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09

第9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篇(3)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的教育,其教育思想体现民主性和自主性。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思、讲、议、练等方面来实现。思,就是课前预习和思考案例及参考题;讲,就是让学生上台讲,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议,就是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练,就是案例模拟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合作式教学:合作学习是指依据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在合作式学习中,首先要明确合作目标、合作分工、合作步骤。其次鼓励学生互助互勉,强调学生合作责任心,树立团体意识。在合作教学中,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量的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合作中的作用。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合作成就。

课题式教学:也称为“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这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确定一个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实际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设计解决此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进行调研,写出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找到研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感觉。课题式教学,避免了直接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枯燥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效率。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点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容易抑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对内容理解少,提不出问题,既使个别学生在听课中提出问题教师也不解惑释疑,反而作为扰乱课堂秩序而加以谴责。互动式教学法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启发、设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大胆发言,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增强学生在讨论中的自信心。同时,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得以互相启发,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优化了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应有较高的素养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审美情趣、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做到认真备课、授课,而且要把握重点、难点、知识点,做到注重教材而不惟教材,在理解教材基础上实现对内容的再认识,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课下还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交谈、答疑,加深对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品行风貌、举止爱好的了解和掌握,使教学有的放矢,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教师要走向社会,参加实践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性强,为了能够使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并正确地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应该在钻研理论的同时深入社会调研,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检验。教师通过实践也使理论得到实践的印证,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感性而具体,并且有利于对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丰富的案例教学素材,讲课中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设计的案例符合实际。如此一来,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三)要创造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

互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不断主动和自觉地改造自己的心理过程,不断实现人格的提升过程。教师在互动式教学中必须全身心投入,善用丰富的感情语言,巧妙的动作、神情去影响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情绪,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互动点上。同时,互动过程中要更多地使用鼓励、导向性语言,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膜,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感情波动中明白事理,得到启发,获得知识,从而使其思想境界不断得以升华。

(四)要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提高,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宽了思想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结合思政课教学和学生思想的特点,在学生中建立具有较强影响力、深受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网站内容,立体、互动的教育形式,及时将正确、积极、健康的网络思想和网络文化充实到学生思想中去,占领高校文化阵地,拓展思政课课堂教学渠道。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拟场景教学,使思政课教学不断适应新的变化。

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互动式教学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思政课“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分部合唱”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就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真正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思考

欧阳书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教学中上要求教师关注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思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性的特点外,它还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即在其各部分原理的阐释中,必然会涉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许多实际问题,也会涉及学生的许多相关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而使这门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由此,也自然地给从事这门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来充实和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对现实社会要有一根敏感神经和一双锐利眼睛,既善于感触、观察社会现象,又要善于捕捉、积累并及时地分析和有效地提炼出对教学有用的相关资料,并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些资料,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有效性和趣味性的目的。本文据此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建设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

在认识上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是实现“三进”的重要条件。辩证唯物主义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因此,课程如果在内容上没有严密的、完善的、科学的理论分析和说明,没有将所阐述的理论详尽地用于分析学生所关心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就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就不能真正达到推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目的,更不能起到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中,花大力气去收集有关资料和运用好这些资料,协调好教学中心内容与相关资料的衔接,做到观点明确,以理服人。

第二,在教学中补充和运用新的结合现实的相关材料可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在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原理叙述相对较多,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内容则显得相对较少和过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理论不切合实际,会使学生没有兴趣,就达不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节时,如果我们仅就战略的总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什么作出说明,对未来的设想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的,也无法让学生了解当今高科技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多大的冲击和提出了多么严峻的挑战,更无法焕发起学生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教师只有结合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在肯定我国建设成就的同时,认清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联系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使“发展战略理论”立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在与当今国内外的实际相联系中,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和认同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既基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即在按照教材的结构和要求将各部分理论安排于各个阶段的教学中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突破教材的框架,将涉及范围扩展到与之相关的理论、相关的时事政策、相关的时事事件等方面,以讲清它在纵横各方面的联系和影响,包括它的历史由来、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三,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的内容补充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双边互动。从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身不直接解决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问题,而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我们这门课仅局限于理论本身的描述和概念的阐释,必然会受学生因阅历所限而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无法使之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谈得上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如何丰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如何在教学中丰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内容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理清和围绕一章一节的主线来讲述,其次要分清层次给人以严密逻辑和清晰思路,最后要将相关的概念、原理加以说明,并尽可能运用对比方法以增强说服力。以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章中的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例。本节的核心是要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来由和特征,在结构上是讲述两个问题: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体制框架。其中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讲清为什么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体制框架。

在大的结构上“为什么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体制框架”基础。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问题本身涉及一些概念、范畴和原理:如:市场与计划的范畴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范畴存在本质不同;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这既包括理论认识上的演进过程,包括邓小平的有关论述,还包括我国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方式上的特点以及结果。内容繁多,但核心是要说明社会主义可以也应该与市场经济结合。层次上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实际可以先说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作用、弊端,再说明如何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体制的转变问题的讲述,可以拿我国的过渡方式与俄罗斯“休克疗法”的过渡方式进行比较,说明我们走的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道路,而俄罗斯在转轨中则提出了所谓的“临深渊不能分两步跨过”的观点,走的是一条急进式的道路;我国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而俄罗斯却出现了由“改革”到“改向”的转变;我国的改革和体制转换是在平稳中实现的,其结果是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俄罗斯的改革却造成了其过渡时期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接连不断的特点。这样通过对比既联系了实际,也突出了因采取不同的方式必然会获得不同的结果。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体制框架”,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是要讲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特征和架构。我们就应该从资源配置、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阐释,并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有必要而且是能够同市场经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结合并没有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反而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