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21

第21章 思想政治教育篇(9)

一、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特点

1.在婚恋态度上,主流是传统型的,能正确对待爱情与婚姻,部分女大学生缺乏婚姻爱情的责任感。当代大学生生理已趋成熟,心理正处于“转型期”,情感需求十分明显,一些研究人员对广州地区综合性大学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谈恋爱在大学生中已成为一种趋势。承认曾谈过恋爱的51%,没谈过恋爱的47.7%,不置可否的1.3%。在大学里,恋爱已不再是某些学生的个别行为。但是不少女大学生恋爱的主要目的不是婚姻,而是寻求寄托和精神享受,他们重视恋爱过程,忽视恋爱结果,其实质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义务,反映出大学生对婚姻爱情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2.在择偶标准上,首先,注重人品和能力。当代女大学生恋爱择偶标准上,更注重精神生活,注重人的品行能力,要求对方与自己有共同的理想、兴趣。2005年5月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有关“君子”、“才子”、“金子”的校园调查,在接受调查的60名女大学生中,有32名女大学生选择了平庸忠厚的“君子”,财大气粗的“金子”以18票排行第二,而风流倜傥的“才子”则以10票居于末位。其次,“干得好未必嫁得好”思想的存在说明择偶的功利主义思想仍然存在。在当今社会,女人要想通过自身能力获得成功的确要比男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这就导致许多女性在对待婚姻时一度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例如在报纸、媒体频见亿万富翁重金征婚的消息,成千上万女生趋之若鹜,其中九成以上是大学生。以上的社会现象表明一些女大学生中的确存有这一观念,体现出当代一定数量知识女性的自尊、自信出现“滑坡”。在择偶标准上过于强调物质,忽略自己的精神层面,将可能会带来婚后的空虚感,从而极有可能影响婚姻家庭的幸福感和稳定性。

3.在婚恋自主观上,过去女性凡事皆由父母安排,“悉听父母之命、顺从媒妁之言”曾一度成为婚姻的必备要素。当代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而成为知识女性一族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意愿和喜好来选择婚姻的道路。尽管父母、亲人有时确为子女前途考虑而影响他们的婚姻,但毕竟还应尊重子女自身的意愿,给他们更多自主的权利。

同时,在家庭地位观上,当代女大学生有开始摆脱传统“夫为妻纲”观念影响,谋求自身家庭地位提升的趋势。这是知识女性保护自身权益、保障自身地位的意识的体现,也使得女大学生成为维护妇女权益、保障妇女地位的先锋和主力军。

4.在贞操观与性取向观念上,贞操观是一种性观念。传统的贞操是指女性不失身,或在婚姻上从一而终的操守。根据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的同学认为贞操观是对人性的压抑,且在这一问题上,女生所占比例还大于男生。在调查女大学生是否认同女子“从一而终”的观点时,其中44%回答为否,40%回答为不一定,只有16%的受调查表示认同。当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婚后可能会“出轨”发生婚外性行为时,60%的回答为不一定,一位女生甚至还在问题答案的旁边补充道:“这个要看诱惑的大小。”以上说明当代女大学生在忠贞观上已明显变得现实与开放。

同时,婚前性行为和同居已为多数女大学生接受。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教授潘绥铭对于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的性行为、性观念等情况调查,该调查中显示从来没有约会过的大学生占31.7%;已经有过从约会再接吻行为的人占38.1%;已经有过性爱抚及进一步行为的人占30.2%。其实,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取决于女大学生自身,更多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以及男性对此方面的态度。因此,这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虽然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判断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但是无论如何它最多只是一种“正当”的行为,而绝不是一种“应当”的行为。

二、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自主性和功利性特征折射到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上,表现为女性恋爱更具自主性,择偶标准渐趋多元化,婚恋观呈现出功利性的特点。“急婚族”、“闪婚族”、“毕婚族”的出现,女大学生征婚网的出现,在择偶过程中对于物质因素的日益看重等都表明了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功利性。

(二)西方不良婚恋观的侵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西方婚恋观对我国的影响很大,“性解放”和“性自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崇尚。今天的大学生,勇于接受新事物,可是又缺乏分析能力,把性行为视为当今大学生一种新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恋爱方式,该观念实际上是西方的“性解放”与“性泛滥”在大学生恋爱生活中的反映,影响青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和科学婚恋观的正确树立,导致个别青年盲目追求性满足,而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三)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

高校扩招使大量高中毕业生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女大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就业市场存在较严重的性别歧视,男生女生“同工不同酬”,使得女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女大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试图求助于婚姻来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同时很多女大学生也产生了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同。

(四)婚恋教育的滞后

大学里婚恋观教育渠道单一。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虽然也设置了关于婚姻、爱情的章节,但大多数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内容针对性不强,只是单一的说教,所以关于婚恋观的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可言。大学生中因婚恋问题处理不当影响学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同时我国的性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学生从学校和家长这两个途径接受的有关婚恋教育少之又少,很少受过系统、规范的性教育,而从其他各种途径接受的教育又似是而非,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由于学校和家庭对性教育的不重视,使得对性知识有好奇之心的学生只有通过其他非正规渠道获得,可能会使大学生受不良现象的诱导而掉入性泛滥性自由的陷阱进而受到性伤害,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三、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婚恋观,同时,大学生的婚恋观,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品格,反映了他们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基本形成,已能对自己及他人进行评价,一旦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对社会和个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科学地分析周围的事情,坚持正确的婚恋道德标准,并自觉抵制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代女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婚恋观的树立,保护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她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江泽民说:“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只有对女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教育,她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肯定自我价值,找准社会定位,获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从婚恋观上表现出的部分女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和功利性增强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纠正内心的性别偏见和性别观念,给女大学生以良好的期望,在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女学生。同时要培养女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立志成才的精神。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地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女大学生婚姻道德勇气和婚姻爱情责任感,克服任意与草率的婚恋观

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克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婚姻、爱情章节讲解的形式化,切实提高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在分析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婚恋观。

在婚恋观教育中培养女大学生婚姻道德勇气和婚姻爱情责任感。婚姻是个人的“终身大事”,婚姻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性,需要承诺与责任,需要靠当事人付出的忍耐、爱心、学习、受伤、成长等过程的努力才能达到。同时需要培养女大学生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即使婚恋,也应该把爱情化作学习进步和事业成功的动力。这不仅是女大学生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也是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自己的贡献,更是为以后的家庭婚姻的建立与稳定幸福打下坚实基础。

(三)开设性教育、女性学、性别教育等课程,拓展多样化的婚恋观教育途径

婚恋观教育必须是多渠道多方式综合实效性的教育模式,学校应开设一些公开的婚恋必修课、性教育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讨论等。

性教育是人格教育和婚恋教育的一部分。学校通过多种正规、恰当的全面性教育宣传,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坦然地面对性、人生、社会责任等问题并作出正确的选择,提高女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方法,增强性的责任感意识、社会感意识,从而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

同时,应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大力开展女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改变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心理学,了解两性差异,消除传统性别定型,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向女大学生传递负面信息。尤其注重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她们主动的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性别意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作用,共同促进女大学生健康成长

父母对于婚姻、恋爱、性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看法,父母首先要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才能对孩子的婚恋问题有正确的引导。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必须加强良好的舆论导向,向不良的社会现象宣战,高扬主旋律,调控主流文化,努力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共同支持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教育,才能使女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同时政府、社会应重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消除就业歧视,因为就业机会的不平等,是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功利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建立与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工作机制,而且要整合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主要力量在内的各种力量,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才是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增强当代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有效对策。

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与功能探析

常淑丽江之洋

摘要:寝室文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起着较大的影响,也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本文着重论述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规律、作用机制和功能,旨在研究和挖掘校园文化中这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进行寝室文化建设。

关键词:寝室文化校园文化机制功能

大学生寝室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中具有自身特色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不仅对校园文化、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格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规律、作用机制和功能,及其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于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

从广义上说,寝室文化指的是寝室成员在寝室内生活、学习、休息、娱乐、社交等实践活动中所共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外延包括室内环境布置、硬件设施、用品摆设、寝室人员的学习方法、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方式、娱乐消遣方式、寝室内部及寝室之间开展的学习、交友活动,以及寝室成员的精神风貌、心理融洽气氛、群体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