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10

第10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篇(4)

三、结论

总之,要体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时代特色,要达到“三进”的目的,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结合最新的客观实际,去丰富和充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内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又需要教师广泛地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来梳理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既了解了现时代的社会生活实际,又从理论体系的角度把握了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当然,教师除了进行知识储备、信息采集、资料整理等工作外,在课前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确定如何选取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的基础,也是“有的放矢”的关键。

浅析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陈兰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正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本文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应用要求入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的体验式教学途径等内容进行探讨,力求实现课程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

自2006年起,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新生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在体系和内容上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为一体,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实际问题,有效地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实践教学中,为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与艺术性,任课教师一直致力于教学各环节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探索。为将课堂回归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突破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引入和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对引导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和躬身实践,把课本知识内化为心灵品质,落实在行动之中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双向互动交流、对话不足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用较为普遍。这种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灌输轻启发,将外部灌输作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参与程度低,师生之间很少发生真正的精神交流,难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不少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课程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二)实践教学活动被忽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具有生动的实践性。但在教学中,常存在过分强调理论和书本现象,几乎没有涉及实践应用环节。学生对课程的体会和感受大多停留在书本,很难从实践中学习体会理论知识的精髓所在,无法实现课堂内外的相互促进,延伸拓展。课程的生命力和说服力欠缺,学生的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性弱化。

二、体验式教学内涵及在课程中的应用要求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它关注教学的过程及情感体验,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不是教师的灌输来获得知识、锻炼心智、丰富情感。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要求

1.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转变要求

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以体验式教学为切入点,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完善提高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其在课程学习中与教师一道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2.对话、互动、合作的能动教学要求

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不是简单的知识告诉,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和建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接受知识。

三、实现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应用途径

(一)多维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在情境设置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营造情境,充分调动思维,共同参与情境的创设。具体操作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借助案例设置、课堂讨论、布置课外阅读作业等方法,找准大学生当前重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课程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章节,可设置感恩体验内容,鼓励学生通过给父母写一封信的形式,感谢父母、亲友对自己的无私关爱。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章节,与学生进行测试互动,让学生在纸上写出今天的人生位置,思考过去的我与未来的我,列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件事和最难忘的三件事以及最想实现的三个目标并进行交流。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等课程辅助材料的选取要做到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题材要富有时代感和典型性。其中,发生在当代大学生身边的案例为最优选择。此外,还可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演讲、报告交流、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活动。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关注者、建议者角色。基于本门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思路。同时遵循疏导原则,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例如,在《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一章中,教学穿插音乐和朗诵环节,通过课堂或课间播放闻一多先生作词的《七子之歌》,组织学生朗诵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尊严感和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同时,围绕课程内容提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及传统文化”、“经济全球化与爱国”等论题,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通过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提高课堂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三)升华内化知识体系,做好总结及实践运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课程定位上来看,是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而开设的,比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更强调大学生的自觉修养形成,可见它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结合课程内容直击生活现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争论,注重引导学生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一章中,可安排一场爱岗敬业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围绕“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和总结,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之间的关系。在《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章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分组进行大学生校园行为调查,学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走访、统计分析等手段,提炼总结出“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通过对产生原因和形成特点的分析讨论,学生们既锻炼了自身能力,也了解到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改正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效能。

四、结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突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可积极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与反思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教学中重点围绕体验式学习的亲历和反思两个核心环节,将理论内容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其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以情动人,启迪心灵,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跳出空洞说教的束缚,成为滋养学生的“心灵鸡汤”。

《形势与政策》课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讨

唐雪松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但是,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内容枯燥,而且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形势与政策》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同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它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当今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增强大学生对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把爱国主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可以解决大学生思想中的问题,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与爱国主义教育互相促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由此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更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从而让《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不断丰富,让形势与政策课更具有吸引力。

(二)《形势与政策》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不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大学生中1~4年级必须开设此课”。这说明《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正确看待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正确认识祖国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把爱国情感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三、《形势与政策》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形势与政策》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制,但是这样的教育容易使求新意识强的当代大学生刻板地看待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学者曾对深圳4000名大学生做过有关调查,发现“32%的学生认为高中之前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已非常充分,没必要接受再教育。有3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爱国主义教育无新内容”。这项调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少大学生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心存抵制,学习热情不高。

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没有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有的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的人权和自由都不如资本主义,崇尚西方国家宣扬的人权、民主和自由,甚至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存在偏激的民族主义,他们的思想活跃,在遇到问题时容易冲动,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有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上比较重复,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通常采用单纯讲解的形式,这与大学生学习心理不符,使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难以接受。

(二)对策研究

1.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重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