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22

第22章 思想政治教育篇(10)

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最基本场所,是大学生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同一个寝室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彼此的家庭背景、本人经历和早期教育方式都各不相同,导致一个寝室的不同成员具有各自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一些文化层次相当,但性格各异的学生走到一起,共同生活三年或四年,难免发生摩擦和冲突,寝室文化就是在这种适应与冲突中逐渐形成的。大学生寝室文化从新生入学住进某一宿舍起到毕业离校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松散阶段。寝室群体一经形成,便以该群体的名义与外界发生联系。有许多高校的宿舍在一年级刚入校便四处征寻友好寝室,进行联谊活动。但这时其内部还是处于松散状态,因为刚走到同一宿舍共同生活的同学们仅仅是相识了,各人在寝室里的地位、角色还未明确,相互之间交流还少,只是开始接触,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常常在同乡之间和凭借第一印象进行,心理上的陌生感还没有消除,对各人的爱好、兴趣、性格等互相不了解。

第二阶段,即调整适应阶段。寝室这个群体一旦形成,为了要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没有外力,成员也会自发地形成某一结构。同寝室刚开始时如同陌生人的聚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员便形成一种较为规范的地位和角色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寝室成员间普遍开始互助,以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为媒介的交往取代了以往的同乡或第一印象的交往。相互之间发生作用和影响,产生一种归属感,并逐渐明确相互的角色和地位关系,寝室成员通过商议有了约束和引导行为的规范和目标。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寝室内有《寝室公约》,这是成文的规范,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存在于每个寝室成员头脑里的共同规范的意识。

第三阶段,即具有个性化的群体结构状态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适应调整,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有着显着个性化特征的寝室群体,而具有这种特征的寝室文化就会形成。寝室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就是这个寝室有别于其他寝室的自身的较稳固的特点。每个寝室都会因群体结构不同,比如成员不同等,而表现群体鲜明的个性。比如有的寝室活泼开放,善于交友,有的内倾沉默,有的友爱和睦,有的支离破碎,冲突不断,有的寝室学习气氛浓厚,有的打游戏看电影成风。到了这一阶段,寝室文化基本形成并具有较显着的个性化特征。

二、寝室文化的作用机制和功能

(一)寝室文化的作用机制

1.心理机制。寝室文化对寝室集体的作用主要是在提供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熏陶、心理感染、群体规范、舆论等一些无形的力量来实现的。所谓心理感染,就是通过随意知觉传递他人行为的种种状态和方式。它主要通过心理情绪的传递表达出来,它是对某一行为模式的无意识的掌握。群体规范是指寝室共同体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它不同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法定条例,它不以强制约束发生作用,而是一种心理上的约束力。寝室集体的舆论包含着各种形式的判断,以及寝室成员对涉及他们利益的某些问题、现象的态度。它往往以评价、希望、赞同或者谴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寝室成员的行为起着很大的约束作用。寝室文化对个体的作用,同样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个体将寝室集体的心理状态非证明非逻辑地直接移植到自己的心理系统里,其心理机制是:感染、模仿、从众、认同。

2.竞争激励机制。寝室文化是否成熟,能否对寝室集体及个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这种文化内部是否存在着竞争激励机制。在一个思想活跃、充满活力和正气的寝室里,成员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人人都不甘落后,力求保持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领先位置,比如学习成绩、技能和能力等等。在相互对比、竞争的过程中,谁一旦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便会得到赞许,从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竞争行为都会产生激励效应。这还取决于寝室文化的健康程度及品味的高下。在一个品位较低的文化氛围中,竞争往往会带来嫉妒,演化为带有虚荣的攀比。

(二)寝室文化的功能

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寝室文化有着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某些功能。

1.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或思想道德品质的导向功能。一个寝室如同一个小社会群体,寝室成员交往的密切和物理距离的缩短易形成彼此团结、信赖、真诚的人际关系。彼此的倾心交谈、热烈的讨论使各自的思维方式相互交流,最终帮助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当然,散漫落后的寝室会起到错误导向的作用。

2.文化选择的导向功能。寝室成员将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大量社会信息、校园信息带入寝室,其间进行适时的交流,形成寝室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促使选择认同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排斥否定的文化,实现部分社会化。文明健康的寝室起到选择有益文化的导向功能;散漫落后的寝室容易选择消极的文化。

3.审美熏陶功能。第一,审美意识教育。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寝室文化文明建设,开展寝室文化的设计竞赛活动。美化寝室成为当今大学校园的一个热点。这项活动是高校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方式。第二,创造美。美育是审美教育和创造美教育的有机统一。保持干净、整洁、美观的寝室能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境、愉悦精神的功效。美化寝室是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大学生爱美,更要创造出美。

4.凝聚功能。寝室文化是建立在心理相容基础上的,它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氛围和集体舆论,体现了寝室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等。因而,很容易创造出使全体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的情境,进而形成一致的信念,产生巨大的凝聚力量。这种凝聚力,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及团结互助的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5.中介功能。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使大学生完成社会化任务的重要功能。寝室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在这里,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独立生活,具备自理自立的能力,还要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通晓各种社会知识。而寝室文化就为大学生社会化模拟了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中介。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出积极、高雅、向上的寝室文化和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研究和探索寝室文化的作用机制和建设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寝室文化建设,使广大同学都能朝着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而努力。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李沛涵

摘要: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与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工作中必须将大学生的安全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的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推动平安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安全教育安全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问题比例增高、高校极端事件有所增加。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问题。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安全工作与安全思想教育来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工作中必须探索把安全工作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途径和方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理层面,深入到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安全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麻痹大意,财物被偷被窃

生活中学生在宿舍、餐厅、教室等处发生随身听、手机等钱物被偷窃的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学生本身麻痹大意,财物保管不当造成的。有的学生从家里带回的现金,不及时去银行储存;有的学生用公开的号码作为储蓄卡的密码;有的学生在餐厅等公共场所,随意放置书包,不进行安全妥善保管等。

(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警觉性,容易上当受骗

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缺乏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致出现了被骗、财物被盗和被抢、人身安全受侵害等现象。有为小事大打出手的;有为“哥们义气”不辨是非帮人打架斗殴的;有小偷小摸偷人钱财、偷盗图书资料的;有打牌或电游赌博的;有私拆他人信件、盗打他人电话的;有的还以高回报和“参与创业”为诱饵,采取洗脑、上课、谈心、感情交流等方式,骗取学生高额传销费并诱使其参与传销。

(三)缺乏包容的智慧

“宽可容人,厚可载物”,一个人的涵养包容不仅是立业之道,更是待人处事的良方。大学生虽然知识面较宽,但在具体的生活与学习之中则表现出“容人”的狭窄,很多在校内发生的事端多数是由同学之间不能很好的容忍而造成的。一些同学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甚至是拳脚相加;一些同学躁动不静,将同学之间的小事情,演变成为治安问题乃至刑事案件。

(四)自我排解能力差,导致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在心理不良因素的作用下,轻者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苦闷、焦虑、压抑、悲观等情绪,重者则会导致“抑郁症”、“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病症出现。甚至出现殴斗、伤害、盗窃甚至轻生等事件。

二、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

(一)根本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同一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目标和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等。高校安全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政策法规,校园综合治理的管理,辅导咨询等方式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反应特点,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强化安全行为的活动。虽然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展开工作,但是,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工作内容的同一性

安全工作不能抛开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三观”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决不能离开学生安全的心理状态,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交叉互补、互为前提。安全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安全工作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安全的心理条件;同时安全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安全工作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因此,帮助学生解决安全心理矛盾、纠正安全心理偏差、促进安全心理健康,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反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具有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学生,往往较其他同学更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辨别能力,会以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态度自觉调适自己、自觉培养健全人格。安全工作也可从思想政治教育积累起来的很多传统方法中吸取精华。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几个特点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性

安全工作以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理论为基础,其理论体系包括: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这些理论中相当一部分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并吸收众多社会科学的成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安全工作与安全教育侧重于学生的安全行为、安全防范、安全纪律,重在学生的行为,主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安全心理特点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品质,强调个性和谐、人格健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层面,重在育“德”,主要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强调理想信念、遵章守纪、社会公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