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51

第51章 校园文化建设篇(9)

二、高校危机管理

与一般公共危机相比,高校危机发生的区域具有特定性,主体具有特殊性,这也决定了高校危机一旦发生,则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容易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正因为如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就显得意义重大。

第一,高校危机管理的含义。

大学校园危机管理是指当高校对于突然爆发的严重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甚至对师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以校园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危机事件,通过高校管理者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及团队合作,在危机前预防,在危机中迅速化解,危机后评估处理危机、转危为安的一系列过程。

第二,新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研究的重要性。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后,如何应对校园危机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学校对校园危机的应对态度,直接反映了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态度。如果我们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学校没有一套应对的办法和充分的准备,一旦出现校园危机后,没有及时处理和解决,将直接影响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从长远来讲将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乃至社会的稳定。

第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危机管理的4R模式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结合高校危机的实际,笔者认为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生命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公共部门,它的第一职责是保护学生的安全,因此高校危机管理的首要目的在于保障师生的安全,这体现了现代公共管理的“人本”意识,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当有危机发生时,应贯彻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组织学生迅速撤离危机地区,以确保师生在危机中尽量处于安全境地。

二是备置预案,防微杜渐的原则。每一所高校在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酌情单独设立一个校园危机防治组全面负责危机管理工作。危机防治组建立以后,要做的就是着力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校危机管理预案体系。预案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对社会安全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等四大类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设置了预案,从事件的等级确认与划分、事件的预防和预警、应急处置措施、应急保障及善后恢复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尽量将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是重视预警,快速反应的原则。危机预警系统指高校为了能尽早地发现危机而建立的一套能够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监测与报告系统,通过预警系统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危机防治组和危机管理者迅速转入危机事件管理状态,采取及时的行动。预警要求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并对信息报送原则、信息报送机制、应急信息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针对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的要求,学校遵循高等教育的工作规律加强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基层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开放、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四是信息公开,稳定局势的原则。当危机爆发后,学生在混乱的表象面前容易产生种种猜疑误解,各种谣言应运而生,谣言的不断扩散,会使危机管理工作陷入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境地。德国诗人席勒曾告诫:若要谣言无处藏身,就应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在危机发生后,能高校管理层应加强信息的公开,及时与学生沟通,讲明事实真相,够引导舆论,安抚学生情绪,保持社会稳定,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使高校处于危机处理的主动地位。

五是事后恢复,提升管理的原则。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或危害具有传递性,会在危机过后仍然存在。因此,高校必须善始善终,做好危机的善后工作,恢复危机对学校和师生造成的影响成为危机事后管理的重中之重。危机基本得到控制以后,学校领导要根据危机结束后的现状,制定针对各个恢复对象的恢复工作的策略和方案,使学校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危机恢复计划要落实到人,每一个执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常言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危机将高校管理中的脆弱面暴露出来,但从某种意义上,也恰恰给高校提供了弥补、修正自身缺陷和问题的机会。危机后,学校应对当前的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把其中有价值的经验提取出来,作为修改、完善危机管理预案的重要依据;对危机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缺失及问题,认真分析,增长应对的智慧和能力。

四、结语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全球性的风险社会”,随着新千年的到来,我们生活的全球化时代危机四伏。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在摸清高校危机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借鉴公共危机管理的优秀成果,根据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断完善高校危机应对机制,才能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实现和谐高校的建设目标。

班级文化建设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浅析

曾筝常淑丽

摘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英语专业特点,着重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从而促进该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英语专业人文素质

一、引言

英语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工具”,一项“技能”,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倾向于由于注重实用性和工具性,而忽视了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部明确指出:英语学习不仅是“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英语专业技能可以通过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来获得,而在班级文化营造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会得到提高。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班级文化的打造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特点,以人为本,构建适合自己的班级建设模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班级文化是由班级全体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育人方面强调得比较多的是班级的管理职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方面的需求。因此班级建设不仅要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英语专业的特点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我国的英语专业以前通常的专业方向包括“英语、英语国家文学(大多是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语言学、翻译”等。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口号下,许多学校的英语专业都削减了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性课程,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外贸、法律、新闻、旅游管理等其他专业的课程,以便培养英语加“实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此“复合型”并非彼“复合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什么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从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现今的英语专业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尽如人意。一个合格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人文素质应该包括团队精神、民主及法律意识、平等观念、尊重别人、尊重生命、善于和周围的人相处、热爱自然、富有爱心、相信自己、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学会独立思考等。当代学生要成为21世纪的人才,在重视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人文素质,增强的文化知识及科技知识,成为真正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复合型人才。

四、英语专业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学期间,英语专业学生首先应该培养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应该看到,影响一个人未来生存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民主和法制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坚定地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大学期间也不容忽视。班级文化将会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一,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一个班级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的缩影。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首先要健全英语专业班级的规章制度。选择得力的班干部,建立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有英语专业特色的奖惩制度。例如,对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未定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惩罚。做到班级管理的公开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第二,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构建激励机制体现的是变传统的专制型管理思想为现代的民主型的管理思想。在这种管理思想指导下,学生将被置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服从,而是主动地参与。通过激励机制,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得到发展,而这一切正是现代社会的人才素质的最基本内容。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励及班干部的有效培养和激励。

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励就是要求每位学生主动贡献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和办法,一起协商以便做出最佳决策。要使学生由消极的被管理者变成积极的管理者,发挥其主体作用。尽量让所有愿意参与管理的学生都能各施其责。比如,学校运动会即将到来,为征集英语专业的学生方队在入场式的口号,各班级学生集思广益,以寝室为单位,每位同学积极构思。最后以班级为单位选出体现英语专业特色的口号,由同学们投票评选出最佳的一个。这样广泛的参与,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催人向上的班级氛围。

第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

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国外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将会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展示应用英语,因此,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班级量化管理中设立加分项目,强化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如每周各班班长对过去一周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对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在专业上取得显着成绩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同学们积极向上心理和荣誉感得以强化,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四,积极组织、设计和参与课外活动。

班级文化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营造出来的,这些活动为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挥各自才能的机会和场所。同时,参与英语课外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比如,以班级为单位不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或口语比赛,鼓励全系同学积极参与。学生在演讲时形体、眼神、语言节奏的自信表现对他们今后参加工作面试以及未来职场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又例如,英语专业同学积极承办全校性的口语角、各类英语竞赛和英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行进行设计及组织。通过组织和参与,同学们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并且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协调,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与自信心,培养了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无形中他们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

第五,开展英语专业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文化的建设要给同学们“家”的感觉。英语专业宿舍文化建设应当具有本专业的特色。人文素质也包括人文知识,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大多为技能型的知识,而西方人文知识等却很少在课内进行系统学习。课外在寝室通过对西方文学经典的阅读,通过对西方风俗习惯的了解和相互之间的讨论,既提高了自学能力,也增加了人文知识。

五、结语

总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和素质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英语专业班级文化建设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它是促进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的助推器。因此,英语专业班级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