及其危害,使人们高度重视并能够从中做出正确的抉择:是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保持健康,还是无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而使自己处于疾病的痛苦之中。

(3)加强对医院病人、社区人群健康与生活方式的调查,了解人们生活方式、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行为干预,帮助人们纠正、克服社会中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

(三)优化周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根本途径

人类生存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为此,人类应对自身活动进行彻底的反思和规范,从维护人居大环境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强环境科学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从源头上消除危害环境的因素和隐患,这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生存质量的根本途径。

社会环境指家庭、学校、社区、医院、工作等社会人文环境。关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不断完善家庭、社区的社会功能。同时,通过人性化的服务、和蔼可亲的态度、高质量的服务水平等微观社会环境的改善,尽量避免给病人带来医源性的心理伤害,减少他们的心理困扰,使其摆脱不良情绪,达到身心健康,也是医学内涵的应有之义。

如前所述,医学各项社会性措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实施,最终将使医学的社会人文性落到实处,并使其社会人文精神得到了集中的凸显和透射。

总之,医学,无论是从它的出发点——社会的人,或是医疗的根本依据——社会病源,还是医学的具体手段——社会性措施等,都足以说明了医学本质的社会人文性,而生物医学、医学科学技术主义的根本缺陷,正是在于偏离了医学这一本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