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37

第37章 班辅建设篇(1)

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柔性管理

杨琳娜

摘要:本文介绍了柔性管理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引入柔性管理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柔性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旨在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学生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辅导员柔性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大学生素质状况日益呈现出的新变化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注重“他律”的被动式的刚性管理,还需要注重“自律”的主动式的柔性管理。

一、柔性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是当代世界管理的新趋势。刚性管理本质上是“以规章制度为核心”,即依靠成文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职权,凭借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的以外界约束力为主的管理。而柔性管理是在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即信任-指导-感化-自控的方式,倡导采用说服教育、关心帮助、人情感化、积极引导等手段,来充分挖掘人的智慧的潜能,强调精神力量的激励、感奋和凝聚作用,致力于提高人的素质,为个体创造最佳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并发挥出企业整体的辐射功能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

柔性管理具有几个特征:(1)人本性:柔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不仅是管理的客体,更是管理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2)内驱性:柔性管理强调凭借个人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个人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个体的自觉性,通过内在的驱动力来行动。(3)情感性:柔性管理注重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运用精神和情感来引导管理。

柔性管理强调依靠人性的解放、权力的平等、精神的激励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将柔性管理引入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第一,新时期在校大学生现状及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新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现实性。他们关心社会现实,习惯根据自己的理想来设定自己的价值目标,运用多样的价值尺度来看待他人和社会,对社会现实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只是凭主观想象来评价社会和人生。二是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个体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三是大学生个性强、观念更新快,思维敏捷,容易感情用事,自我控制意识较差,心理素质相对较弱,对新环境、新角色的适应性较差,耐挫折能力弱等,心理困扰越来越多。学生心理的失衡,需要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和协调。

新时期大学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的这些特点对传统的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现阶段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要求高校的辅导员要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注重沟通和交流,用真情去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和问题,并找到最适当的办法解决问题。因此,在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活动中引入柔性管理理念,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对现代学校学生管理的内在要求。

第二,辅导员工作中引入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担负着教育者、指导者、组织者的重任,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选用何种管理模式显得非常重要。在大学院校,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等已经比较完备。辅导员往往着重强调的是以规章制度来对学生进行刚性管理。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仅有刚性管理是不够的,要提高管理的效果,还需要柔性管理。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实施的柔性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据高校内部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社会、家庭、高校对学生的期望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来看,柔性管理理念更容易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前形势的飞速发展,不仅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向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责任更重。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中,为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求,辅导员工作引入柔性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实施柔性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第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个体素质和客观条件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学生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现实。柔性管理要求把对规则突破、个性的发展看成是学生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辅导员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

第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意识和能力。

柔性管理的内在驱动性强调在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据个体所在团队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氛围把团队目标转变为个体的自发行动,使个体处在团队文化、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无形约束之中,从而产生自控意识、并驱动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培育有利于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活动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辅导员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完善自主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检查等。在学生的管理中让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安排计划和实施,辅导员进行监督,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注重情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情感交流,辅导员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学生管理的首要策略,是做好辅导员一切工作的基础。柔性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力,用情感来凝聚人心。辅导员柔性管理理念的实现建立在以感情互动为手段的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以情感人、注重感化,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和发展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情感沟通的效果,促进学生管理的有效发展。

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柔性管理引入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对于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提高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工作在强调柔性管理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应互为补充,在学生管理中倡导柔性管理并不是为了取代、否定刚性管理,两种管理模式在实现学生管理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实施柔性管理,必须坚持刚柔相济,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遵循一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完成管理目标,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

论发展性评价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赖芳

摘要:辅导员评价不仅是管理的手段,而且是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途径与条件。本文通过对传统辅导员评价制度的反思,提出了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为目的、以面向未来为着眼点的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分析了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都十分注重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专职辅导员仍存在职业认同度低、队伍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大、深陷日常事务工作及专业化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使辅导员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有效解决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难题,就必须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专业化是辅导员区别于其他专业并使得辅导员可以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中,辅导员评价又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辅导员评价不仅仅是管理的手段,而且是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途径与条件。如何科学地评价辅导员,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课题。在实际工作中,传统奖惩性辅导员评价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奖惩性评价忽略了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辅导员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评价效果大打折扣,并不能完全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促进功能,无法满足辅导员的发展需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基于此,本文作者认为辅导员评价应以激励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提出对高校辅导员实施发展性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倡导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升华,不仅具备辅导员工作的专门知识,更具备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情感人格,强调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就需要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由于近几年新配置的辅导员数量较大、流动性大,部分辅导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历,工作中更多是遵循自身的感觉和经验,理性和科学的开展工作不足,因此需要通过评价者的参与,对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知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案例处理的能力、职业忠诚度的认识和情感人格等专业化要求的各方面进行评价,掌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地促进辅导员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开展辅导员发展性评价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评价一般具有导向、诊断、激励、改进、选拔、管理等多种功能。传统的辅导员评价方式是一种奖惩性评价,注重奖惩及甄别功能的发挥,是面向辅导员过去、着眼于辅导员过去工作表现的评价制度。评价过分关注活动结果,以评价结果作为区分优劣的依据,忽视被评价者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是一种忽略过程的静态评价方式。传统辅导员评价只注重量化指标的达到与否,忽略质性评价内容和方法,评价主体机械、单一,忽视个性的发展和差异性,又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评价,缺乏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忽视被评辅导员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评辅导员普遍担心评价结果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未来的前途。对评价持有怀疑、惧怕的心理,忙于达标甚至心生抵触,难以引发全体辅导员的广泛共鸣,因而被评辅导员对评价意义的感受性比较低,无法激发辅导员内在的发展动力,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迟缓或落后。

二、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征

反观传统的辅导员评价制度,强调奖励、惩罚等评价手段,辅导员缺乏发展的自主意识,使辅导员评价的整体功能不能够充分实现,因此,应构建面向未来、注重发展的辅导员评价机制,真正与被评价者的自身发展紧密相关,使评价真正“深入人心”,刺激辅导员主动发展的内驱力,而这正是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核心任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正是针对现行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来的,是对传统辅导员评价制度的扬弃。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并非简单的单次或多次评价,而是以动态的方式和发展的视角对辅导员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以充分尊重辅导员的自我意见为媒介,以评价过程中辅导员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为动力,以评价促发展,注重辅导员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评价目的的发展性,注重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充分调动和激发辅导员谋求专业化发展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