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38

第38章 班辅建设篇(2)

相较于传统辅导员评价制度,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以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强调以辅导员为核心,以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不仅关注辅导员过去的工作表现,更为重要的是注重辅导员长期的、未来的发展。辅导员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通过实施评价,掌握辅导员目前工作状态与工作表现,促进辅导员不断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地进行学习并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制定辅导员个人发展规划,帮助辅导员找出自身的不足,为辅导员提供改进的信息和建议,使辅导员拥有发展的空间,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发展。

二是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注重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作为评价的参考。除过去的工作成绩以外,还全面关注高校辅导员在专业知识、组织管理、工作态度、执行能力及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注重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挖掘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三是注重评价的过程性。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过程本身的价值,其评价标准既有量性的,也有质性的。而质性的标准则是动态的,即便是量性的标准也会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对辅导员的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辅导员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评价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整合相关资源,促进辅导员专业能力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四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评价主体。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者、学校领导小组等都是评价主体。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主体平等性。评价过程中关注辅导员的个体差异性,强调评价对象对评价结果的认同,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评价的意义。重视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辅导员参与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价值,强调评价中各种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评价主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三、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在辅导员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辅导员发展性评价,提供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使辅导员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统一。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进辅导员现实表现与未来发展的有效融合,摒弃了奖惩性评价通过招聘、选拔、奖励、纪律处分、辞退等强制性手段将教师的个人需要纳入学校需要轨道的做法,主张通过协商等途径找到双方满意的、促进共同发展的解决方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辅导员自身的发展目标,通过辅导员与学校利益的融合,在缩小辅导员心态和学校氛围之间差距的过程中,促进了辅导员心态与学校氛围的相互适应,形成健康的学校氛围并逐步实现高度的融合。

通过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增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促进辅导员自我评价,引导辅导员不断完善。辅导发展性评价,不以工作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而以全面、科学、人性的综合评价为特点,帮助辅导员识别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激励辅导员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具有促进性、激励性的机制,使辅导员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

通过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增加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明确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方向。辅导发展性评价,能够通过评价者和辅导员一起对辅导员工作中主题班会、学生谈话、科研工作等方面的评价,使辅导员不断有机会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拓展个性,并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更加专业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辅导员的内在动力,提高工作质量,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语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不是一种简单的评价方法或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一种新型的评价理念。在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只有将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有机融合,发挥发展性评价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并在评价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才能使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不断丰富和完善。

浅谈教师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

赵柯徐璞

摘要:大学阶段是青年个体道德成熟的关键期,高校教师应充当他们的道德素质从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的启蒙者和训导人,教师人格具有积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到身教统一,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康形成。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师人格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通过德育知识的灌输,教育者人格的示范及现实中榜样典型的树立,集体舆论等方法来实现。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认识德育过程,是否具有全新的德育观念和现代德育工作能力是高校德育改革的关键。

现代德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拥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具有健康的人格及感召力,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国外部分高校还特别强调教师自身在德育中的示范作用,认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是最有影响的教育方式。这些现代德育发展的新要求时刻督促教师要重视自身德育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本文从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科学方式;教师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作用以及重视教师人格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形成四个方面浅谈教师人格对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

一、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根本

在社会转型期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才的质量,是全面素质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当前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协调个人的行为,处理与他人、社会关系所必需的,是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应首先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做到做人做事相统一。因此道德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把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高校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

二、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科学方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婴儿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受教育的阶段,人的个性心理开始成长了,他们逐渐有了个体的愿望、意志和需要。而这些个性需要将受到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兴趣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并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他们尝试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学习、生活。一些学生选择出现了偏差,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严重的甚至成为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问题学生。实质上,这是以主体身份去参加道德实践过程的正常表现,是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必然过程。一方面学生有主动思考、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对他的思考、选择的善恶及价值负责任。高校教师对任何时候选择了善而成功和选择了恶而失败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地去指导他们向前发展。在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他们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同时,青年从中学入大学的过程也是其道德由他律进入自律的过程。从他律道德阶段进入自律道德阶段而建立起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服从成人阶段、平等适应阶段、理解行为动机阶段,然后才能达到建立原理、规则、思想体系阶段。他律阶段与自律阶段不能截然分断,有一个过渡阶段,而大学阶段正是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的过渡,也是青年个体道德成熟的关键期。所以大学阶段的教师正充当了他们的道德素质从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的启蒙者和训导人,具有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教师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作用

所谓教师人格,即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说,现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

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正处于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的过渡时期,此时教师的人格体现若与其传授的道德理念相一致,学生便会欣然接受这种身教和言教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个形成过程是反复并逐渐向高级发展的,也就是学生在自身心理发展中会不断地寻求更高的人格榜样和接受更高的道德理念,并加入自己的需要,形成有个性的道德素质。教师应理解学生的这种阶段转化,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充分展现自身的人格形象,并且这种人格展现不能是假的面具,应是由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而产生的真实人格,做到身教统一,以情动人、以情教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形成。

四、重视教师人格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形成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会遇到各种困惑和困难,教师的人格特征和施教方式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作为一线的学生德育工作者,我们应成为智慧而富有激情的教师。在工作中,发挥教育智慧,善于与学生换位思考,讲究工作策略,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并时刻相信我们的职责具有无可替代性,绝不简单地理解为谋生的手段。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幸福,我们享受着“塑造”的成就,如同艺术家。即使只是在黑板上画一根线条,也是将整个情感投入到课堂和学生活动;我们应成为富有爱心和诚心的教师。没有师爱,就谈不上教育,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学生学习或品质的拐点处我们诚心匡扶。教师把爱生的情感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真诚,产生师生“共振”,求得最佳教育效果;我们应成为勇敢而执着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丰富的育人经验,发扬百年老校育人的优良传统,传承成功的经验的同时,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素质教育成果,勇于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实践和创新,在工作中大胆尝试,如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集体活动、各级大赛以及诚信、爱心、组织沟通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学生的软学分考核管理等。

综上所述,全体高校教师,而非仅德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应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教书育人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的德育手段不仅是手中的教材与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靠自身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以思辨的、情感的、道德的人格力量激励学生,影响其志趣、启发其思路、锻炼其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素质。应充分地意识到教师人格对学生道德素质形成作用的重大意义,从国家、民族、时代的要求出发,加强自身的人格培养,真正意义上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对新时期大学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文全治

摘要:班主任工作应该也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班级管理。本文结合笔者担任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体会和思考,从人文关怀、师生关系、班级纪律、审美意识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班主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问题,期待探索一些针对性强、实效性显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班主任工作思考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小学校门进入初中校门,从中学校门进入大学校门。班主任在他们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开始逐渐形成,班主任工作与小学和初中相比就有了很大的差异。学生世界观在逐渐形成的同时,其心理、生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班主任如何将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这是当好一个班主任必须考虑的问题。大学生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思想政治工作良性的互动,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笔者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几点思考。

一、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融入人文关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地强调学习上进、强调思想进步是不够的,还应该融入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既是新时期形势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

笔者带的两个班共有63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关爱、社会的呵护让他们一直生活在“甜蜜”的氛围中,以前很少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生活中、学习中、人生中的一些问题,上大学以后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很多事情要他们自己独立面对。有些同学有时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有些同学有时会因为家庭变故而出现情绪上的不安;有些同学有时会因为感情的波折而出现行为上的异常。总之,几十个人的班里总会出现思想、生活、学习、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此时班主任的帮助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